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
教学目标
1.析诗意,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语言,体悟作者闲适背后的深情。 3.学方法,撰写阅读感悟文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体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闲适背后的深情。
2. 运用阅读鉴赏的方法,撰写阅读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 1. 品味语言,领悟这首诗内在的情感。
2.运用古代诗歌的一些鉴赏的方法,撰写阅读古诗感悟类文章 。
教学过程
一、学习任务一:诗意知多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阅读诗歌,读懂作者在诗作文字中所寄寓的内在情感,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读懂情感,始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解题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 (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标题直观地交代了此诗创作的地点、时间,也交代了创作时的天气时序,在美丽的杭州的雨后放晴的春光里写就的一首诗,怎不引起我们的好奇和探究呢,这份好奇和探究我们得先关注此诗创作的背景。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此时的爱国诗人陆游已有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也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一心北征、抗金收复中原的素志不合,但迫于“圣命”和生计,只得接受。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诵读感知 听录音范读,形成阅读初印象。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也来有节奏地沉浸式地读一读,注意结合注释去理解此诗的内容。 4.诗歌大意 这些年来人世情味淡薄得像一层薄纱,可谁让我骑马客居在京城呢?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不要有白衣会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了,事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节时到家。 二、学习任务二:诗情悟多少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谈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等。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又是精炼的,表达方式又是含蓄的,有的情感还是是跳跃的,这就要求我们读诗时深挖字词句背后的意蕴,要对精炼的语言进行充实,把含蓄的表达化为直白的表述,对跳跃的感情进行连缀贯通。 1.(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人世情味。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京华:客居京城临安。 世味”——“薄似纱”——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 这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世味薄似纱”,导致自己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这一句也是一种直抒胸臆。 谁令 ——诗人“骑马客京华”,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一问呢? 原因:这我们就要联系诗人,联系当时的朝政了。爱国诗人陆游的平生志愿是“扫胡尘”“靖(平定)国难”,是坚持抗金,是收复中原。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不图恢复,得过且过,且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对于陆游来说又有什么意思呢!加上宋孝宗在陆游赴任前就晓谕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委婉地“开导”他寄情山水,毋须用心国事。这是一种讽喻,诗人一心想北征,建功立业。可还是落得个,“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样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在这一联中体现了出来,此联这一句悲叹,一句惊问,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 情感:这一句悲叹,一句惊问,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 也奠定诗歌郁闷惆怅的感情基调 2.(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一联中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就是写景,“小楼”“春雨”“杏花”这三个富有江南春的意象一组合,黄裳先生在(《榆下说书》)评价这一联“绘尽江南春的神魄”,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那么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吗? 小楼:“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 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杏花:“一生心事杏花诗” “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杏花表达的也是无边的惆怅,不尽的哀怨。 还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颔联,对“一夜”“深巷”两词不可轻易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 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长夜不寐,忧心不已,或许国事家愁,都伴随着雨声都涌上了眉间心头。 另还有“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貌似“太平盛世”,实则是他们忘却了亡国之危。此联中诗人的情绪是隐藏的,其内涵又是丰富的。 小结:这一联,诗人以江南明艳生动的春景为背景,诗人在小楼上夜听春雨,借杏花春雨表达旅居京城时的郁闷和惆怅。 此联也历来别人称颂,期中(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评价:“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 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 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 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 赏读一首诗,研读某一联、某个词、某个意象时,我们不能把它们从原诗中割裂开来去看,把它置于整首诗中,读出的意味可能就不一样了。诚如陈吁 在《剑南诗选题词》 所云: “读放翁诗,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锤之久、 方得其真面目、 若以浅易求之,不啻去而万里”。 3.(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 作草:写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写草书消遣。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烹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这几个词也写出了陆游来京陛辞、等待召见时的那无聊日常中的一些活动。诗人在这首诗中绝不仅仅是展现日常生活, 背后肯定有深意, 概括而言就是无聊得消磨时光, 但这并非一般字面意义的 “由于清闲而烦闷”,那作者当时到底是什么心境吗?(有同伴互学的同学不妨相互讨论分享) ①作者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无事作草书,晴窗下分茶品茗,消磨时光,表面上是闲适恬静的境界,貌似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寄寓了诗人的深情,藏着诗人无限的郁闷与无奈。 ②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表明他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伤感惆怅。 ③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这一闲一戏,其实分量很重,这一貌似轻松的情调中也寄寓了沉重的郁闷。 细读这中间两联,细品这两联中的情感表达,这似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抒情老路子,陆游闲适的背后,不是肤浅的退隐,而是对家国寄予深切希望之后无能为力的苦闷。 4.(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尾联的语言其实是直白,这是诗人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到家吧。其中 “素衣风尘”化用陆机诗:“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作缁”(缁、黑色) 。意思说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此处陆游反用其意,明叹“风尘”,实则自我劝解道“莫叹”,说不会受到京华的坏风气的影响。因为等到清明节时我便可到家,表明诗人急于还家的心情。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讽喻意图明朗化,末句“到家”与首联的“客”字遥遥对应,这个典故既写出作者怕羁旅风霜之苦,也怕京城恶浊,久而久之被同化的意思。这种宁愿赋闲而不愿久居京华的心态,再结合明为起用权知严州,实际用意在于开导陆游“寄情山水,毋须用心国事”的现状,“风尘一叹”难道不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浩然长叹吗? 5.悟情: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客居京华生活的无聊、无奈。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通过讽喻、乐景衬哀情、用典等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含蓄而有深蕴,此为寓至味于闲适,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诗中的情感用一句话简而言之: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或者说陆游想起了仕途、官场、国家,春天也没有了春意。 总结: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和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诗作的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需要好好体味。 三、学习任务三:诗作阅读会多少 通过前两个任务的学习,我们体悟到了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在闲适中蕴藏的郁闷和惆怅,在阅读体悟这些情感的时候,我们借鉴了多种古诗阅读鉴赏方法,说这些方法可能过于抽象,但我们要懂得从细节关键处去着手阅读分析,这些关键处会对一篇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带来诸多的方便,尤其是对情感的领悟把握上。 1.关键之处得关注 ① 看标题,抓题眼,整体感悟; 看注释,抓暗示信息,理解诗歌大意; 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看字词,抓情感关键字;找准情感切入点; 看意象,品意境,把握特定含意; 看手法,明效果,品赏思想意蕴。 2.阅读运用 要求:在关注阅读鉴赏的关键处的方法的指导下,请你对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钗头凤》等一两首诗词进行阅读感悟的创作。 继续阅读、学习感悟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了解切入点的寻找和深化,做好适当的批注。 明确方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作品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艺术鉴赏,诗人的气质形象等。 查找资料,深化认识,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悟文章。 ④小组分享感悟文章,课后交换阅读点评,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里分享。 注意:鉴赏方法具有普适性,但要读出对这一两首诗词的独特理解,读出你对这首诗的自我感悟,才是你真正的收获,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 3.推荐资料: ①陆 游《剑南诗稿》 ②朱东润《陆游传》 ③殷光熹《宋词名篇赏析》 ④朱自清《爱国诗》 ⑤刘朵朵《此情可待成追忆——陆游的沈园情节》 “阅读运用”作业示例:陆游词作《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但其词的创作成就亦颇高,《钗头凤》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的爱情悲剧。 据载:陆游初娶表妹唐婉,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婉分离。 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 唐婉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 词的上阕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起首三句,作者故地重游本已思绪万千,再加上碰上了曾经深爱着的前妻,不由回忆往昔与唐婉偕游沈园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滕酒”写出了唐婉把盏时的美丽姿致,“满城春色宫墙柳”点明季节是春季,而“红”“黄”再加上柳绿也为这春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东风即为春风,刚才还是满城春色,至此却突然一转,“东风恶”一语双关,既可指肆虐的东风对环境的破坏,也可以指当时的恶势力,至于陆游的母亲属不属于这一范畴,这不由让人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她们是惊人的相似。由于母亲粗暴的干预,陆游妥协、放弃了,幸福美满的婚姻就这样被棒打。快乐的日子总是那样短暂,这杯中哪里是酒,分明是压抑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致使今天这一结局到底是谁的错,陆游没有说清,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言犹尽而意无穷。 词的下阕,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深哀巨痛。“春如旧”,和上阕中的“满城春色”照应,背景好像相似,人却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唐婉曾是“红酥手”,现却“人空瘦”。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它可让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也可让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泪痕红浥鲛绡透”一句采用白描,使得唐婉更加形象可感,一个“透”字,足见其流泪之多、伤心之甚。“桃花落 ”和 “东风恶 ”照应 ,桃花凋谢 ,园林冷落,这仅仅是环境的变化,而人的变化却甚这千百倍,自己的心境不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吗 然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时爱、恨、情、愁涌向心头,一种难以名状的痛楚破喉而出“莫,莫,莫”,事已至此,难以挽回,唐婉已重新组建家庭,希望她能早日从上次婚姻中走出来, 词句中充满了陆游的歉疚与无奈。 这首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采用对比的手法,充分地展示了“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加上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 总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不朽作品,让我们从另一面重新认识了这位被誉为“小太白”的南宋伟大的文学家。——胡乐乐《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陆游<钗头凤>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