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外戚宦官专权的实质
3.盐铁专营政策的评价
“竹林七贤”
冶金(灌钢法)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是连绵战火? 还是全盛前奏?
VS
1.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史料实证: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等新的成就。
思10
认真快速阅读教材,思考下面问题,并用红笔进行标注。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顺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结合27页单元引言及28页课本引言)
2.根据教材28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及29页第一段,归纳三国鼎立演变时间顺序,西晋统一时间概况。
3.根据教材29页第二段,归纳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其内迁产生什么影响
4.根据教材30页第二段,谈谈什么是士族?
5.根据教材30页第三段,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6.阅读教材30页第四段及31页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归纳东晋到陈朝的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趋势
隋
东晋
(317-420)
三国
(220-280)
西晋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魏
吴
蜀
(266-316)
淝水之战(383年)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南朝(420-589)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灭
东汉
隋朝统一
220
222
221
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 政权更迭频繁
议6
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的变化?
材料1:(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2:(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3: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开发的原因?
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①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
③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西晋
263年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评
1.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
建国 都城
魏
蜀
吴
220曹丕称帝 洛阳
221刘备称帝 成都
229孙权称帝 建业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一.三国与西晋(220年-316年)
2.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材料2: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内迁原因:
影响: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
②北方气候寒冷,生存环境恶劣。
③少数民族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①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北方内迁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民族矛盾激化。
3.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
①晋惠帝无能,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②八王之乱——宗室争夺中央权力,严重破坏生产力;
③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政治: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曹魏政权开始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二.东晋与南朝(317-589)
1.东晋
420年出生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420——589年的170年里,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南朝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原因:
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②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③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江南经济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二、东晋与南朝
(3)影响:
(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
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
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
①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推动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繁荣奠定基础。
③直接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④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过度开发带来环境问题。
东晋与南朝
北边疆界逐步退缩,控制区域逐渐缩小。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魏
220
蜀
221
吴
222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宋
北魏
梁
齐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再造大一统:大一统的发展与兴盛
大一统的
建立与巩固
南朝(4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交融
1.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并立,南北对峙,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南迁,民族交融加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社会经济曲折中有所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
④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⑤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衰落
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门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