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08 13: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2、对下列图中情景解释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
B.如图乙,敲击水杯时,杯中水越多音调越高
C.如图丙,同一示波器的两种波形中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
D.如图丁,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3、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更清楚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上课时常常使用扩音器。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将纸屑放到正在发声的喇叭纸盆上,看到纸屑在“跳舞”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又去轻触静止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镇江大市口广场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符号)。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噪声监测仪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降低噪声。
2、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小周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声音音调最高的是______。小张则用木棒敲击瓶子,发出声音音调最低的是______。(选填“甲、乙、丙、丁”)
3、某中学八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以后,A同学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听到2次响声;C同学听到3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分别为,则它们的大小分别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请按照的顺序填空)
4、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从左向右,声音的音调依次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我们听到这些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入耳朵的。学校走廊贴有“禁止大声喧哗”标志,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5、如图所示,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小提琴,演奏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优美音乐声是通过______传入台下听众的耳中,在离舞台越远的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如表所示为几种介质中的声速。一人用锤子敲击铁轨,另一人在铁轨另一端经过1.5s后听到第一次声响,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听次声响。(假设环境温度为15℃)。
物质 声速(m/s) 物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求:
(1)请你根据表中信息,写出两条信息能体现出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2)这段铁轨的长度;
(3)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1位小数)
2、为了测定某处海底深度,船上工作人员从海面处向海底发出声波4s后,接收仪上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该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米?
3、渔民渔船上使用的声呐能用于探测海底地形或者导航,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每秒1500米。
(1)如果声呐发声体每分钟振动1.2×107次,发声的频率是多少Hz?
(2)渔船静止在某处海面,声呐竖直向下发出声信号,1.6秒后接收到回声,该处海水深度是多少米?
4、如图所示,国庆假期,小华和家人去游玩,听导游介绍前方692m远的大山叫“测音速石”,聪明的小虎对着“测音速石”大喊一音声“啊”,4s后听到回声,果然测出了声速。接着小虎对着另处的山崖大喊一声,3s后听到回声。请计算:
(1)当时的声速;
(2)他到山崖的距离。
5、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汽车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前进了3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笛声2s通过的路程;
(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华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如下探究性实验。
(1)如图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说明了______。
(2)如图b,小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小华加大力度敲击音叉,乒乓球弹得越远,这个现象说明了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选填“频率”或“振幅”)有关。
2、(1)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禁止鸣笛是禁止声源振动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防止噪声产生,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A.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用力敲鼓可使振幅变大,响度变大,音调不变,故A错误;
B.敲击水杯时,水和水杯一起振动,发出声音;水越少,质量越小,杯子和水柱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由波形图可知,笛子发声比二胡发声的振幅大,频率高,所以笛子比二胡的响度大、音调高,故C正确;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发声时也要振动,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老师上课时常常使用扩音器,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音叉激起水花是音叉振动引起了水的振动,即音叉正在振动,此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纸屑在“跳舞”是因为喇叭纸盆正在振动,引起纸屑的振动,此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音叉的振动引起了乒乓球的振动,此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能听到水中塑料袋内手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传声,此现象不能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
A.甲图中手按压古筝不同位置的弦时,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利用放大法,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
C.丙图中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 dB 变大 不能
【详解】
[1]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仪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
[2]当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增强,所以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变大。
[3]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2、 甲 甲
【详解】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因此甲的音调最高。
[2]木棒敲击瓶子,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丁的音调最高,甲的音调最低。
3、
【详解】
[1][2][3]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x;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
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
时,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可以分辨);
空气和铁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可以分辨);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
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时,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小于0.1s,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
4、 升高 空气 声源
【详解】
[1]敲击玻璃瓶时主要靠玻璃瓶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出声音,从左向右,里面的水越来越少,振动频率越来越快,音调越来越高。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玻璃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控制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进行,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声源处进行控制。
5、 音调 空气 越小
【详解】
[1]演奏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通过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2]台下听众能听到优美音乐声,是音乐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中了。
[3]声音的响度除了跟振幅有关外,还与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即离发声体的距离越远,听到声音响度越小;故观众离舞台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三、计算题
1、(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的两条信息为:声速与温度有关;气体中的声速最小、固体中最大;(2)7800m;(3)21.4s
【详解】
解:(1)根据三组空气中的声速不同,可以得出声速与温度有关;由表中数据还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速度不同,所以介质种类也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
(2)一人用锤子敲击铁轨,另一人在铁轨另一端经过1.5s后听到第一次声响,由表可知铁轨传播的声速为5200m/s,根据可知,这段铁轨的长度为
(3)第二次听到的声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环境温度为15℃时,根据
大约还需要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的时间为
答:(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的两条信息为:声速与温度有关;气体中的声速最小、固体中最大;
(2)这段铁轨的长度为7800m;
(3)大约还需要21.4s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
2、3000 m
【详解】
解:工作人员从海面处向海底发出声波,4s后接收仪上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则声波从水面到海底的传播时间为2s。则海底的深度是
s=vt=1500m/s×2s=3000 m
答:海底的深度是3000m。
3、(1)2×105Hz;(2)1200m
【详解】
解:(1)发声的频率
(2)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此处海的深度
s=vt=1500m/s×0.8s=1200m
答:(1)发声的频率是2×105Hz;
(2)该处海水深度是1200m。
4、(1)346m/s;(2)519m
【详解】
解:(1)小虎对着“测音速石”大喊一声,声音传到前方692m远的大山所用时间
则当时的声速
(2)声音传到山崖的时间
由可得,他到山崖的距离
s'=vt'=346m/s×1.5s=519m
答:(1)当时的声速为346m/s;
(2)他到山崖的距离为519m。
5、(1)15m/s;(2)680m;(3)355m
【详解】
解:(1)由题意可知,汽车前进30m所用的时间为2s,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声=340m/s,故笛声2s通过的距离为
(3)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有
解得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
答:(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5m/s;
(2)笛声2s通过的路程为680m;
(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355m。
四、实验探究
1、 真空不能传声 振幅
【详解】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图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2)[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把不容易看到的现象转换成便于观察的现象。如图b,小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小华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弹得越远,这个现象说明了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 振动 空气
【详解】
(1)[1]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现象。
(2)[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同时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