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文体知识——序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跋”相当于后记。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序言不同之处。
作者介绍
ZUOZHEJIESHAO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303年—361年)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二十个“之”字
作品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乐
痛
悲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会集
状语后置句
古代民俗
都
形作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都
高高的
急流
景物互相衬托
把…作为
酒杯
排列
旁边
盛大
名作动 饮酒,咏诗
第一段
文学常识
①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法)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纪年法)
赵惠文王16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兼用法)
②暮春:一个季节分“孟、仲、季”三个月
伯(孟)、仲、叔、季:长幼顺序,伯为嫡长,孟为庶长,季最幼
流觞曲水图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
和风
定语后置标志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使…纵展
使…驰骋
穷尽
实在
值得
第二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全文感知—一二自然段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全文感知—一二自然段
“乐之因”为何?(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良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乐事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可乐也!
乐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作者究竟以何为乐呢?
以生为乐
对日常现象的思考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语气词
互相交往
时间短暂
有的人
“晤”,面对
依靠
放纵
人的躯体
“取”
不一样
静与动
欣喜
一时感到自得
第三段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
求得
连接
过去
所喜欢的
尚且
因
引起
自然
形作名 大事
到,及
1.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岂不痛哉!
死生亦大矣。
问题思考
全文感知—三四自然段
“痛之由”为何?
岂不痛哉!
人生短暂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难料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全身,他们或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写作背景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痛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作者究竟以何为痛呢?
以死为痛
上升到哲学性思考,根源在于对时间流逝,自身命运难以预测的恐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兴发感慨
原因
符契
面对
叹息哀伤
明白
本来
数作动 把…看作一样
虚妄荒诞
数作动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好像
一个一个
即使
…的原因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虚妄之谈
第四段
全文感知—三四自然段
“悲之源”为何?
古今同悲,皆因“死生亦大矣”
昔人死不能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生而轻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生亦悲死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作者究竟以何为悲呢?
以“一死生”为悲
思前想后,将今人的兴怀上升为历史性思考
“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态度?
“一死生”:庄子认为生死都是“气”的流转变化,他看“死生存亡为一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齐彭殇”:彭祖,尧时人,受封于大彭。彭祖自尧帝起,历夏朝、商朝,活到周朝,八百岁。未成年夭折曰“殇”,二十岁成年。八百岁和二十岁,寿命长短差别很大。但是长短从比较产生,人类的历史六百万年,地球的寿命四十六亿年。管你夭也好、寿也好,跟六百万年相比,跟四十六亿年相比,二十和八百之间的那点差距简直等于没有。
随堂小问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
小结
宴会盛况
人生感慨
死生亦大
心境消极,但为人之常情;
思想积极,旨在激扬生命!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郑重对待死,才会郑重对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