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的学案
【学习目标】
1.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的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奥斯曼土耳其崛起的历程及影响。
3.结合德里苏丹国疆域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4.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论,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1.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2.基督教会与城市在中世纪的地位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预习新知】
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①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②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人的扩张:
(1)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阿拉伯帝国鼎盛:
4.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贡献:
(1)阿拉伯帝国文化成就①②③。(请填写正确序号)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②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③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背景
①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__奥斯曼土耳其__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②14 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__东南欧__部分地区。
③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__拜占庭__帝国。
(2)建立: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__亚非欧__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苏丹__,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概念阐释】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__工商业__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伊斯坦布尔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__亚欧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笈多帝国
1.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政治体制
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③大化改新的推动;
④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大化改新:
①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②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③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朝鲜
1.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2.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4.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5.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深化探究】
伊斯兰教
史论史识
1.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
(1)严重的社会危机: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同时,外来侵略加剧了社会危机与社会矛盾。
(2)人民反抗没有出路:各阶层人民不断起义但都失败了,人们通过反抗获得解放的希望破灭后,普遍陷入绝望,为此人们需要宗教来找寻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多神教,希望安宁、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要求统一和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半岛各阶级各部落的共同的迫切愿望,“信主独一”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兴起的影响:伊斯兰教的产生结束了阿拉伯半岛分裂割据局面,而且还以宗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诸部落统一成为强大的穆斯林国家,从而使默默无闻的阿拉伯人走向世界,伊斯兰教亦由阿拉伯半岛的民族宗教发展为今天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命题探究
探究 伊斯兰教的兴起
史料 穆罕默德创立了严格信仰一神的伊斯兰教①,就是要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引导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础上,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②。
——郭永胜《试论伊斯兰教的产生与
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
读史:
① 穆罕默德创造了信仰一神的伊斯兰教
② 目的是统一国家
设问:依据史料指出伊斯兰教信仰有何要求?有何意义?
提示:要求:严格信仰一神。意义:有利于阿拉伯走向统一。
【巩固训练】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材料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有( )
①多元性
②开放性
③包容性
④创新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4.757年4月,日本孝谦天皇下诏称:治民安国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于兹。宜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这一举措意在( )
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
5.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该材料实质上说明( )
A.君士坦丁堡相当富有 B.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
C.苏丹拥有绝对权威 D.战争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
6.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使日本( )
A.建立了幕府统治 B.完成了工业革命
C.实现了脱亚入欧 D.建立了中央集权
7.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
A.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B.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D.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8.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各地重要城市也有道路相通,沿途设有驿站,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这些举措旨在( )
A.展示帝国实力 B.推进道路建设
C.强化国家治理 D.促进文化交流
9.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10.604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颁布《十七条宪法》,“四曰,群卿百僚,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据此可知,当时日本( )
A.深受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影响 B.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积极推行“大化改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经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欧洲,从而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起到促进作用,即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但这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文艺复兴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可知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根据材料“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知阿拉伯文化具有创新性,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可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B项正确;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排除C项;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日本专制统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由材料可知,日本天皇大力推广孝道,这是在借助孝道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下令每家收藏一本《孝经》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故排除A项;推广孝经与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下令每家收藏―本孝经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动儒学理论的普及,故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可知苏丹拥有绝对权威,即一旦苏丹下令,所有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故选C项。AB是史实,不是实质,故排除。D项是影响,故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日本。根据材料“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幕府是日本的一种权力机构,也是一种政治体制,始于镰仓幕府的建立,和题干“模仿”不符合,排除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工业革命,B项时间和题干不符合,排除B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全盘西化,学习欧美先进制度的“脱亚入欧”之路,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可知,通过设立行省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帝国疆域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增强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欧亚商贸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未提及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可知,阿拔斯王朝修建和完善全国交通,各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都对哈里发直接负责,哈里发通过这些举措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治理,C正确;ABD均不是目的,排除。故选:C。
9.答案:D
解析: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题意可知,604年,日本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强调礼的重要性,而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日本深受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日本对礼的重视,不能说明日本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重视礼并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排除C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始于646年,因此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是积极推行“大化改新”,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