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沈灶中学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1、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教学重、难点
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4、体会诗意。(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以及页下注释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3、难点知识剖析
(1)、《七律·长征》的一、二句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体会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诗词讲究炼字。如“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你自己的见解是什么?
(4)、长征的艰难,包括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征服险恶环境两大方面。在这首诗里作者只提到“万水千山”中的几处,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这是为什么?
4、理解难句含义。
(1)、诗也有“眼睛”,称为“诗眼”。诗中最能概括内容、集中表现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字、词就是“诗眼”。反复吟诵这首诗,找出诗眼。
①认为诗眼是“远征难”。诗的主要内容是写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具体地说就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风高浪急的金沙江、凌空高悬的大渡河铁索桥、千年积雪的岷山。
②是“只等闲”。这三个字是红军战士对一切困难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下面的六句都是具体地展示红军战士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③诗眼应是“喜”。一个“喜”字既突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形象且有表现力。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喜”怎样理解?
岷山最高峰 5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又称“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从来很少有人能由此经过。翻过岷山也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长征以红军的胜利结束;同时“更喜”表现了红军乐观的情绪,沿路的一切困难,在英雄的红军看来,都不够味儿,于是又喜冲冲地翻了一次大雪山。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指什么?这样说是不是不尊重历史事实?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在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领导之下,还没有越过岷山。但毛泽乐希望他们克服分裂,相信他们定能战胜敌人和困难,完成长征。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