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复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复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8 07: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复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B.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线发生折射时,若入射角变小,折射角一定也变小
D.光线发生反射时,不可能同时发生折射
2.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 1998年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D.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4.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5.妈妈切肉时不小心切到了手指头,流出了血,切到了(  )
A.真皮层 B.表皮层 C.皮下组织层 D.保护组织
6.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的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光的有关现象在生活是常见的,下列对于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①是因为光的折射,水中“筷子”(侧面看)是水中筷子的放大、正立的虚像
B.②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墙上“手影”是手经过小孔所成的实像
C.③是因为光的反射,“彩虹”是太阳光发生色散后的单色光排列
D.④是因为光的反射,“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倒立的虚像
8.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相关实验过程,其中 M 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E、F 为可以绕 ON 折转的纸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OP 是入射角
B.图甲中如果光线沿 BO 射入,可以沿 OA 射出
C.图乙中若将 F 板绕 ON 向后转,反射光线会消失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 E 所在平面绕 O 点顺时针旋转,反射光线也随之顺时针旋转
9.黄店镇桐山后金村是宋末学者金履祥的后代聚居地。该村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兼顾了江南小乡村的秀美:村中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
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
10.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  )
A.视觉 B.触觉 C.痛觉 D.听觉
11.如右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12.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13.在杭州太子湾公园里,小徐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黑叶黑花的照片,则小徐选择的滤色镜的颜色是(  )
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14.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 B.acd C.ab D.cd
15.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A.f B.L C.f+L D.f-L
二、填空题
16.一名男低音歌唱家在引吭高歌,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一位女高音歌 手,则音调高的是     ,响度大的是    。
17.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   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   入侵等。
18.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都能看到日全食。日全食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   成像的原理。
19.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这类细胞位于眼球中的   (填结构名称);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类细胞位于耳中的   (填结构名称)。
20.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   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   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是光的   。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按   的顺序排列。
21.如图所示是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   ]   、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   ]   
和玻璃体的   作用,在[   ]   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   ]   传到大脑皮层的   , 形成了视觉。
(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会变   ,这种变化是由虹膜调节的。
(3)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晶状体的曲度是靠[   ]   来调节的。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22.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于   ,当水滴滴到图中   (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2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让一束光线沿纸板A射向镜面О点,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若将纸板B沿ON向前或向后折,反射光线会不会消失    。(选填“消失"或“不消失”)
(2)当反射光线OF在纸板B上顺时针转动,说明入射光线EO发生   转动。
(3)小明想用白纸来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他的理由是光射到任何物体上都可以发生反射。结果实验不成功,请你解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24.一束光射到如图所示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镜上,入射点为O,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把这直角平面镜绕O点在纸面所在平面内偏转15°。则经过直角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偏转角度为   度。
25.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ab、cd是从同一点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若ac=20cm,则光源的位置在平面镜上方   cm处;若将平面镜向下平移3cm,则对应同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ab向   (填“左”或“右”)平移了   cm。
三、解答题
26.阅读下面的短文,请回答以下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声呐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快”、“慢”或“相同”)。
(2)正常情况下,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25kHz,这种声波叫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反射回来的声波的音调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声音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答:   ;为什么?答:   。
27.根据透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各图中,已知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2)在下列各图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28.
(1)图甲为魔术“飞天仙女”的解密图。请你作图来说明为什么观众看不到演员本人却可以看到直立在空中的“飞天仙女”?(请用“↑”表示直立的人)
(2)如图乙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请作出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的光路图。
(3)如图丙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完整光路图。
29.如图甲所示,灯距地面的高度为 H,身高为h的人自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脚下。 如图乙所示,如果人以不变的速度 v 匀速向前走,由A到B,则人头部的影子由 C运动到D。证明:人头部影子的移动速度为
30.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及其焦点,并将它们画出来。
四、实验探究题
31.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   (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3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   。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的大小是否变化?   ;支持你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可观察到   。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则像B的位置高度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
33.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是否相等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可能相等。
【获得数据】同学们测得了七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入射角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 13° 20° ▲ 31° 35° 39° 41°
第3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
【实验结论】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值;小聪用水、盐水等其它介质替换玻璃重做以上实验,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选填“减小实验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34.小唐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脸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小唐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    ?
(2)实脸二现象能证明    。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5.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 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如图1所示为某同学的照片,图2是将图甲中的水透镜紧贴照片,然后逐渐远离照片,透过透镜所能看到的照片的像,则在远离的过程中看到的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 ③②①④
C. C.②③①④
D. D.④①②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选项A错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真空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选项B错误;发生折射时,若入射角变小,折射角也变小,选项C正确;光在透明物体的表面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选项D错误;故选C。
【分析】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
2.【答案】A
【解析】【分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弱噪声的。然后再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减弱噪声的方法,两者相互对应,即可得到答案。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在接收处。关键是将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对应起来,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解答】解:图示所示是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分析】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倒影是光照射在平静的水面上所成的等大虚像,成像原理遵循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
【解答】A、彩虹是光的色散;故A错误;
B、倒影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
D、漫反射可以实现从不同的地方看到物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判断。
【解答】B点时只能听到低音,不能听到高音,即低音传播距离较远。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大小决定,因此频率低的传播距离更远,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有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排泄,保护等作用。人体的排泄有三条途径:一条是皮肤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二是泌尿系统排出尿液;三是呼吸系统排出水分和二氧化碳。
【解答】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和真皮,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小刀划破手指流出了血,小刀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故答案为:A
6.【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物距、像距的变化,焦距改变成像特点,光路可逆等知识,是凸透镜成像的综合应用题。(1)凸透镜成像规律,最重要两句话是:①物距(u)减小,像距(v)增大,像变大(应用于实像),②物距(u)减小,像距(v)减小,像变小(应用于虚像)。(2)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解答】①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所以①错误;
②如果所成的像在光屏的左上方,应将光屏向左上方移动,像才能成在光屏中央,所以②错误;
③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像会更前面会聚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所以③正确;
④根据光路可逆的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可以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物距,所以④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分析】1)光在穿过不同物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弯折现象,叫光的折射。透过一些透时物体看到的像一般是些虚像;
(2)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时,在物体的后面会出现阴影区,阴影的轮廓是物体的形状,叫影子;
(3)彩虹是雨后空气中的水汽分布不均匀,当光透过时出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形成的;
(4)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是物体反射形成的像,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解答】A、①是因为光的折射,水中“筷子”(侧面看)是水中筷子的放大、正立的虚像,从侧面看圆形的杯子类似于凸透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所以看到水中筷子成放大、正立的虚像,A正确;
B、②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墙上“手影”是手经过小孔所成的实像,墙上“手影”是光被挡住后形成的影子,B错误;
C、③是因为光的反射,“彩虹”是太阳光发生色散后的单色光排列,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错误;
D、④是因为光的反射,“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倒立的虚像,“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性质是等大、正立的虚像,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过程,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ON为法线,AO为入射光线,则∠AON为入射角,故A错误;
B.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图甲中如果光线沿 BO 射入,可以沿OA射出,故B正确;
C.图乙中若将 F 板绕 ON 向后转,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它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原来的位置,故C错误;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 E 所在平面绕 O 点顺时针旋转,此时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减小,那么反射光线随逆时针方向旋转,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水中古柏的“倒影”,是古柏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后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水下鱼儿的“鱼影”,是鱼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岸边白鹭的“黑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妈妈手机的“摄影”,是光线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形成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分析】盲人不会产生视觉,但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神经冲动传到语言中枢,例如听觉、触觉等。
【解答】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B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为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振动频率越多,音调越高;波的形状决定声音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甲和乙的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甲和乙都有两个波峰,那么振动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有两个波峰,而丙有一个波峰,那么它们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和丁的波形不同,因此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中有一个波峰,丁中有两个波峰,因此它们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实验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如果光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水中,那么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时,相当于蜡烛火焰向下移动,而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反,则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解答】透过滤色镜观察绿叶兰花时变成黑色,说明光被叶子和花朵都吸收,因此肯定不是绿光和蓝光,只能是被二者都能吸收的红光,则小徐选择的滤色镜为红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上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上面,因此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正确;
b.在小孔成像中,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因此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故b正确;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那么像距增大,因此烛焰的像变大,故c正确;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那么像距减小,像变小,但是烛焰的像更明亮,故d正确。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解答】如果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
如果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分析】掌握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16.【答案】女高音歌手;男低音歌唱家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男士和女士唱歌时声带振动情况不一样,男的声带振动幅度大,振动慢,即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低。女的声带振动快,振动幅度小,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高,响度小。
故答案为:女高音歌手 男低音歌唱家
17.【答案】水分;细菌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有多种不同感受器,另外还有很多重要功能。
【解答】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故答案为:水分;细菌
18.【答案】直线传播原理;小孔
【解析】【分析】(1)日全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当三者处于同一直线式,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被月球当着的那部分地球上的日就会看不见太阳,出现日全食。(2)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解答】(1)日全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2)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原理;(2)小孔
19.【答案】视网膜;耳蜗
【解析】【分析】(1)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的作用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解答】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这类细胞位于眼球中的视网膜;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类细胞位于耳中的耳蜗。
故答案为:视网膜;耳蜗
20.【答案】单色光;复色光;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
【解析】【分析】结合单色光、复色光和光的色散回答。
【解答】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有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叫做复色光。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故答案为:单色光;复色光;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
21.【答案】(1)2;角膜;3;晶状体;折射;6;视网膜;7;视神经;视觉中枢
(2)瞳孔;小
(3)凸;1;睫状肌;倒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眼球的结构及其各结构的作用;考查视觉的形成过程;
【解答】(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2]视网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3]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6]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7]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了视觉。
(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瞳孔会变小,这种变化是由虹膜调节的;
(3)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的曲度是靠[1]睫状肌来调节的。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1)2、角膜、3、晶状体、折射、6、视网膜、7、视神经、视觉中枢(2)瞳孔、小(3)凸、1、睫状肌、倒立
22.【答案】凸透镜;白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以及凸透镜的特点,是一道基础题,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水滴是水凸透镜,屏幕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
【解答】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是水凸透镜,屏幕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所以水滴滴在白色区域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故答案为:凸透镜;白色。
23.【答案】(1)不消失
(2)逆时针
(3)光线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不明显,不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
【解析】【分析】(1)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3)根据漫反射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则在纸板B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仍然存在;
(2)若将入射光线EO逆时针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OF会远离法线,顺时针转动;
(3)由于白纸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在白纸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纸板上不可能出现一条很亮反射光线,所以实验不能成功。
故答案为:(1)不消失;(2)逆时针;(3)光线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不明显,不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
24.【答案】0
【解析】【分析】根据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特点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如图所示,
设光线与水平平面镜成∠1入射,此时入射角为∠2,反射角为∠3,由图可知,法线MM’与水平镜面平行,则∠5=∠4,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6=∠5,因此有∠6=∠5=∠1=∠4,即∠6+∠5+∠2+∠3=∠2+∠3+∠1+∠4=180°,无论直角平面镜偏转多少角度,第二次反射光线BC始终与入射光线AO平行,由此可以证明反射光线角度不变。
故答案为:0
25.【答案】;左;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几何知识求出光源的位置。
(2)根据几何知识求解作答。【解答】(1)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aS是入射角的余角,∠baM是反射角的余角,
所以,∠caS=∠baM=60°,
同理,∠Sca=∠dcN=30°,
所以在△aSc中,∠aSc=90°,
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关于镜面的对称可知:
在△aS′c中,∠aS′c=90°,∠acS′=30°,
根据几何知识可知:,
因为SS'⊥MN,在△aOS′中∠aOS′=90°,∠OaS′=60°,∠OS′a=30°,
所以,
由勾股定理知:S′O2=S′a2-aO2,
所以。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Sa=Sa'=10cm;
若将平面镜向下平移3cm,如图:
即OO'=3cm,;
在△a'O'S和△aOS中,aO∥a'O';
所以△a'O'S∽△aOS,
则;
所以:;
解得:;
因为∠O'Sa'=30°,
所以:a'O'=a'S×=
那么反射光线ab向左平移的距离:。
26.【答案】(1)快
(2)超声波
(3)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4)不能;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2)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解答;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声呐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2)正常情况下,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25kHz=25000Hz,这种声波叫超声波。
(3)反射回来的声波的音调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4)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27.【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2)首先分析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然后再确定对应的透镜种类即可。
【解答】(1)①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如下图所示:
③射向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射向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④射向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如下图所示:
(2)①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丙,都使光线远离主光轴,即使光线发散,因此为凹透镜,如下图所示:
②根据图片可知,乙和丁,都使光线靠拢主光轴,即使光线会聚,因此为凸透镜,如下图所示:
28.【答案】(1)如图
(2)如图
(3)如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作图;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3)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首先通过箭头上的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在镜面右侧根据“物像等距”做出对应的像点;同理,作出箭头另一端对应的像点,最后将两个像点用虚线连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2)光从左侧垂直射入玻璃,传播方向不变;当光线到达第一个三角形的斜边时,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左侧射入空气的折射光线;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从空气斜射入第二个三角形斜边的折射光线;这时,折射光线与第二个三角形的直角边垂直,传播方向不变射入空气,如下图所示:
(3)从凸透镜的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后,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29.【答案】如图乙所示,△OAB和△OCD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因为人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的头也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B=vt ②;将②式代入①式,得:
即人头部的影子从C到D过程中的速度是
【解析】【分析】根据图乙,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结合运动公式s=vt,列出比例式计算求解即可。
30.【答案】
【解析】【分析】选取物体上的一点,找出其对应的像点,结合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过焦点的;过光心的.利用其对应的入射光线的特点,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焦点的位置。
【解答】(1)在烛焰上取一点S,在其成的像上找出其对应的像点S′,连接SS′,其与主光轴的交点O就是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
(2)过S点做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要过S′,折射光线与凸透镜右侧的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F位置,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同理可以做出凸透镜左侧的焦点F。
答案如下图所示:
31.【答案】(1)B、D
(2)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
(3)油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符合条件的有B、D两图;(2)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目的是为了记录液体对光的偏折的光斑的位置,比较液体对光的偏折程度,体现了转换法的思想;(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分析】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因此需要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
为了把液体对光线的偏折程度体现出来,需要在水槽底部贴上刻度尺,记录折射光线照射在水槽底部的光斑的位置;
通过记录的位置,和空气中照射点光斑相比较,距离空气中光斑越远,说明对光的偏折本领越大。
32.【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不变;物体的大小不变
(3)上升
【解析】【分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找到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分析;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也远离玻璃板,但是像的大小不变。因为像B始终和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而这支蜡烛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像B成在斜上方,即的位置高度将上升。
33.【答案】25°;不相等;小于;寻找普遍规律
【解析】【分析】【获得数据】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实验结论】将每组对应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作比,然后比较比值的大小关系;
【评价与交流】将相邻的两组折射角相减,入射角相减,然后比较确定二者增大量之间的关系。换用不同器材,反复进行实验,从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客观公正。
【解答】【获得数据】根据图片可知,折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5°,那么折射角为:90°-65°=25°;
【实验结论】将每组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作比,比值分别为:0.65、0.66、6.625、0.62……;
因此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不相等。
【评价与交流】将序号1、2、3、4相邻数据相减得到:
  1~2 2~3 3~4
入射角增大值 10° 10° 10°
反射角增大值 7° 5° 6°
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的增大值。
小聪用水、盐水等其它介质替换玻璃重做以上实验,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34.【答案】(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A
【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硬纸板与玻璃板,即红外线与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关系,据此提出相关的问题;
(2)结合光的反射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1)根据实验一可知,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硬纸板与玻璃板,硬纸板是不透明的物体而玻璃板是透明的物体,所以小唐探究的问题是:红外线
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光射到物体表面,有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
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说明红外线遇到了天花板的阻碍被反射了回来,故选A。
故答案为:(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或:红外线能否透过硬纸板和玻璃板;或:硬纸板与玻璃能否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2)A
35.【答案】(1)8.0
(2)照相机;能
(3)远视
(4)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就是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2)①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和应用;
②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
(3)根据抽水后对光线的作用确定放入眼镜后对光线的作用,进而确定透镜的种类即可;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18.0cm-10.0cm=8.0cm;
(2)①根据图乙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②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只对调蜡烛和光屏,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3)抽水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此时成像清晰,说明像又回到原来的位置,那么放入眼镜后光线应该比原来会聚了,即放入的是凸透镜,也就是远视眼镜。
(4)物体远离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物体离凸透镜近,虚像小,物体离凸透镜远,虚像大;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成虚像时应该是正立从小到大,成实像时,倒立从大到小,即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