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途径和特点?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时空观念掌握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魏晋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枢政务机构;唐朝租唐调制和两税法。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汉唐时期选官制度演变、“汉承秦制”和隋唐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动,唐朝的纳绢代役。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建树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阅读“选官制度”,思考以下问题:
1.察举制崩溃的原因?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标准、评价。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影响?
3.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它们的标准有哪些?
二.阅读“三省六部制”,思考以下问题:
1.三省六部制是如何确立的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职责和特点分别有些 三省六部制有何重要影响
三.阅读“赋税制度”,思考以下问题:
租庸调制的影响?两税法背景、内容、影响?汉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其征税的标准有何变化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思10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未来必至推广。
材料四: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思考:科举制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议7
积极:
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④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
消极:
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581年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评10
①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②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③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④评价:
进步性: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考核标准主观随意,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形成。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2.科 举 制
材料1: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
——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2:明代的学校和科举制度,实际上是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僵化的八股文,对那些经世致用的知识概不留心。
——朱邵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积极:
①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的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社会重学风气,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⑤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消极:
①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重才轻品,部分官员素质低下。
②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
③强化儒学正统,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④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隋炀帝下扬州
世卿世禄制
西周
九品中正制(门第)
魏晋
察举制(德行)
汉朝
科举制(才学)
隋唐以后
废除科举
1905年
军功爵制
战国、秦
贵族政治
平民政治
士族政治
平民政治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
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渐趋严密科学;
③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⑤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西汉
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唐玄宗改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秦
三公九卿制
二.中枢政务机构
(草拟诏令)
(审议/驳回)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系统
行政系统
官
钱
文教
军
法
建设
(执 行)
政事堂(三省的一体化)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节制君权,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评价:
①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衰弱;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1.唐朝之前赋税制度演变
2.唐朝初年:租庸调制
材料: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春秋鲁、齐:初税亩
三.赋税制度
汉代:编户齐民
魏晋时期:租调制
粮食(粟)
纳绢或布代役
帛 或 布
作用:
①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②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两税法的背景
3.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施两税法。
背景: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杨炎传》
③征税原则: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内容:
①征税标准: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④征税时间: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②征税对象:人口以居住地编入户籍,将客户纳入征税对象。
赋税制度 征税原则 征税标准 征税对象 征税项目 征税次数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
人丁为主
财产为主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
租庸调及杂税杂役
户税(货币)、地税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放松控制
扩大对象
简化名目,改变方式
固定时间
量入为出
量出制入
保证财政
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问题探究】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两税法的弊端】:
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长期不调整、官吏腐败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②缴纳货币造成对百姓二次剥削,没有考虑民间疾苦。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唐初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 唐中期 两税法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明代 一条鞭法 按亩征收银两 清代 摊丁入亩 取消人头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
征税形式:由实物到货币。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铨选制、律令制、两税法等重大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
——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材料意在说明 ( )
A.国家人才选拔以财力作为基础 B.文人学士集团成为贵族阶层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改变 D.中国社会已经形成重学风气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