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22: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2.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文、背景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谈论节日与家人的团聚引入课题,提问学生在重要的节日不能与家人团聚时的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在重要的节日却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经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生:(纷纷发言,谈论自己的经历)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表达深深思乡之情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示诗文)
2.揭诗题,解题意。
(1)九月九日是哪一天?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2)“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1)指导读音:“茱萸”读作“zhū yú”。
(2)出示停顿节奏。
师: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3)指名读、合作读
(提示: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4)课件出示带节奏古诗,指名读、齐读。
3.检查朗读。(课件出示带读音诗文)
4.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来了解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新课呈现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刻含义。
介绍重阳节的背景和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告诉我“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生:重阳节。
师:正确!那么“忆山东兄弟”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忆在山东的兄弟们。
师:很好!那么诗人为什么在重阳节这一天特别思念他的兄弟们呢?请大家结合重阳节的背景和习俗来思考一下。(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因为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身处异乡,所以更加思念家人。
师:说得真好!那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更加思念家人的情感。
师:正确!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思念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人的情感。
2.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对现代人的启示。
师:由于古时候的交通限制,再加上诗人需在长安考取功名,所以就算是在这众人相聚登高、插茱萸的重阳节,他无法也回到家乡去,只能——(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感悟
师: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师范读,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不仅是诗人王维,当他的亲友们变插茱萸却少了一人时,心中该是多么——(指名回答)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4.学生尝试背诵诗文。
(四)总结与拓展
1.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故事,或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