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8 12: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重点: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53 年3月6日,一位苏联领导人病逝的消息传来,毛泽东许久没有说话,连饭也不想吃,只是一个劲儿地吸烟。同一天,他向全国发布命令:从 3 月7日至3月9 日全国降半旗致哀,这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为一个外国人举行这样的悼念活动,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不仅如此,毛泽东又于 3月9 日发表了《最伟大的友谊》为题的纪念文章。在文章中,毛泽东以东方人的观念,说这位苏联领导人“充满了对于东方被压迫人民的热情。”“不要忘记东方”——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伟大号召”。这位苏联领导人是谁 他对苏联作出了哪些辉煌成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又存在哪些严重弊端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起探寻苏联迅速崛起、走上大国之路的传奇吧。
【新课探究】
一、新经济政策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  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反而被加强。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民穷财尽,1921 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1913年的20%。1918年至 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 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
材料二  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答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但它也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在引领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  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
答案提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 企业实行国有化 除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配给制 按劳分配
特点 强制性经济统制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提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也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依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从中我们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材料二
答案提示:评价: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苏维埃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下一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迪: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苏联的工业化
1.教师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苏联成立于何时 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后来扩展到几个
材料一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而苏联的成立则是他在政治上的探索和突破,有利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  
材料三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答案提示:1922年;4个加盟共和国;16个加盟共和国。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
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建成的。沙皇俄国并没有现代的生产机器。当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时,那里既没有多少工业品,也没有多少粮食。同时,也没有熟练工人;农民还过着中世纪的生活。
——《斯大林时代》
材料二  1920 和 1921 两个饥荒的年头夺去了成百万的生命。一度曾是肥沃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乡村,即使当时有学校,也没有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上学。
——斯大林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并因为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斯大林
材料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
答案提示: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维埃政权仍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敌视中,把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是社会主义苏联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实现工业化是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梦想;苏联经济发展的底子薄,苏联要想经济腾飞必须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3.教师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苏联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答案提示:特点: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4.教师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哪些成就 它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年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和欧洲所占的地位
材料二
答案提示:(1)成就: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2)原因:五年计划的制定;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全国人民的努力。
(3)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农业集体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要进行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扬共产主义,于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材料二  
答案提示:苏联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苏联模式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模式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
材料一  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苏联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 70 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 1936 年新宪法的通过。
材料二
答案提示:特点:高度集中。
表现:(1)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2)经济方面: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一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材料二  “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
答案提示:(1)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2)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等。
(5)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课堂小结】
多年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导致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于1922年年底成立苏联。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先后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于1936年颁布了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