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8:13: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内容
2.品读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
3.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
背景简介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诵读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逃跑。
投宿。
多么。
诗歌大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捎信回来。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最近。
防守。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苟且活着,死了的永远死了!家里再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品读诗歌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请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提示:“人物+事件”
叙述官府差吏乘夜捉人,连衰老的妇人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再读诗歌,思考透过这首诗歌,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感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沉重、悲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在这首诗歌的情感。
“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老妪、石壕吏。
请概括老妇的“苦”。(从原文的原句概括)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翁
三子
儿媳
孙子

老妪
晚年丧子、体弱逾墙、老伴被捉、晚景凄凉
战场牺牲、苟且残存
青年丧夫、孤苦无依、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幼年丧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老妇人的苦苦陈情为何不能让石壕吏同情和动容?
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暗示的手法来反衬石壕吏的狰狞面目。诗里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从老妪的回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凶横残暴的嘴脸。他一直逼着老妇自己出头承担才罢休。
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诗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