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亚洲》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 位置与范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结合亚洲地理位置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区域认知)。 2.通过对教材文字阐述的理解,把握归纳一个地区地形、气候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理解世界不同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通过阅读地图领会归纳分布特征的一般过程,先了解具体地理事物分布的事实,然后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突出特点(综合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与范围、亚洲的地形、气候特征、亚洲的人口
教学难点 描述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亚洲地形与气候对河流的综合影响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师: 2023年4月25日起,为期三天的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在杭州举行,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代表参会。 播放杭州亚运会宣传视频 生:阅读案例素材。 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引入课堂。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读图总结】 师:同学们作为志愿者要向观众介绍亚洲,介绍杭州,你知道亚洲在哪里吗?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承转活动】 师:结合图1,说一说你会如何向你的同桌介绍亚洲的位置? 【讨论活动】 我们知道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去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那你知道亚洲的半球位置吗?教师出示地图和方法指导和活动: 读图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 读图描述亚洲的海陆位置 读图描述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出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并相互介绍亚洲的位置。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向同伴介绍亚洲而总结亚洲位置的描述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的方法,在课本写出北美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二、亚洲的面积 【自主学习】 师:阅读课本和地图,说出亚洲是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和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亚洲是第一大洲?请找出相关证据证明。 对比各大洲的面积图,小组亚洲范围广大的证据。 通过读课本,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亚洲的地形特征 【自主学习】 师:思考以前所学,地形主要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读图归纳】 师:结合图7与地图册,归纳亚洲主要地形区有哪些?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生:阅读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归纳。 【小组活动】 读图接龙填空 【读图思考】 结合图8与所学板块运动的知识,说一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如何形成?亚洲的火山地震可能多发于哪些地区? 【方法归纳】 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读图思考】 师: 1.结合图11,归纳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2.结合所学世界的气候的知识,说出不同气候的特征。 【合作探究】 师:读亚洲气候分布图: 数一数,亚洲有几种气候类型? 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 【探究亚洲气候多样的原因】 师:想一想,为什么亚洲气候类型众多?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提示: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进行思考。 【联系思考】 从气温和降水方面来看,亚洲的气侯有什么特点? 亚洲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气候类型有何共性? 【拓展】季风气候显著 【方法总结】 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归纳和描述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数类型(判断气候类型是否复杂或单一) 2、看范围(分布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气候类型) 3、较显著(该地区独特或者影响显著) 四、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五、亚洲的河流特征 【读图归纳】 结合图与地图册,归纳亚洲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并总结河流流向的大洋。 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阿姆河注入咸海。 六、亚洲的人口 【读图归纳】 找出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小组活动】 说出亚洲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地形有基本认识这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阅读材料进行影响探究,达成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归纳与信息提取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板块运动等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老师指导与讲解相关概念、小组合作解决有关问题,初步了解区域地形的成因与内部差异。 通过读图思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建立知识框架与学习方法,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与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与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认识到亚洲气温差异显著,地处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建立知识框架与学习方法,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引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按照教材提示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首先亚洲地形高低起伏大范围广,因此长河众多其次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势导致放射状的河流水系分布。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师:结合前面分区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地存在的人文地理差异,呼应前面。通过阅读课本文字材料,认识到亚洲文化的差异,同时通过讨论能够明白景观的差异是因为自然环境差异导致,而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由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的。
九、板书设计
亚洲:概述
十、教学评价
课堂效果
不足之处
改进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