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图书馆(二)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图书馆(二)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08 19: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1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图书馆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位的道理。
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又来到了熟悉的图书馆,快来找一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我发现第一层又13本书,第二层比第一层多8本,第三层比第一层多9本。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那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二层书架上有多少本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来帮忙呢?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第一层有13本书,第二层比第一层多8本,请问:第二层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信息找的准确问题提的也很清楚,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现在我们看看活动要求:1.把题目中的信息画出来2.结合图写算式并计算结果。按下暂停键,开始吧! 生1:我用圆圈表示,第一层13本书,所以我画了13个圆圈,第二层比第一层多8本,第二层要多,所以我多画了8个圆圈。 师:是的,比第一层多8本,这句话看似简单,我们要读准确,读明白。和谁相比呢?和第一层相比。谁多谁少呢?第二层多,第一层少。原来,仔细读题很重要。结合图继续说吧。 生1:结合图,显然可以看出比第一层多8本,所以用13+8=21本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第二层书架上有21本书。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结合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2:我来试试,第一层有13本书,比第一层多9本,请问:第三层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那怎么列式解决吗? 生2:第三层比第一层多9本,那肯定是第三层多,求第三层的算式应该是13+9. 师:这道题目的答案应该怎么算呢?我们先来看看,用第一层的13本,加上多出来的9本,放在一起就是第三层的书本数量。同学们,我们继续画一画,来找找答案吧。 生1:从13开始,一个一个依次加,加9个,一共是22个 生2:我也从13开始,但是我没有一个一个加,我先加7,得到20,再加2,就是22. 师:你们画的可真清楚呀!老师还发现了第三种画法,这位同学怎么画来画去的,你们能看懂吗? 生3:因为第三层比第一层多9本,我先加10,计算出来比较简便,多算了1个,最后还要把1减掉。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9接近10,所以借助10来计算可真方便呀。刚才的13+8也能这样吗? 生3:可以呀,先从13算起,数10个格子,再往回数2个格子。10比8多2,先加10等于23,再减2等于21就行了。 师:同学们,画图的方法真的很有用。既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意思,还能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除了画图,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吗? 生1:我还用竖式计算一下,3+9等于12,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1加进上来的1等于2,就是22 师:同学们,可真是太会学习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第二层和第三层书架上分别有多少本书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画图太有用了,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书架的第二层、第三层都比第一层多,可以用加法来解决。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满十进一。 师:大家都掌握了吗?现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道应用题,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看第一题,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数学信息。 生2:我看到兔妹妹摘了37个,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摘了8个,问:兔哥哥摘了多少个? 师:可以用37+8来计算,可以用列竖式计算,先数位对齐,7+8等于15,个位满10了就要向10位进1,再个位上写上5,再用十位3加上进的1,等于4.结果就是45.你们做对了吗?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再看看这几道算式,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按下暂停键,试一试吧。 师:好了吗?先来看第一题,12+9和11+9,都是和9相加,因为12大于11,所以12+9大于11+9. 第二题:一个是67-4,一个是67+4,67+4肯定比67多,67-4比67要少,所以67-4小于67+4. 第三题:左边的算式是32+7,右边的算式是7+32,两个算式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所以32+7等于7+32 第四题,左边是24+7,右边是24+70,都是24加一个数,70比7要大,所以24+7小于24+70. 同学们,你们都听明白了吗?这些算式可以不用算答案,就能比较大小,直接得出结论。原来,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算式,就能发现解题规律。同学们,掌握了这个技巧,相信同学们之后做题,又会做的又快又好。恭喜同学们通过了第二关,为你们点赞。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