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垃丹冬》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书写
1.(2024八下·石林开学考)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答案】自、建、以、来、世、知、何、是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故答案为:自、建、以、来、世、知、何、是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二、单选题
2.(德阳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夏天的气候风云变幻,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又风雨大作了。
B.青岛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夏天一到,游客就会接踵而至。
C.相识犹在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风云变幻:意思为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这里形容夏天的气候变化快不恰当。B接踵而至:指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或事情持续发生。C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D漫不经心:做事、说话很随便,一点也不在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B.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C.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D.身体是否强健,是进入冰塔林的关键。
【答案】D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BC.正确;D.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裸露 融雪 摄影 按营扎寨
B.帐蓬 跪拜 器材 风云变幻
C.倒霉 晶莹 河滩 云遮雾障
D.诅咒 隆冬 婉蜒 秋高气爽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按→安。B.蓬→篷。C.正确。D.婉→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答案】D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A.比喻、拟人。B.比喻。C.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三、诗歌鉴赏
6.同学们以带有“月”的诗歌进行课题研究,请你参与。
【甲】阳关曲·中秋月①
[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乙】宿渔家
[北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②,
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
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释】①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②海涯:海边。
方法一:个案分析法
(1)月光下,苏轼的心情有何变化? 请根据你对【甲】词的理解,在下图中为其选择心情变化折线(A或B)并简述理由。
(2)研读【乙】诗,分析诗人在月下的所见所感。
(3)方法二:比较探究法
诗歌原句 写法探究
此生此夜 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直抒胸臆,从今夜推想明年中秋,抒发自己与弟弟苏辙久别重聚又分别的感伤。
灯前 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答案】(1)示例一:【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阔别七年的感伤消散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聚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聚的喜悦,所以我认为A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示例二;【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圆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但在这喜悦之外,词人却想到明年此时或许兄弟二人又已分别,又传达出一种即将离别的感伤,所以我认为 B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2)【乙】诗中诗人看到的明月清亮而刺眼,照着满载而归,愉悦归来的人们,描绘出渔人热情待客,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习面:尽管几代人都靠持鱼为生,但人们仍然感到满足安适,展现出艰辛人生中的诗美,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与对乐观生活的淳朴人民的赞美。
(3)示例一: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渔民回到家里和客人对话的情景,写出了渔民生活虽然辛苦,但能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表现了渔民乐观开朗的精神。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随船送到家”,是渔民在渔家灯前说给客人听的话,其中一个“送”字,将明月写成送行者,以明月的多情表现出了渔民捕鱼归途中的闲适满足,通过美好画面的描绘表现了渔民平安归家的恰悦之情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A折线表示苏轼的心情从感伤逐渐转变为喜悦。这符合词中“此生此夜”兄弟团圆的温馨画面,表明苏轼与弟弟久别重聚的欢乐情绪。在这一情境下,七年来的离别之苦似乎被明亮的月光和亲人的笑脸所化解,使得苏轼的心情逐渐上升,最终达到喜悦的顶峰。B折线则揭示出更复杂的心情变化。起始,苏轼和弟弟团聚的喜悦是显著的,这种欢乐被明月当空的景象所衬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人的心情开始逐渐下降,因为他意识到这种团聚是短暂的,明年此时,他们或许又已各奔东西。这种即将离别的预感,让词人的心情在喜悦中夹带着淡淡的忧伤。
(2)诗人所见的明月清亮而刺眼,它不仅照亮了渔家的两三间屋盖芦花的简陋住所,也照亮了满载而归的渔船。这明亮的月光,象征着渔家人生活的清贫却充实,也映衬出渔家人的勤劳和坚韧。诗人通过描绘“灯前笑说归来夜”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渔家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尽管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大海的风险,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这种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渔家人的纯朴和热情。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渔家人乐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他欣赏渔家人尽管生活艰辛,却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种生活态度让诗人感到敬佩和赞赏。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闲适愉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苏轼的“此生此夜 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直接抒发胸臆的方式。他直接表达了自己与弟弟苏辙久别重聚又分别的感伤,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强烈而深沉,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楚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望。而郭震的“灯前 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并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渔民归家后与客人对话的场景,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渔民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这种方式的表达更加含蓄,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但却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郭震的诗句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随船送到家”,将明月拟人化为送行者,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丰富。
故答案为:(1)【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阔别七年的感伤消散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聚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聚的喜悦,所以我认为A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圆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但在这喜悦之外,词人却想到明年此时或许兄弟二人又已分别,又传达出一种即将离别的感伤,所以我认为 B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2)【乙】诗中诗人看到的明月清亮而刺眼,照着满载而归,愉悦归来的人们,描绘出渔人热情待客,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习面:尽管几代人都靠持鱼为生,但人们仍然感到满足安适,展现出艰辛人生中的诗美,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与对乐观生活的淳朴人民的赞美。
(3)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渔民回到家里和客人对话的情景,写出了渔民生活虽然辛苦,但能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表现了渔民乐观开朗的精神。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随船送到家”,是渔民在渔家灯前说给客人听的话,其中一个“送”字,将明月写成送行者,以明月的多情表现出了渔民捕鱼归途中的闲适满足,通过美好画面的描绘表现了渔民平安归家的恰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7.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
8.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9.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0.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1.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8.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9.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0.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11.①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②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③古老文明的内蕴和底气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人称;排比;反问;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思考。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日常,展开分析。
7.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②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写小桥流水的古典婉约。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
故答案为: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8.连用五个”一样的“,是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加强气势。联系上文”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情感是怀旧。
故答案为: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9.不正是有了......,才......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强调。强调水的作用,成就江南,孕育历史名人。
故答案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0.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代读书的是男子,见证历史发展,用他。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 这是强调乌镇的柔和宁静,是女子柔和的象征,用她。
故答案为: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11.阅读感悟和思考其实就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日常,展开分析。
④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说明经理发展时要注意文化保护。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说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说明古老文明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故答案为:①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②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③古老文明的内蕴和底气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五、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晨报讯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楼和张兆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
(1)请为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为此拟一则公益广告。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答案】(1)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2)【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3)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新闻、材料类;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拟写新闻标题,可以抓住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本新闻中“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为新闻导语,通过信息组合、规范表达,本新闻的标题可以拟写成:“ 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
⑵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如:“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答案不统一。
⑶此题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答题时不写错别字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⑵ 【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⑶ 示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第一步: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新闻的开头或结尾部分。第二步:信息组合、规范表达 。标题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概括要点或拟写标题往往有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一定要遵守。
⑵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还有些要注意的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⑶)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垃丹冬》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书写
1.(2024八下·石林开学考)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二、单选题
2.(德阳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夏天的气候风云变幻,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又风雨大作了。
B.青岛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夏天一到,游客就会接踵而至。
C.相识犹在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B.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C.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D.身体是否强健,是进入冰塔林的关键。
4.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裸露 融雪 摄影 按营扎寨
B.帐蓬 跪拜 器材 风云变幻
C.倒霉 晶莹 河滩 云遮雾障
D.诅咒 隆冬 婉蜒 秋高气爽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三、诗歌鉴赏
6.同学们以带有“月”的诗歌进行课题研究,请你参与。
【甲】阳关曲·中秋月①
[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乙】宿渔家
[北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②,
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
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释】①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②海涯:海边。
方法一:个案分析法
(1)月光下,苏轼的心情有何变化? 请根据你对【甲】词的理解,在下图中为其选择心情变化折线(A或B)并简述理由。
(2)研读【乙】诗,分析诗人在月下的所见所感。
(3)方法二:比较探究法
诗歌原句 写法探究
此生此夜 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直抒胸臆,从今夜推想明年中秋,抒发自己与弟弟苏辙久别重聚又分别的感伤。
灯前 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7.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
8.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9.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0.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1.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晨报讯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楼和张兆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
(1)请为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为此拟一则公益广告。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自、建、以、来、世、知、何、是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故答案为:自、建、以、来、世、知、何、是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风云变幻:意思为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这里形容夏天的气候变化快不恰当。B接踵而至:指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或事情持续发生。C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D漫不经心:做事、说话很随便,一点也不在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答案】D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BC.正确;D.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按→安。B.蓬→篷。C.正确。D.婉→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5.【答案】D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A.比喻、拟人。B.比喻。C.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6.【答案】(1)示例一:【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阔别七年的感伤消散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聚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聚的喜悦,所以我认为A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示例二;【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圆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但在这喜悦之外,词人却想到明年此时或许兄弟二人又已分别,又传达出一种即将离别的感伤,所以我认为 B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2)【乙】诗中诗人看到的明月清亮而刺眼,照着满载而归,愉悦归来的人们,描绘出渔人热情待客,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习面:尽管几代人都靠持鱼为生,但人们仍然感到满足安适,展现出艰辛人生中的诗美,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与对乐观生活的淳朴人民的赞美。
(3)示例一: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渔民回到家里和客人对话的情景,写出了渔民生活虽然辛苦,但能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表现了渔民乐观开朗的精神。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随船送到家”,是渔民在渔家灯前说给客人听的话,其中一个“送”字,将明月写成送行者,以明月的多情表现出了渔民捕鱼归途中的闲适满足,通过美好画面的描绘表现了渔民平安归家的恰悦之情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A折线表示苏轼的心情从感伤逐渐转变为喜悦。这符合词中“此生此夜”兄弟团圆的温馨画面,表明苏轼与弟弟久别重聚的欢乐情绪。在这一情境下,七年来的离别之苦似乎被明亮的月光和亲人的笑脸所化解,使得苏轼的心情逐渐上升,最终达到喜悦的顶峰。B折线则揭示出更复杂的心情变化。起始,苏轼和弟弟团聚的喜悦是显著的,这种欢乐被明月当空的景象所衬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人的心情开始逐渐下降,因为他意识到这种团聚是短暂的,明年此时,他们或许又已各奔东西。这种即将离别的预感,让词人的心情在喜悦中夹带着淡淡的忧伤。
(2)诗人所见的明月清亮而刺眼,它不仅照亮了渔家的两三间屋盖芦花的简陋住所,也照亮了满载而归的渔船。这明亮的月光,象征着渔家人生活的清贫却充实,也映衬出渔家人的勤劳和坚韧。诗人通过描绘“灯前笑说归来夜”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渔家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尽管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大海的风险,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这种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渔家人的纯朴和热情。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渔家人乐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他欣赏渔家人尽管生活艰辛,却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种生活态度让诗人感到敬佩和赞赏。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闲适愉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苏轼的“此生此夜 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直接抒发胸臆的方式。他直接表达了自己与弟弟苏辙久别重聚又分别的感伤,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强烈而深沉,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楚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望。而郭震的“灯前 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并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渔民归家后与客人对话的场景,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渔民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这种方式的表达更加含蓄,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但却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郭震的诗句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随船送到家”,将明月拟人化为送行者,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丰富。
故答案为:(1)【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阔别七年的感伤消散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聚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聚的喜悦,所以我认为A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甲】词中苏轼与弟弟共同赏月,在“此生此夜”的明月当空、兄弟团圆之中,抒发了词人和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但在这喜悦之外,词人却想到明年此时或许兄弟二人又已分别,又传达出一种即将离别的感伤,所以我认为 B 折线能体现词人在月下的心情变化。
(2)【乙】诗中诗人看到的明月清亮而刺眼,照着满载而归,愉悦归来的人们,描绘出渔人热情待客,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习面:尽管几代人都靠持鱼为生,但人们仍然感到满足安适,展现出艰辛人生中的诗美,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与对乐观生活的淳朴人民的赞美。
(3)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渔民回到家里和客人对话的情景,写出了渔民生活虽然辛苦,但能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表现了渔民乐观开朗的精神。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随船送到家”,是渔民在渔家灯前说给客人听的话,其中一个“送”字,将明月写成送行者,以明月的多情表现出了渔民捕鱼归途中的闲适满足,通过美好画面的描绘表现了渔民平安归家的恰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7.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8.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9.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0.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11.①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②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③古老文明的内蕴和底气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人称;排比;反问;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思考。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日常,展开分析。
7.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②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写小桥流水的古典婉约。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
故答案为: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8.连用五个”一样的“,是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加强气势。联系上文”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情感是怀旧。
故答案为: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9.不正是有了......,才......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强调。强调水的作用,成就江南,孕育历史名人。
故答案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0.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代读书的是男子,见证历史发展,用他。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 这是强调乌镇的柔和宁静,是女子柔和的象征,用她。
故答案为: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11.阅读感悟和思考其实就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日常,展开分析。
④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说明经理发展时要注意文化保护。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说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说明古老文明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故答案为:①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②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③古老文明的内蕴和底气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12.【答案】(1)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2)【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3)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新闻、材料类;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拟写新闻标题,可以抓住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本新闻中“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为新闻导语,通过信息组合、规范表达,本新闻的标题可以拟写成:“ 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
⑵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如:“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答案不统一。
⑶此题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答题时不写错别字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⑵ 【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⑶ 示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第一步: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新闻的开头或结尾部分。第二步:信息组合、规范表达 。标题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概括要点或拟写标题往往有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一定要遵守。
⑵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还有些要注意的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⑶)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