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22: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标志、内容和意义。
2.简述十月革命的过程、意义。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4.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5.简述苏联模式的成就、评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评价苏联模式。
【预习新知】
列宁主义的形成
1. 背景
(1)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专制统治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3)阶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出现。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宣告成立。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 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3. 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 意义
(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3)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史料拓展 布尔什维克: 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 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①爆发:1917 年 3 月,即俄历 2 月,俄国爆发__ __。
②意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__ __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③结果: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__ __的领导人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__ __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1917 年4 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 __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十月革命:1917年11 月7 日,即俄历10 月25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 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 __ 国家的诞生。
2.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__ __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 __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__ __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__ __ 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__ __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二
1. (1)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苏维埃 帝国主义 (2)社会主义革命(4)社会主义
2.(1)世界历史 (2)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3)殖民地半殖民地 (4)社会主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1.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势力)外(帝国主义国家)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 内容:
4. 影响
积极:粉碎了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1.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内容:
(1)农业:固定粮食税,建立工农联盟。
(2)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还可以租让、租赁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的工资。
3. 影响:
①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4. 发展: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延伸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延伸2:俄国不同时期的名称变化
沙饿:1917年之前
苏俄:1917-1922年
苏联:1922-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三)苏联模式(20世纪30年代确立,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并逐渐确立了领导地位。
(2)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落后。
(3)苏联面临着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 表现
(1)经济方面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实行“五年计划”(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方面
以党代政,权利高度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3. 结果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4. 评价
积极: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消极: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延伸:苏联的探索之路,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1.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3. 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 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5. 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6.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探究】
主题一 十月革命(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史料一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
探究1:史料一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1: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革命的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史料二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
探究2:据史料二,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最终选择的是哪一种方式?(史料实证)
提示2:和平发展与暴力夺权。暴力夺权。
史料三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它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三百年来一统天下的巨大危机;它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用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把一个愚昧、落后、腐朽的三流国家改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国……
探究3:据史料三,概括十月革命的影响。
提示3: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进入了两种制度并存竞争的时期;为俄国工业化强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拓展】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1)客观因素
①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②俄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使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2)主观因素
①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②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较为成熟。
③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农民。
④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2.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类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联系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
3.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角度看: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成功,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认为社会主义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从革命道路看:所走的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3)从革命阶段看: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斗争方式看:是由设想和平夺权到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
【巩固训练】
1.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发生了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2.1921年,俄共(布)建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是同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作斗争。监察委员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有权出席本级党委会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监委会通过的决议。这以及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并有发言权。一举措(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有益于经济政策的长期施行 D.利于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3.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
C.国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4.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指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该记者意在强调( )
A.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道路 B.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是必然的
C.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D.顺应民心民意是革命成功关键
5.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确定了苏联“二五”计划工业指标。同年6月,苏联一家权威刊物对某些消极现象,如某些工厂生产成本上升等,发表社论表示严重关切,并呼吁:兼顾质和量,“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舆论积极发挥议政作用 B.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全社会合力,建设工业强国
6.下表为不同时期苏联的农业机械产量与保有量的数据。据此可以推知当时苏联( )
年份 拖拉机产量 谷物联合收割机产量 拖拉机保有量 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
1928 0.127万辆 0台 2.7万辆 2台
1940 3.16万辆 1.28万台 53.1万辆 18.2万台
A.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付出巨大 B.“五年计划”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C.机械化助推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 D.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工业化实现
7.下表是苏联1928—1940年主要牲畜头数信息(单位:万头)。由此推知,该时期苏联( )
年份 牛 绵羊 马
总头数 其中奶牛
1928 6010 2930 9730 3210
1932 3830 2230 4380 2170
1937 4750 2090 4660 1590
1940 4780 2280 6660 1770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 B.农业集体化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C.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均衡发展 D.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8.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该报告( )
A.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 B.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
C.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 D.宣告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9.下图是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和俄历1917年10月26日所拍摄的冬宫外照片。据此可知( )
A.食物短缺引发群众示威游行 B.图像史料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C.绘画创作适应政治宣传需要 D.俄国全体民众拥护布尔什维克党
10.历史结论经常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2017年2月16日,在一次关于“1917年的俄国到底是改革还是革命”的讨论会上,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参议员弗拉基米尔 卢金分析了1917年俄国的形势,指出:当时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国家要进行现代化,需要和平。他认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建设性的改革或许比革命更具有积极作用。莫斯科大学教授德米特里 沃洛基辛指出:任何革命都伴随着恐怖,要流血……革命总是要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道德体系的破坏的。索尔仁尼琴基金会总裁纳塔利娅·索尔仁尼琴也指出:当时最重要的是对话,整个社会都需要对话,如果用革命来解决问题,代价太大。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当时俄国在战争中不断遭受失败,国家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在沙皇退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抓住改革的机会,才最终导致革命。
——摘编自李燕《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俄官方与学界的新动态》
提取材料中部分或整体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17年的俄国到底是改革还是革命”,阐述你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即材料中认识的切入角度是列宁的和平共处观念。由此出发来看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只是一个历史阶段,通过暴力斗争实现了政权的更替,接下来的历史任务就是进行政权建设、维护和平,故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可见面对不同形势,列宁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外部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这一时期的指导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建立,排除。
2.答案:D
解析:1921年的苏俄,已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材料中的举措,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打击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即针对革命队伍建设;规范了监察委员的职能范围,如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在党组织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等,这有助于监察委员会尽责履职,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材料时间是1921年,当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监察委员会并不负责经济政策的贯彻,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他意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和基础,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和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不是列宁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不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并非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未强调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并非“议政”,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通过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机械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7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这一时期农业机械数量增多,选择B项。材料并未体现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付出巨大,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影响。选择B:据表格数据可知,1928—1937年,苏联主要牲畜数量总体下降,这与该时期的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有关,表明农业集体化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排除A:赫鲁晓夫时期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排除C:1928年至1940年,苏联实行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排除D:该时期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未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四月提纲”。选择C:这一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明确了俄国革命的方向。排除A: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排除B:材料内容未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D: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过程。选择C: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是十月革命的重要史事,从占领后照片可知,冬宫建筑外围并未受到猛烈冲击,人们仍旧按照正常方式工作生活;由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绘画作品将攻占冬宫场面描绘得壮烈宏伟,由此可见绘画作品所描述场面夸大了攻占实况、适应了政治宣传需要。排除A:食物短缺引发群众示威游行是二月革命重要史实,与绘画、照片无关。排除B:绘画和照片都属于图像史料,绘画作品加入人的主观色彩等要素,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照片也不能反映历史“全貌”。排除D: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扼杀,因此不能从照片中的和谐场面推导出全体民众拥护布尔什维克党。
10.答案:信息:当前俄国的学者多倾向于主张1917年的俄国应该走改革之路而不是革命之路。
认识:1917年的俄国走革命道路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阐述:一战期间,沙皇俄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在东线对抗德奥联军,前线战事的接连失利不仅使沙皇俄国丧失了大量的土地,还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以致俄国国内的形势雪上加霜。由于俄国本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又受战争的影响,俄国经济濒临崩溃,物资匮乏,政治局势的恶化激发广大人民掀起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与此同时,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俄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一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应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二月革命后,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战争的主张违背了民意,最终爆发七月流血事件,这表明和平方式已不可取,暴力斗争成为必然。最终,无产阶级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综上,1917年的俄国走革命道路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主旨。由材料中“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建设性的改革或许比革命更具有积极作用”“革命总是要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道德体系的破坏的”“如果用革命来解决问题,代价太大”“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抓住改革的机会,才最终导致革命”等信息可知,当前俄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主张1917年的俄国应该走改革之路而不是革命之路。
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思考分析为什么十月革命走的是革命道路,为什么当前的俄国学者普遍不赞成1917年的俄国走这一道路。与此同时,结合材料引语“历史结论经常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进而认识到时代环境对历史结论的影响;结合唯物史观中“把特定历史事件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理念,可得出“1917年的俄国走革命道路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认识。
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作简要阐释,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即可。可从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提升,完成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