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22: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
3.了解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史实;
4.了解联合国的建立及其宗旨和原则。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局部战争的爆发;战争全面爆发的过程;《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预习新知】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法西斯组织的建立
①意大利:1919 年__墨索里尼__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 年,__希特勒__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 年,冈村宁次、__东条英机__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内容:法西斯主义以极端__民族主义__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__共产主义__,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思考1: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1: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其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一些国家出现了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安排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导致法西斯主义产生。在世界范围内,法西斯主义几乎同时产生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最终在这些国家得以发展,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另一场战争大灾难。
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1931 年,日本军队发动__九一八事变__,侵占中国东北。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
①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__《凡尔赛条约》__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__法西斯__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 年,意大利入侵__埃塞俄比亚__。
③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英法的绥靖政策
(1)表现: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__《慕尼黑协定》__,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2)影响:更加助长了__法西斯__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的一种妥协、纵容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序幕:1931 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在亚洲爆发的标志: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 __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3.全面爆发:1939 年9 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__ __,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__ _ _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 年6 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4.全球阶段:同年12 月,日本挑起__ __,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 年1 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__ __同盟。
6.结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__ __和日本。1945 年5 月8 日,德国投降,9 月2 日,__ _ _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知识点二
1. 序幕
2. 全面
3. 波兰 法国
4. 太平洋战争
5. 反法西斯
6. 德国 日本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内涵 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主要 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5)成立联合国
评价 (1)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2.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
(2)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决议原则。
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的变化:
(1)背景:(请正确连线)
(2)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深化探究】
主题二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三 雅尔塔会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元首斯大林三个大国领导人于1945年2月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文献》
探究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并简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提示3:背景:德意法西斯败局已定;需要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法西斯。
影响: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国际协调;对世界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推动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打上了大国的政治烙印。
史料四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探究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提示4: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随着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苏两国的推动。
史料五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探究5:根据史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提示5: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拓展】
1.雅尔塔体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民主性:雅尔塔体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大国争霸性:雅尔塔体制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
(2)影响: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1)相同点
①背景相似:都是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产生方式相似: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相互妥协的产物。
(2)不同点
①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而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②性质不同:前者具有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后者具有反法西斯及实行民主政治、大国称霸的性质。
③反映的矛盾不同:前者反映了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斗争,后者反映了美苏在全球各地的角逐。
④影响不同:前者影响时间相对较短(20年的休战),范围相对较小(在局部地区)。后者相对较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范围相对较广,在全球各地。
⑤瓦解方式不同:前者是伴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后者是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的。
3.联合国成立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成立原因
①国联的教训。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没有起到抑制作用,反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推行霸权的工具。二战的全面爆发宣告了它的彻底破产。
②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激发了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二战后的世界迫切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③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各大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对战后建立国际安全机构,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历史意义
①成立联合国是战时盟国集体智慧的产物。它适应了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各国人民渴望消除战争劫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类渴望和平、平等、合作和繁荣的美好理想。
②联合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③联合国的成立是战时盟国实行平等协商原则的胜利,体现了各国和平相处的精神。
④联合国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伸张正义。
【巩固训练】
1.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因为该协定实质是( )
A.纵容侵略,避免战争 B.保全自己,缓和矛盾
C.牺牲别国,保全自己 D.维护稳定,争取和平
2.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些文件反映出大国( )
A.修正凡尔赛体系的弊端,维护和平 B.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
C.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大战的爆发 D.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3.1939年11月底,苏(联)芬(兰)战争爆发,美英法等国立即向芬兰提供了包括几百架飞机、一千多门大炮在内的军事援助。英、法还决定从中东基地出发,联合土耳其军队,从南面向苏联的黑海和高加索地区进攻,并拉拢德国一道参加对苏的进攻。这说明当时(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西方大国奉行绥靖政策
C.苏联遭到西方大国的仇视 D.反法西斯联盟出现裂缝
4.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畔,是工业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为此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发起大规模进攻,初期德军攻势明显,后来战局逐步恶化,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二战的转折点,那么其属于哪一战场( )
A.欧洲第二战场 B.苏德战场 C.北非战场 D.太平洋战场
5.有学者指出,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这反映出( )
A.三国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 B.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
C.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D.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
6.当大洋彼岸的丘吉尔得知此事件后,高兴得老泪往下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战争要胜利了!”并且还特意打电话给罗斯福,装着糊涂揣着明白的问这位老兄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材料中“此事件”指(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诺曼底登陆
7.波茨坦会议对德国确定了“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其中,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非纳粹化运动旨在( )
A.彻底清算德国法西斯组织与战犯
B.深入社会基层扫除法西斯势力的残余
C.为德国战后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D.消除战争威胁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8.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
9.19世纪末以前,美国妇女活动主要限定于家庭之中。20世纪40年代以来,白人妇女、印第安妇女和非裔、亚裔妇女大量参与社会劳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B.种族歧视观念的淡化
C.世界性战争的破坏 D.经济大危机的缓解
10.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 )
A.导致苏联成为二战主战场 B.有利于美国发挥核心作用
C.表明全球性战争即将打响 D.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11.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的内容包括( )
①成立联合国
②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联合国宪章》中记录: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从材料可知,联合国宪章精神( )
A.使全体人类得到解放 B.确保了世界和平
C.使国际问题迎刃而解 D.促进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1938年3月,纳粹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慕尼黑协定》表明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但法西斯国家却贪得无厌,最终挑起世界大战,绥靖政策破产,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C项正确;纵容侵略者只能鼓励侵略而不能避免战争,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引发利益被牺牲国家不满以及英法美苏国家间的猜忌和分歧,“缓和矛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慕尼黑协定》意图通过牺牲别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但纵容侵略只能让侵略者气焰更加嚣张,1939年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幻想的和平稳定未能取得,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1933年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积极对外侵略扩张,美国的《中立法案》、《慕尼黑协定》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法西斯侵略行为不加干预,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中文件反映了英法美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和苏联放任法西斯侵略的态度,他们的目的不是维护和平,排除A项;材料中文件出台的目的不是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排除B项;英、法、美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都纵容了法西斯侵略,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9年11月底,苏(联)芬(兰)战争爆发,美英法等国立即向芬兰提供了包括几百架飞机、一千多门大炮在内的军事援助。英、法还决定从中东基地出发,联合土耳其军队,从南面向苏联的黑海和高加索地区进攻,并拉拢德国一道参加对苏的进攻。”可知,苏芬战争爆发后,英美法等国采取一些列手段,支持甚至参加对苏联的进攻,说明当时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仇视和敌视,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排除A项;西方大国奉行绥靖政策,是针对德国的政策,排除B项;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战斗双方为苏联与德国。因此根据材料“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二战的转折点”可以判断出是苏德战场,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可以得出,在德黑兰会议上,英国认识到美苏将决定战后的秩序,而英国由于战争消耗,将退出国际中心地位,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就已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C项正确;在1943年11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三国主要协调对德国法西斯的作战,协调对日法西斯作战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的表述错误而且从题干信息根本看不出来,排除B项;“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主旨说的明显不符,1943年的事不可能反映1945年后的事,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这一事件中,美国受损,对于英国而言是利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而美国的加入使得反法西斯力量明显壮大,A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前美国已经参战,与材料中丘吉尔的表现不符,排除B项;斯大林格勒战役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诺曼底登陆发生在欧洲,当时战争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可知,波茨坦会议是二战结束之际,美、英、苏三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美、英、苏三国通过波茨坦会议构建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故其旨在整个世界而非德国,D项正确;A、B两项都是非纳粹化运动对德国的影响,解决德国问题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和B项;C项与史实不符,二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德国走向分裂,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由于殖民地人民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民族意识增强,从而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力量,排除B项;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殖民地各国受到压迫,经济很难获得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以来,大量妇女参与社会劳动,这是因为世界性战争的破坏,导致劳动力短缺,C项正确;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期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种族歧视观念的淡化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的缓解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实际上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战争进一步扩大,D项正确;德国入侵西欧国家后发动对英国的侵略战争,与苏联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而1942年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的建立,美国发挥核心作用。排除B项;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是二战从局部走向全球性战争的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立联合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都是雅尔塔体系的内容,①和②正确,A项正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与雅尔塔体系无关,④错误,排除B项;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在二战后对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反制措施,不属于雅尔塔体系的内容,③错误,排除C项;③和④均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可知联合国宪章体现出支持民族自决,追求权力自由,会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积极反抗,掀起民族独立热潮,D项正确;联合国宪章体现支持民族解放,但是使全人类都解放,夸大了材料体现的作用,排除A项;联合国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但不能确保,太过绝对,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国际合作,但国际问题具有复杂性广泛性,使国际问题迎刃而解,夸大了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