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08 21: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稀有气体 D.氧气
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B.酒精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C.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D.铜 + 氧气 氧化铜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5.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6.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①和②,向①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 收集到氧气的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B.糖和水混合制成糖水是化合反应
C.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凡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8.空气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B.空气是混合物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9.下列情况下,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吸烟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煤燃烧产生的烟 D.工业生产排放的尾气和废气
10.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1.某兴趣小组探究“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用传感器测出相关数据,压强和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图装置气密性良好
B.由图可知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其原因是燃烧放热
C.由图可知用白磷代替红磷,测定结果更准确
D.由图可知火焰熄灭后,反应即停止
1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结束后,残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是(  )
A.催化剂 B.生成物 C.氧化剂 D.反应物
二、非选择题
13.氨(NH3)常用来制化肥和硝酸,科学家们发现它还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
现有的化石燃料燃烧时,都会产生温室气体CO2,而氨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氮气和水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便于普及使用。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
氨很容易液化,将氨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得到液氨。而为了获得含有相同能量的液态氢(H2),常温下需要136MPa的压力来压缩它显然超出了车载燃料储存的压力极限。
氨虽然有毒,但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觉察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及时补救。氨比空气轻,泄漏后扩散快,不会聚积。泄漏在大气中的氨还可以参与自然循环,随雨雪移动后,与其他物质反应或被植物吸收。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液氨是一种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提炼文中氨的物理性质(答出两点)   。
(3)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看出,将气体液化的途径有   和   。
(4)请写出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的文字表达式   。
1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     ,氧气占    ,   占0.94%。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   (写物质符号);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写物质符号)。
(2)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外,还包括下列的第 ____ 项(填序号)。
A.氮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3)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盛大开幕。为创建绿色亚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____。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C.增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想探究氧化铜能否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因此做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①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木条不复燃
②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铜后,发现带火星木条复燃。
结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证明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必须进行下列两个实验才能证明。
实验 步骤 现象
实验二 在上述实验步骤①后,加入准确称量的少量CuO,待反应结束后(不再有气泡放出),继续滴加过氧化氢,用带火星木条检验。重复多次。    
实验三 待反应结束,将试管里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对比反应前后CuO的质量。
 
(2)(实验二与实验三的实验目的)   。
(3)(拓展探究)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
假设:   。方案:   。
16.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空气的成分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是   。
(2)以下是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关系: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以上
空气质量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①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空气污染指数越大,污染越   (填“轻”或“严重”)。
②大亚湾区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8,则大亚湾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   ,空气质量状况为   。
③2023年中国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B.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3)工业制氧气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成“化学”,下同)变化;稀有气体通电发光属于   性质。
17.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每次吸入0.8L的空气,每次呼出0.8L的气体(其中氧气所占体积分数为16%).请回答:成年人每小时大约需要吸入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克?成年人每天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千克?(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最后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含量最多。
故答案为:B。
【分析】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分别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答案】C
【解析】【解答】A.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不符合题意;
C.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符合题意;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答案】C
【解析】【解答】A.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酒精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两种物质,既不是化合也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为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铜 + 氧气 → 氧化铜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解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分析。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故选B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5.【答案】A
【解析】【解答】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物质组成,其中氮气的含量最高,且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几乎不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活泼,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答案】A
【解析】【解答】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中是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产量,故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多,但是加了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且氯酸钾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产生氧气。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及催化剂的概念分析
7.【答案】A
【解析】【解答】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既属于化合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B.糖和水混合制成糖水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C.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比如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凡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不一定属于分解反应,比如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化和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B、根据糖和水的混合属于物理变化分析
C、根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8.【答案】C
【解析】【解答】A. 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不符合题意;
B. 空气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C. 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 ,符合题意;
D.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
B、根据空气由多钟物质组成分析;
C、根据氧气助燃性分析;
D、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9.【答案】B
【解析】【解答】A.吸烟会产生一氧化碳,污染空气,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不污染大气,B符合题意
C.煤燃烧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污染大气,C不符合题意
D. 工业生产排放的尾气和废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污染大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吸烟产生的气体分析
B、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
C、根据煤燃烧产生的气体分析
D、根据工业废气的成分分析
10.【答案】B
【解析】【解答】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不符合题意;
B、镁条在空气中燃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B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C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2可知,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的压强增大,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若装置漏气则装置内的压强不会改变,不符合题意;
B、磷燃烧放出热量,所以反应开始时装置内的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C、由图3可知,白磷燃烧能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用白磷代替红磷,测定结果更准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3可知,当火焰熄灭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还会继续降低,即反应没有立即停止,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根据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B、根据磷燃烧放热分析;
C、根据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多分析;
D、根据图3信息分析。
12.【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是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3.【答案】(1)纯净物
(2)比空气轻、刺激性气味(易液化)
(3)常温加压;常压降温
(4)
【解析】【解答】(1)液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文中氨的物理性质:比空气轻、刺激性气味(易液化)等。
(3)根据“氨很容易液化,将氨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得到液氨”,将气体液化的途径有常温加压、常压降温。
(4)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1)根据纯净物的概念分析。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根据“氨很容易液化,将氨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得到液氨”分析。
(4)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14.【答案】(1)78%;1%;稀有气体;CO2;H2O
(2)C
(3)C
【解析】【解答】(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
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液态水,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化学式为H2O。
(2)A.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A. 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有利于保护空气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B. 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有利于保护空气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C. 增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空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空气质量,故符合题意;
D.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有利于保护空气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物质的性质分析。
(2)根据空气的污染物分析。
(3)根据保护空气的措施分析。
15.【答案】(1)每次加入溶液,都继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木条复燃
(2)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3)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的质量/催化剂的颗粒大小;比如可以向两个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相同大小、相同质量的氧化铜。对比两个溶液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催化效果。(合理即可,在设计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合理即可,需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因为由实验一可以得知当过氧化氢中加入氧化铜之后会产生让木条复燃的气体。即产生氧气。故在实验二中每次加入过氧化氢都会有氧气生成。故每次都会有气泡产生且带火星的木条会复燃。
(2)因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改变反应速率。故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氧化铜的质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排除氧化铜和过氧化氢反应产应氧气的情况。
(3)在同种催化剂的作用下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同,催化剂颗粒的大小、催化剂的质量等等都会影响催化效果。比如可以向两个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相同大小、相同质量的氧化铜。对比两个溶液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催化效果。(合理即可,在设计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及氧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2)根据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会发生变化分析;
(3)根据溶液浓度、催化剂质量、颗粒大小等影响反应速率分析。
16.【答案】(1)氧气;21%
(2)严重;二级;良;C
(3)物理;物理
【解析】【解答】(1)氧气具有助燃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故空气的成分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是;
故答案为:氧气;;
(2)①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空气污染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
②大亚湾区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8,在空气污染指数的51~100之间,故大亚湾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二级;
③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能促进环境改善,故A不符合题意;
B、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能促进环境改善,故B不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造成环境污染,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分离液态空气来制取,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工业制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产生,故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物理;物理。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解:成年人每小时大致需要吸入的空气的质量为:
M1=16×60×0.8×1.293≈993.0(g)
成年人每天消耗的氧气质量为:
M2=16×60×24×0.8×(21%﹣16%)×1.429÷1000≈1.3kg,
答:成年人每小时大致需要吸入993.0g的空气.每天大约消耗1.3kg的氧气
【解析】【分析】根据假设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6次,每次吸入空气0.8L,那么先求出一个成年人每天(24小时)每天吸入空气的体积,然后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为1/5,求出一个成年人每天(24小时)呼吸所消耗氧气的体积,换算成立方米即可解答该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