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12课
《浪之歌》课堂教学实录
【案例背景】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是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是好的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本学期执教过的八年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册经二单元第十二课《组歌》中的《浪之歌》进行观照,获得了一些启示。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深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注重课堂诵读指导,以朗读为主,感受文章在用词和音韵上的美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形象,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得教学方向离开了预设的轨道,课堂生成新的资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现在我把当时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案例描述】
这节课课前学生在预习方面做了比较充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备。初读课文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我的设计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
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答,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的说是无比忠诚的浪;有的说是缠绵的浪;有的说是多情浪漫的浪;有的说是温柔善良的浪;也有的说是痴情的浪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通过给“浪”添加修饰语,可以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诗人笔下“浪”的个性和比喻义,从而理解文中海浪形象。这样的课堂生成,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可谓轻车熟路,我感到课堂预设下顺利生成的一丝愉快。
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寻找课文美点进行品析。
学生埋头看书,在书中圈点勾画,不时轻声议论,作发言准备。
我在教室里一边巡视,一边提示学生可以从文中的语言,修辞方式,结构形式,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品析。
一个女生说她最喜欢第四段,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段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浪具有恋爱中女子的形象,而且连续采用四个“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感到欣喜,她可是我眼中的优秀生,我乐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中规中矩,能够选择美点进行语言品味,是预设下的常态的生成。
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我示意他可以发言。
生:老师,我认为第一段“我要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中的“津液”用词不当,词语手册中解释说是“口水、唾液”的意思,这不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觉。(众笑)
另外一个学生补充道:我也觉得是,口水,在诗里不够优雅。
课堂出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未及,顿时感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班学生都在期待我的反应。我顿了顿,说:两位同学说的很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向著名诗人发出挑战。那么,你说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呢?
生:改为“泪水”。
师:恋人之间常会流泪。
生:“热泪”更好。
生:既是“冷却”,如何用“热泪”?
生:“热”乃情感强烈的体现。
学生之间也有不同意见,引起了争论。
我提醒学生注意上下语句之间的联系,把词语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考量,课文中的“津液”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生(恍然):是比喻海浪和海岸之间的潮涨潮落。
我追问:那么用“眼泪”和“热泪”来形容,合适?
生:不如“津液”好,“眼泪”的位置高,不贴切,而且体现不出海浪恋爱着海岸的亲密关系。
师:说得好!你们能够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用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肯定。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课文是翻译的作品,由于译者自身的水平和认识不同,经常会有不同的译法,所以有人说看翻译的作品,犹如隔着帘子看美人。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句子不通顺,或者句子欧化,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同学是不是还发现了课文其他的地方也有同样的问题呢?
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契机,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通过给课文改诗的方式品味优美语句,但是这是没有预设的,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是不期而遇的生成,所以要鼓励学生去发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话竟然引起了学生质疑的兴趣,马上就有同学跟进。
生:老师,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扭,课文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虚无缥缈的,怎么能够“使我们相离相分”呢?这不合逻辑。
老师要善于踢“皮球”,或者说是“传球”,把问题推向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于是我说:有意思,谁能够帮忙解答他的问题呢?
生:是不是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相分”?海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两个学生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就自己“射门”了,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爱情让我们相亲相爱”,一刻也不能分离,连空气的存在都不允许,海浪和海岸的爱情是那么的亲密无间,密不可分,是不是?这首诗不由得让我想起秦观的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俩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作者这样写,是表达海浪渴望亲近海岸的心是那么的迫切,连空气的阻隔都无法忍受。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解释,再读第一段,学生似乎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我也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由缰,让学生按照他们的发现进行下去。我想,课堂不在于你预设了什么,而是我们是否给予学生鼓励了,我们是否搭建了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了。
果然,不曾预约的精彩就出现了。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觉得不太恰当。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比较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大家可以试着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话,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看到学生读书有新得,我动情的说: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非常好!“事业”“使命”“理想”这三个词语都比原文要贴切,意思更丰富!咱们把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感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没有想到学生的改诗不但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锤炼词语。
这就是生成,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这是没有办法预约的精彩!
看到学生热情高涨,我也顺势抛出了一个研究性的问题。
师:课文中倒数第二段最后两句话我也读不太懂,你们谁读明白了请告诉我。
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那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爱情不能盲目!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理性的去追求爱情。
生:要获得爱情,必须要冷静。
生:爱情让我痛苦,可是我还是要去爱,明明白白的爱。
师(故作惊讶状):我的天!我以为你们年纪小,原来你们已经明白爱情的真谛了!(众笑)
生:这两句话感觉不太通顺,“纵使”和“而”之间的连接好像比较别扭。
生:对,应该在“纵使我满腹爱情”后面,补充一句“我也无怨无悔”。
师:那么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两句话重新组合一下,怎么样?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 ( http: / / www.21cnjy.com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师: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有人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情是甜蜜的痛苦!看来我们还是可以读懂这个句子的。不过如果散文诗真这样写,语言是不是显得太罗嗦了,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诗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改来改去,发现这里还是不能改,因为原句的表达已经达到最简洁精练的地步了,这反而达到了欣赏品味优美语句的目的。
【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离不开预设。预设可以实现教学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使教学活动有计划的进行,教师便于驾驭课堂教学。课堂的预设需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要具有灵活性,在师生互动中随机调整,才会结出生成的果子。
这节课上,因为那个学生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一个用词的问题,使得课堂的预设因此改变了行走方式,这是一个偶发事件,在我看来,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契机。原先的设计是优美语句欣赏,现在变成了问题语句的批判,从审美活动变成反审美活动,但是作为一节语文课,它生成了一些新的资源,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这些生成资源还是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对于这样的生成我认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角度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走向有效的生成资源。
曾经听过一些新课程的研讨课,课堂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教师都是说“好”,缺少评判的环节。我认为教师还是要评判的,要干预,要引导,才能体现施教之功。这节课上,学生提出改“津液”和“空气”,实际上是学生的误读,通过比较证明,还是课文的原句比较贴切,老师应当给予纠正,但是要鼓励这种发现。而后面把“工作”一词改为“事业”“使命”“理想”都非常恰当,是学生在读书中的创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是师生互动中有效的生成,应该给予大力赞扬。因此我想到,生成不能漫无边际,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生成也讲究个有节有度。
学生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有时候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课文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表达出来往往是肤浅的,课堂之初学生提出改词的时候,还存在一些误解,但是这个时候老师没有讽刺打击,而是给予热情鼓励,因势利导,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契机,重视学生的逆向思维,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在民主教学的气氛中使课堂达成了一些有效的生成。这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改诗中从反面品味了散文诗语言的凝练和情韵,生成了诸如对课文用词精练的认识,生成了课文中某些语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适当的修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挑战权威的成功体验,是这节课的成功所在。当然,追求课堂的生成考验教师的课堂智慧,生成教学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对于教师的潜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