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课题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处理
教科书 书 名: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教学目标
1. 认识到食物中毒的危险性,了解食物中毒常见分类和一般成因。 2. 运用所学食物中毒知识,去识别、预防和处理常见的食物中毒。 3. 养成科学膳食意识和健康饮食习惯,并帮助家人预防食物中毒。
教学内容
关键问题:预防食物中毒
教学过程
一、食物中毒概述 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因吃了不洁、有毒、有害的食物而导致的急性疾病,症状通常为患者进食后数分钟至36小时内发生腹泻和呕吐现象,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近年概况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显示,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不容乐观,全年共收到28个省(区、市)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69起,中毒5926人,死亡121人。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50%左右,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其中肉类和熟食是首位,其次是变质禽肉和病死畜肉,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有以下原因:1.家禽牲畜在宰杀前生病;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3.卫生状况差,蚊子、苍蝇滋生;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三、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主要在谷物等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用后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真菌中毒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食物被真菌污染有以下原因: 1.谷物、油料或植物储存过程中生霉,未经适当处理,直接作为食料或食材。 2.已经做好的食物放久发霉变质,食用时没有发现,误食引起中毒。 3.食用了制作时被有毒真菌污染的发酵食品,或食用了误用有毒真菌株制作的食物。 四、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 1.食用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组织。如食用野生河鲀、未经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鲀,鱼胆、动物甲状腺。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中河豚鱼引发的食物中毒发病迅速且症状剧烈,病死率一般为20%,严重时可达到40 60%。 2.在一定条件下,可食的动物性食品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如鲐鱼、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不新鲜或发生腐败时,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人进食后便会产生过敏。 五、植物性食物中毒 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 2.在食品加工时,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 3.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如新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 六、化学性食物中毒 1.误食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比如用农药瓶、化工桶装食物。 2.添加伪造的或禁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3.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的酸败造成中毒。 七、预防食物中毒 1.食品要新鲜。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 2.食品要熟透。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切过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来切熟食。 3.食品要安全。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不吃不认识的磨菇、河豚鱼、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立即食用做熟的食品;精心储存食品;彻底再加热熟食。 4.食品要卫生。精心保持厨房所有表面清洁;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物。 八、应对食物中毒 1.催吐。如发现食物中毒,可在进食后的两小时内,使用催吐的方法引发呕吐,有效较少消化吸收。比如,可采用直立附身姿势,用食指和中指深入口中,轻触咽喉位置促发呕吐。 2.导泻。若病人进食有毒食物时间超两小时,食物在胃里已经消化和排空,这时候催吐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为此,可服用泻药,或到医院进行灌肠,促使有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3.解毒。不同食物中毒的解毒方法不同。误食变质饮料或防腐剂,可用鲜牛奶或其他蛋白质饮料灌服。一般在家进行催吐等应急处理后,应该根据食物中毒的症状和病程的发展,及时到医院进行就医。以采取进一步的对症治疗,避免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