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份打包)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份打包)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22:57:42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拟行路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鲍照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2. 知人论世,掌握诗歌语言“含蓄性”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鲍照诗歌语言的“含蓄性”的具体表现。
2. “比兴”手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人语言“含蓄”背后的情感变化。
2. 对鲍照诗歌语言“含蓄性”运用。
教学过程
任务情景: 面对人生的挫折,李白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苏轼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屈原喊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的坚持, 面对人生的坎坷,鲍照却只能“踯躅不敢言”,为何会怎样?虽“不敢言”但还是言了,他到底是如何言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解开他的心路谜团。 任务一:鉴赏“不曾说破”之妙 1.初读诗歌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沈德潜评价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2.鉴赏“不曾说破”之妙 (1)借“比兴”含蓄传情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即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 总结: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2)避“直言”委婉传情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反问,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遗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一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可以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残酷现实下的压抑情感 “心非木石岂无感 ”——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反问的句式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上文中诗人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这一句和“心非木石岂无感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诵读指导:“心非木石岂无感 ”——语调上扬,情感强烈不平。 任务二:深挖“不曾说破”背后缘由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任务三:活用“不曾说破”的语言含蓄性 1.对比、比兴中流露含蓄的志向——开头以“君不见”引起对“河边草”“城上日”的感慨,以宇宙的永恒对比人生的短暂,表达自己也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建立永恒功业的希望。其次,这份“得志”的希望与床头只有少量“沽酒钱”的现实又是一层对比,不禁悲从中来。 2.情感上的克制、收敛——作者明明心有不甘,但是却说“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委皇天”,这与第四首“人生亦有命”看似相似,但其实都是人生深深的无奈,无奈背后还有一种悲痛与激愤。但作者没有把这种情感直接发泄出来,而是通过比兴等手法努力做到克制,读来更显悲伤。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拟行路难》(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比较鲍照诗歌与李白、杜甫诗歌的相似之处。 2. 探究鲍照诗歌对李白、杜甫产生影响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鲍照与李白、杜甫诗歌相似之处的比较。 鲍照《拟行路难》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鲍照诗歌对李白、杜甫产生影响的原因的探究。 2. 结合背景资料,感悟鲍照《拟行路难》组诗对当下的示。
教学过程
任务情景: 鲍照的诗歌,可谓光芒万丈,在后世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有人认为李白是其最大牌的粉丝,有人认为鲍照对杜甫的影响更大。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鲍照的诗歌对唐朝的两位大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活动一:看鲍照对李白的影响 1.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杜甫诗歌中对鲍照的评价。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赠江夏韦太守 李白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师:杜甫评价李白飘逸的诗风与鲍照极为相似,李白赞赏韦太守的作品与江淹、鲍照相媲美。 2.尝试比较两首诗画线句情感的不同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情感对比:李诗昂扬自信,鲍诗悲愤无奈。是二人性格使然吗? 资料背景:(鲍)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南史》 师:鲍照积极进取、才华横溢 师:时代的不公——人生的悲剧:鲍照曾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年)晋安王刘子勋称帝,子顼举兵响应,兵败,照在荆州为乱兵所杀。 资料背景: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本想像管仲、诸葛亮等人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却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里的艰难险阻。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盛唐对于文化、对于人才的兼容并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循环,社会需要人才的支撑,科举制度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完善于唐朝。当时别具一格的科举选拔制度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这样就增加了一批文人志士的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因此,唐代的诗人有着一种群体式的自信。 活动二:看鲍照对杜甫的影响 1.对比阅读《拟行路难(其四)》、杜甫的《醉歌行》 醉歌行 杜甫 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 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 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 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 偶然擢秀非难取,会是排风有毛质。 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 春光澹沱秦东亭,渚蒲牙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杜甫在《遣怀》中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师:《遣怀》写于大历元年,时杜甫客居夔州,诗中先写安史之乱前与高适 、李白同游宋中的情景 ,然后抒发了因战乱朋友离散、自己漂泊不定的感慨。在这里 ,杜甫以“乘黄” 、“颜延之 、鲍照” 喻高适 、李白 ,以“凡马” 比自己 。从以上可以想见 ,鲍诗对杜甫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2.探究杜甫成为鲍照粉丝的深层原因 鲍照——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怀才不遇的情怀 、关切政治与民生疾苦。 杜甫——唐王朝由盛入衰, 身逢安史之乱, 巨大的历史变动 , 民众的苦难,提供给他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和创作题材 。杜甫诗集中的许多著名篇章,都是直接描写这一动乱或与之有关的社会现实的。在杜诗创作中个人怀才不遇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 ,真实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图景 ,即全面抒发国家的艰难 ,民众的疾苦,以及诗人自己的困厄 ,形成了“沉郁顿挫”风格 。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鲍照诗歌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怀才不遇的情怀以及关切政治与民生疾苦的诗风。 活动三:总结鲍照的《拟行路难》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俊逸”文风——骨气刚健,笔力遒劲,语言精炼 对“人生之路难行”的强烈感慨——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对“孤直”人格的始终坚守 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关注 课堂总结: 我们应该值得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 对于命运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拟行路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梳理鲍照三首《拟行路难》作品的基础上创作鲍照人物小画。 2. 反复诵读三首作品,梳理诗歌背后的情感脉络。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比兴”手法的具体鉴赏。
2. “人物小画”创作过程中对诗人情感神态的把握。
教学难点: 1. 把握三首作品中诗人共同的情感。 2. 思考如何在画像中穿插人物行为动作。
教学过程
任务情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鲍照的《拟行路难》,感受作者的情感与形象,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感受,在学完作品后,创作一幅鲍照的人物画像。 活动一:梳理三首诗歌作者的情感脉络,感悟作者形象 1.梳理《拟行路难(其四)》情感脉络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开篇以“水”起兴,倾泻而下,情感激愤——人生各自有命,诗人借酒消愁,歌吟《行路难》,情感压抑——压抑无法排遣,想要喷涌而出,情感汹涌——但又踯躅不敢说什么,情感戛然而止。 情感脉络:激愤——压抑——汹涌——戛然而止 2.梳理《拟行路难(其五)》《拟行路难(其六)》情感脉络 第五首:开篇以“河边草”“城上日”起兴,河边草可以死而复生,城上日可以落而复升,但人生一去不返,情感激愤——进一步想到人生苦难,壮志难酬,唯有少量的沽酒钱,情感苦闷——最后把功名之事、富贵存亡交付上天,内心无奈。 情感脉络:激愤——苦闷——无奈 第六首:拔剑击柱动作本身就是激愤的体现——罢官还乡,与家人的相处似乎在自我安慰——联想到千古圣贤皆是贫贱,更何况自己孤直的性格,情感再次激愤。 情感脉络:激愤——自我安慰——激愤 总结:“激愤”是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一种情感,也是诗人最鲜明的形象。 3.探寻“激愤”背后的深层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由朝廷选派现在中央政府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其中族望、父祖官爵是重要的考量依据。 九品中正制下选用官员,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亦称“高门”;不属于士族的则称为“庶族”或“寒族”,亦称“寒门”。 背景资料: 《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 《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南史》卷十三中记载:“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照为《河清颂》,其序甚工。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赠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 活动二:抓住“激愤”形象,你准备如何描摹诗人的行为举止。 行为1:举杯自酌——“酌酒以自宽”——借酒消愁愁更愁,更能把激愤下的无奈展现出来。 行为2:横卧榻上——“床头恒有沽酒钱”——有可能是酒后的酩酊大醉,也有可能是理想与落差对比下的萎靡不振,展现了诗人激愤而又无可奈何,只能自认为命由天定。 行为3:拔剑击柱——“拔剑击柱长叹息”——《汉书》记载:“高祖悉去秦仪法为简易。君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废除了秦时的繁文缛节,诸臣在君王面前可以放浪形骸,饮酒尽兴,而不见罪。但鲍照却不得不事事小心,“垂羽翼”而苟活于世。这是以刘邦群臣得明主,拔剑击柱以抒豪情,与自己生不逢时难抒心志,拔剑击柱以泄愤懑作对比。 活动三:在画像中,你准备创作哪些其它的景物,以衬托人物形象。 举例:酒、长剑、菜肴、水流、鹏 (结合诗歌意象联想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四:拓展阅读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戴建业评价:“生于“蓬户”“孤贱”而又不安于“蓬户”“孤贱”,艳羡荣华富贵而又得不到荣华富贵;恃才自负而又屡经坎坷,胸怀远志却又沉沦下僚,这使得左思和鲍照成了门阀制度激烈的诅咒者,成了时代的深刻批判者,二人由急切“入世”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强烈“愤世”。” 总结:由“入世”转而“愤世”,或许这两个词揭示了寒门士子最主要的形象以及该形象背后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