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1.牛顿、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2.近代史上文化领域的四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难点:1.如何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欣赏并理解文化大师作品的内涵及风格,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点了一连串的科技名字,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来展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见下图﹚。
可是,人们却很少想到,这些科学成就所带来的文明,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思考、实验和不懈的追求之后才来到人间的。没有科学家的发现,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在17—20世纪,也有许多科学巨匠、文化巨人,他们在物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能说出这些科学巨匠的名字吗 你知道他们的成就吗
【新课探究】
一、科学家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片“牛顿”,并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牛顿有哪些伟大的成就
材料一
艾萨克·牛顿( 1643-1727年),出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基督徒,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材料二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在自然科学中最辉煌的成就。在假期里,牛顿常常来到母亲的家中,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像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
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 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材料三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1704年,牛顿著成《光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材料四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
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准备好饭菜后,自己却钻进了研究室,朋友见状吃完后便不辞而别了。牛顿出来时发现桌上只剩下残羹冷饭,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就回去继续进行研究实验。牛顿用心之专注被传为佳话。
答案提示: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牛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片“达尔文”,并用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材料二反映了人类起源于什么 这种说法科学吗 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材料一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年),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材料二 神话传说
材料三
答案提示:(1)“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等。这些传说都是错误的,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受到了当时鼓吹“上帝造人”观点的封建教会势力的攻击。
(3)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解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二、文学巨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巴尔扎克的作品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材料一
巴尔扎克(1799-1850年),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材料二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材料三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活动场所,使作品成为一个由两千多个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画面,从中可以看出封建主义必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弊病。《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答案提示:在小说中,巴尔扎克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细致地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他的作品具有什么时代特点
材料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材料二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于1863年至1869年用了七年时间写成的巨著,长达130余万字。这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了俄国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这部作品包括两个互相交错的内容,说明了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
材料三 1873-1877年,托尔斯泰经12次修改,写成70余万字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安娜·卡列尼娜》。对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官场、军界、城市、乡村的现状作了详略精当的形象描绘。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材料四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俄国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答案提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主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特点:托尔斯泰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托尔斯泰为—— “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也深深打上了他积极探索人生、努力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烙印,体现了他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尚品质。
三、音乐美术大师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拓展资料——人物扫描,用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的哪些精神
材料一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他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材料二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朱丽叶·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材料三 拿破仑比贝多芬年长一岁,生于1769年,原本是一个贫寒的青年军官,当26岁的贝多芬在维也纳乐坛上打下牢固的基础时,拿破仑已经身为法国的意大利方面军司令,平定了意大利,“科西嘉英雄”拿破仑·波拿巴的大名已经震撼欧洲了。贝多芬把拿破仑当做了能给人类带来自由和平的救世主,把他奉为理想中的英雄,所以这部《第三交响曲》才具有与拿破仑相称的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内容。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了这部《第三交响曲》,他在乐谱的封面上题写了“献给拿破仑”,等待着向他呈献的日子的到来。不料,那年的5月18日,拿破仑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听到这一意外的消息使贝多芬怒火在心中燃烧、立刻打消了呈献的主意。他的学生里斯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他愤怒得像一团烈火,他大吼大叫:‘这家伙也不过是个庸俗的人!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践踏人权、恣意地满足他的野心和私欲了。他想踏在人们头上当一个暴君!’他撕碎了乐谱的封面,掷在地板上……”后来, 他在乐谱上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了奉献给一位伟人的回忆”之后才出版。
答案提示:他的音乐作品线条严整粗犷,旋律简洁质朴、含蓄深情,极富心灵的震撼力。他以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类博爱的理想境界。贝多芬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很多,如他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他的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他与人类命运和社会不公进行抗争的精神等。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及教材插图“向日葵”,并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梵高的绘画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那年他才37岁。
材料二
在《向日葵》中,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
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3 99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材料三
在《乌鸦群飞的麦田》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在祥和的麦田追求不到宁静,在满是阳光的蓝天中,飘过了久蓄心中死亡的影子,化作无尽的乌鸦,引着梵高飞向他的蓝天,追向无限光明。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中开了一枪。黑暗背后仍是蓝天。
材料四 梵高名画欣赏
答案提示:采用点彩画法。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课堂小结】
17-20 世纪,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不少源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正是牛顿、达尔文等这些科学巨匠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才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了科学研究的新时代。
文学艺术是人类文化圣殿的主体,它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音乐美术大师”贝多芬和梵高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佳作共同构建着人类文化的圣殿。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