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21: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标导航】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历史概念】
1.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知识梳理】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 新经济政策 ,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2.确立: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影响: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调整:二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调整。
(1)原因: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2)结果: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二)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影响: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3)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开端:美国罗斯福新政。
3.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 政府宏观调控 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4.问题: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2)表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四)新兴独立国家的模式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2)这些国家将 经济独立 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2.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3.存在的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 贸易保护主义 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五)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面临的形势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2)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的应对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倡议推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
(1)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2)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2)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②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③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
2.意义
(1)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 竞争 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2)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时间:20世纪后期以来。
2.原因
(1)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 劳务承包 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3.表现: 电子商务 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4.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2.构成——两大支柱
建立时间 机构 宗旨 主要业务活动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1945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二)国际金融的发展
1.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表现
(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3)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 保险 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4)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3.存在的风险:金融危机。
(三)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正式成立。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精讲点拨】
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仅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而且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换取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使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
(3)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
(5)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通过进口低廉、特色突出的商品,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把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7)贸易观念、文化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国际贸易促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人们在消费国际产品的同时,往往也在体验各不相同的文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专题训练】
1.下图为1995—2009年部分地区外资银行数量占该地区银行总数的比重。据此可知,上述现象( )
A.加快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 B.改变了已有的国际经济格局
C.使部分地区金融风险性增大 D.制约了当地民族企业的发展
2.研究学者发现,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在街头兜售苹果的商贩也不断增多,这也成为城市一景。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有所缓和 B.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C.新政实施势在必得 D.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3.1985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尤为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消除全球经济贸易的壁垒 B.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C.保持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 D.践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4.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
A.使美元控制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 B.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 D.规范了全球贸易的秩序
5.下图所示为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这一举措旨在( )
A.确立农业建设的中心地位 B.增强工业建设的经济基础
C.打破僵化落后的苏联模式 D.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6.1982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政策被写进宪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写进宪法;土地使用权商品化首次获得法律承认。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演变( )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B.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C.体现出土地流转对经济的重要性 D.反映出“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7.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惠贸易协定。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贸易增加了40.1%。这( )
A.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B.维护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C.践行了“门户开放”的外交原则 D.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8.美国在战后涌现了“婴儿潮”,与生育率上升同步的还有育儿观念的变化,美国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
A.计划生育政策已初见成效 B.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严重
C.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潮 D.意在抵制人口移民问题
9.下图为1906年通俗画报刊登的《谣言可笑》。针对民间流传已久的“扫把星”天象预警的可笑谣言,配文“彗星出现这件事,原来是天道之常,不关什么人间的祸福”,两位身着旗装的妇女围在一起,一位指着墙上告示在给另一位讲解。该画报意在( )
A.抨击儒家伦理纲常 B.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
C.推动社会文明开化 D.讽喻清朝的统治危机
10.1948年至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了约130亿美元的援助。最终大约75%的援助资金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欧洲进口额的三分之二来自美国。1950年9月,美国推动西欧国家建立欧洲支付同盟,使美元全面参与西欧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和欧洲支付同盟( )
A.加剧美国的贸易逆差现象 B.扩大了美元的国际影响力
C.抑制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冲击了二战后的货币秩序
11.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范围除了传统的、乌拉圭回合新确定的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非货物贸易等领域。这说明( )
A.世贸组织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B.关贸总协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C.世贸组织管理更加简捷有效 D.关贸总协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工业革命前 布雷顿森林体系 当代
广度 亚欧之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16世纪扩展到美洲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制之外 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制度化 金融中心数量少,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起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穷国的影响不断增加
分层 通过一些小的中心组织国际金融;欧洲中心 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贸易 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贸易各处都有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根据材料,概括金融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6 1978年,尽管前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国家一度停止向外派遣留学人员,但从 1972年起又恢复了自1964年开始执行的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政策……据统计,1972 1978年,我国向49个国家共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
——摘编自刘学江《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评〈出国留学六十年〉》
材料二 近年来欧美留学学费在逐年攀升,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传媒学院普通一年制硕士生为例, 2005 2006年度学费为11 958英镑,2011 2012年度学费升至15 888英镑,2012 2013年度学费又升至16 512英镑。然而,中国自费留学的人依然在不断增加。《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 (2012年)显示,有九成的留学生出国依靠自费,留学“大众化”成为当今中国留学生的突出特点。有些学校甚至给中国学生和家长留下“花钱就能留学”的印象。
——摘编自贾远琨、孟思奇《中国成为第一留学大国“留学热”需“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2 1978年我国留学教育呈现出的特点,同时说明1972年我国 恢复留学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教育“大众化”、以自费为主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特点的角度谈谈发展留学教育的必要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2009年(世界)。据材料可知,1995—2009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外资银行数量占该地区银行总数的比重超过了50%,其他东欧和中亚等比重也超过了40%,且发展势头较快,由此可知,这些地区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增大,C项正确;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于20世纪70年代瓦解,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牙买加体系也于70年代建立,排除A项;外资银行全球发展实质是发达国家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其结果是有助于巩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可见,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外资银行所占比重较小,这些外资银行对当地经济包括民族工业发展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1931年(美国)。材料信息“1930~1931年”说明这是经济危机期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纽约市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说明吸烟者寻找昂贵雪茄的替代品,“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说明失业扩展到白领阶层。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在持续加深,失业人数不断增加,D项正确;1930-1931年,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的高潮,“经济危机有所缓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矛盾加剧表现为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冲突不断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美国社会的就业情况,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开启于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者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贸易竞争力出现了相对下降,美国希望通过“公平贸易”来保持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公平贸易”为理由,针对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政策,并非为了消除全球经济壁垒,也不是为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AB项并非美国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AB项;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说明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C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属于贸易体系的范畴,不能得出美元的地位,排除A项;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由于关贸总协定推动普遍降低关税,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材料未涉及贸易秩序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在增加,增加农业投资可以增强农业部门的发展,为工业建设提供更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和基础,农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食品资源,支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图中所示的农业投资占比并不能明确地表明农业建设成为了中心地位,事实上,在苏联时期,工业和重工业通常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排除A项;打破僵化落后的苏联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仅仅通过农业投资的增加可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打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虽然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可能是农业投资的一个目标,但这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农业投资也可以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写进宪法;土地使用权商品化首次获得法律承认”“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演变,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1992年之后中国“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A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A项;“土地流转对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是材料反映的重点,只能反映部分内容,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在1997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据材料可知,1934-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增加了40.1%.这是由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以邻为壑,纷纷树立贸易壁垒,而美国的这一举措则保障了美国商品的海外市场,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A项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之后,材料时间美国尚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的,材料中未提及,排除C项;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这些国家不一定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出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和劳动者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婴儿潮”的出现体现了劳动力需求,重视教育体现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材料整体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风潮的影响,C项正确;美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排除A项;婴儿潮的出现不能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排除B项;婴儿潮的出现反映了人民对于生育的愿望,并不能说明是在抵制人口移民,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俗画报通过图文形式,向民众讲解民间流传的“扫把星”天象预警是可笑谣言,借此向民众宣传科学常识,推动社会文明开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纲常,排除A项;虽然画报有利于拓展当时女性的科学知识,但画报刊登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女性文化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末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至1952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向西欧提供了130亿美元的援助,且用美元参与西欧的贸易,这有利于扩大美元在世界的影响力,B项正确;美国援助西欧有利于促进美国出口,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啊,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二战后的货币体系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故不会冲击二战后的货币执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知识产权等领域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临时性和不完善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管理的广泛性,但未体现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性和简捷性,排除AC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关贸总协定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2.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工业革命前:亚欧之间的贵金属贸易扩展至美洲地区,出现了少数金融中心,但以欧洲为主。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组织,美元占据主导地位,排斥共产主义国家。
第三阶段是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体系。
13.(1)特点:留学教育受政治影响明显;留学人数不多;目的国不再限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意识形态限制;国家有计划地派遣公费留学生。
历史背景: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美关系改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地融入了世界,人们的视野得到扩展;受“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社会对教育更加重视。
必要性 发展留学教育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