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22: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促膝交谈”征服我心——《登快阁》
教学目标
1.梳理诗人登阁的“看”“想”“感”,从景语、事语、情语等角度剖析诗人的内心情感。 2.感受诗人坦荡的胸怀,体会作者知音难觅,希冀弃官归隐的情感。 3.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生命气质与人生智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梳理诗人登阁的“看”“想”“感”,从景语、事语、情语等角度剖析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人坦荡的胸怀,体会作者知音难觅,希冀弃官归隐的情感。 2.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生命气质与人生智慧。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一千多年以前,出于苏轼门下的黄庭坚被贬谪黔州,从此,失意的诗人便与这一方灵秀的山水草树结下情缘。一首《登快阁》,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一次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品读诗句一如和山谷道人促膝谈心,如聆謦欬,诗歌的字字句句征服我心,不禁与诗人哀乐与共。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谷,感受山谷遗风,伴随着黄庭坚的文字,感受一下登快阁的所见所感。 任务一:读“诗中味” 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并用“/”划分朗读节奏,学生诵读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如: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任务二:品“诗家语” 诗人开篇就自嘲地说:“我这个呆子(痴儿)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我们要解读此诗,不妨分别梳理一下诗人登阁的“看”“想”“感”。 1.景语——意象典型,选景独到。 从“晚晴”“落木”“山”“天”“江”“月”“船”“白鸥”等意象,也不难发现颔联为主要写景句。景物描写中的修饰语“千”“远大”“澄”“一道”“分明”等,能够感受到诗人笔下描写的美景: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醉心于傍晚的自然美景,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诗人的“看”:意象叠加构成的画面,我们将看到的视为景语,分析景物特征,揣摩意境。 所以诗人作诗,往往因看到外部景物,进而触发联想,引起内心的感动,诗自生成。何况才情卓越的黄庭坚擅长精心选材与剪裁,构建的画面与意境当然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画面美与意境美是诗歌美学中的主要元素,二者在诗中光彩照人,令人钦佩。 板书:景语——意象典型,选景独到 2.事语——联想自然,用典无痕。 诗中除了开头提及“了却公家事”,还在颈联中用到了伯牙破琴绝弦以及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在尾联中引《列子·皇帝》关于鸥鸟的典故。这些典故正是诗人联想到自身经历遭遇后的自然投射。黄庭坚才学卓越,仅仅是在县令一职上疲于奔命,当时还有人指责他不识时务,所以他自嘲“痴儿”,痛感了无知音,怀才不遇。但是诗人也摆脱不了耿介文人的孤傲之气,只能借酒浇愁,从江上的行船联想到如果是自己的归船该多好,可以吹奏长笛使身心融入澄澈的江面,可以与鸥鸟订立悠闲无争的盟约…… 诗人的“想”:寻找诗中写景之外的事与用典,揣摩诗人的联想。 所以用典既要师其意,又须故中求新,更须做到“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登快阁》用典无痕,熨帖自然,使人心服口服。 板书:事语——联想自然,用典无痕 3.情语——情意绵邈,珠玉满目。 “了却”“倚”“已为”“绝”“聊因”“横”“弄”“盟”等词语透露了诗人的情绪情感。“了却”包含对混乱官场的厌倦和了却之后的解脱感,以及如释重负的快活感;“倚”字尤其值得咂摸,“倚晚晴”,诗人此时,与其说是慵懒地“倚靠”,不如说是沉醉地“观赏”,其中情味十足。这个“倚”字暗含着闲情、舒适、悠游、享受……炼意隽永,张力充分。 第三联的“横”字把诗人痛感不遇知己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表现了出来。结尾的“盟”字很有情趣,“白鸥盟”,说是与鸟结盟,实际就是说退隐江湖,寄情山水;此处的“白鸥”实际也就是诗人自况,他要象白鸥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人的“感”:我们从“景语”之外的措辞中寻找流露诗人情绪情感的词语,不妨将其称为“情语”。而情语就是作品蕴含的情感主旨。 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炼词炼字,准确传情,引发共鸣,产生征服人心的巨大力量。随口吟诵《登快阁》,朗朗上口,它道出了诗人与读者能内心共通的感悟,这些诗词以句子、词汇的形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因为它本就是用诗人的心血浇灌而成的。 板书:情语——情意绵邈,珠玉满目 任务三:寻“诗人情” 一首《登快阁》快意使然,读诗如读人,仿佛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位才气高傲、身正心寒、眼热情深的黄庭坚;读人能感情,我们在诗人的背后寻得怎样的诗人情感呢? 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③归隐情怀。首联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任务四:探“诗价值”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上览胜。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快阁时通过倚阁观望江天描述的所见所感。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的是为官在外的一种无可奈何、孤寂无聊的思乡之情,咏叹的是世无知己之感慨。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可是当初纵使他把栏杆拍遍,又有几人会登临意?之后的几十年里因新旧党争,黄庭坚先后被贬至涪州、戎州、宜州等地,一次比一次艰辛,一处比一处凄惨,最后在宜州破旧的戍楼中孑然而逝。终其一生,他未能践守与白鸥的盟约,做一个悠然的隐士,却因袭着历史的重负,将年仅61岁的人生赔给了将他遗弃的朝廷,而于我,这种“促膝交谈”却征服我心。 板书 读“诗中味” 品“诗家语” 登快阁 黄庭坚 寻“诗人情” 探“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