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泰戈尔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泰戈尔诗三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4 07: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戈尔诗三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泰戈尔诗的风格特点
2、体会母爱的意义
二、授课方式及课时安排
赏读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每个孩子在童年时刻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常常依偎在妈妈身旁,听她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想走进大森林,去找那七个小矮人,童年的心灵就像一棵会开花的树,闪发着想像与联想的灵动光芒.泰戈尔的诗三首,将
带我们回到童年,用那颗会开花的心灵去跟母亲, 朋友絮语对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泰戈尔诗三首》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简介:
1、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自幼喜爱吟诗,16岁就写了长诗《吉檀枷利》。他的一生写了诗集50余册,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余篇,剧本20余部。代表作〈〈新月集〉〉〈〈飞鸟集〉〉。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新月集〉〉在中国的影响:
我们现代杰出的诗人徐志摩、郭沫若都是泰戈尔的崇拜者郭沫若读诗时说: “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英诗不同,和中国的旧诗之崇尚格律雕琢也大有区别。”
(三)、 品读课文,谈感受:
1、 尝试用最柔和,亲切兼调皮的语调朗读三诗,找出作者在每首中把这个童真的孩子 幻化成什么 寄寓了什么情感
摇摆 跳舞
金色花 匿笑 开花 难分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舍的母子情
投影 还原
清风 涟漪
告别 微语 笑声 离别时对妈妈的眷恋
月光 梦儿
风儿 影子
榕树 怀恋母亲,怀念故土
鸟儿 鸭子
2、“认真品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要想谈出自己的经历,必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思考,认真揣摩,当你在读某个诗句时,与诗人有共鸣,这时,把你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出来。
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祷 熠 祭 瞳 汲
3.探究:以三首中的任何一首为例,总结三首小诗的特色, 找出泰戈尔写出如此美妙诗歌的规律
A.用眼晴和心灵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B.用语言和思想来描绘童真展现母爱
(四)、 总结:
泰戈尔诗就是这样,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真的童心世界,让我们享受着世间母子挚爱真情。这些都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现的呢?(板书——想象)他的诗能让我们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息;复杂的心理得以净化。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品读泰戈尔的诗,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榕树》散文诗赏析
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来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榕树须臾不离。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金色花》散文诗赏析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计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
接着,写变成“金色花”的那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
诗人进一步展开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
最后,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成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故意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