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 (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 (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21:55:00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文体知识——序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跋”相当于后记。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序言不同之处。
作者介绍
ZUOZHEJIESHAO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303年—361年)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二十个“之”字
作品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会集
状语后置句
古代民俗

形作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高高的
急流
景物互相衬托
把…作为
酒杯
排列
旁边
盛大
名作动 饮酒,咏诗
第一段
文学常识
①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法)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纪年法)
赵惠文王16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兼用法)
②暮春:一个季节分“孟、仲、季”三个月
伯(孟)、仲、叔、季:长幼顺序,伯为嫡长,孟为庶长,季最幼
流觞曲水图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和风
定语后置标志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使…纵展
使…驰骋
穷尽
实在
值得
第二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全文感知—一二自然段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全文感知—一二自然段
“乐之因”为何?(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良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乐事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可乐也!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作者究竟以何为乐呢?
以生为乐
对日常现象的思考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语气词
互相交往
时间短暂
有的人
“晤”,面对
依靠
放纵
人的躯体
“取”
不一样
静与动
欣喜
一时感到自得
第三段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
求得
连接
过去
所喜欢的
尚且

引起
自然
形作名 大事
到,及
1.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岂不痛哉!
死生亦大矣。
问题思考
全文感知—三四自然段
“痛之由”为何?
岂不痛哉!
人生短暂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难料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全身,他们或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写作背景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作者究竟以何为痛呢?
以死为痛
上升到哲学性思考,根源在于对时间流逝,自身命运难以预测的恐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兴发感慨
原因
符契
面对
叹息哀伤
明白
本来
数作动 把…看作一样
虚妄荒诞
数作动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好像
一个一个
即使
…的原因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虚妄之谈
第四段
全文感知—三四自然段
“悲之源”为何?
古今同悲,皆因“死生亦大矣”
昔人死不能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生而轻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生亦悲死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作者究竟以何为悲呢?
以“一死生”为悲
思前想后,将今人的兴怀上升为历史性思考
“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态度?
“一死生”:庄子认为生死都是“气”的流转变化,他看“死生存亡为一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齐彭殇”:彭祖,尧时人,受封于大彭。彭祖自尧帝起,历夏朝、商朝,活到周朝,八百岁。未成年夭折曰“殇”,二十岁成年。八百岁和二十岁,寿命长短差别很大。但是长短从比较产生,人类的历史六百万年,地球的寿命四十六亿年。管你夭也好、寿也好,跟六百万年相比,跟四十六亿年相比,二十和八百之间的那点差距简直等于没有。
随堂小问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
小结
宴会盛况
人生感慨
死生亦大
心境消极,但为人之常情;
思想积极,旨在激扬生命!
e7d195523061f1c029d8a470330beef7eecbf578a74c67be34E755975358C32C42B60046E65E5AB2B817CFACDA70963A03272FA99D31C85E250EFEC4061BFB07F05F931B289192FCB8E0285A555C1F230118F7F8770BE109B2676611934EA86AC2D03B65383DD318276871DDE9DBE51199E69F149C7C2068234BB0689BE838DC9E28E2A40D721A6F423B9C3716E24784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郑重对待死,才会郑重对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