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评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评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8 14:0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下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选题(每空2分,共50分)
1.下列谚语或古诗词描述的变化中,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我们在“物质的变化”单元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有明显的气味改变的是(  )。
A.紫甘蓝加入白醋 B.加热白糖 C.测量身高 D.淀粉和碘酒反应
3.在空气中,水泥加水能凝固成硬水泥块。这些水泥块再粉碎研磨成粉末,加水,不能再形成硬水泥块。这表明(  )。
A.水泥和硬水泥块磨成的粉末不是同一种物质 B.水泥加水发生了物理变化
C.水或其他物质和水泥的混合,不会产生化学变化
D.硬块水泥磨成的粉末需要热水才可以变成水泥
4.大地之下蕴藏着许多宝藏。以下对矿产资源的描述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
A.铜矿提炼出的铜 B.石油加工出汽油
C.地底下的煤炭的形成 D.宝石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  )。
A.全部是水 B.都是二氧化碳 C.都是白醋 D.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6.有关下列物质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食盐为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
B.白砂糖的颗粒为结晶状,均匀,颜色洁白,甜味纯正
C.白醋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D.白醋为白色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与我们呼出的气体成分是(  )。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部分相同的 D.无法确定
8.将自封袋密封后混合白醋和小苏打,自封袋鼓起来了只能说明(  )。
A.空气跑进去了 B.产生了二氧化碳 C.产生了气体 D.空气漏出了
9.下面关于小苏打和白醋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
B.燃烧的木条伸进白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玻璃杯里,发现火焰熄灭,说明新产生气体不支持燃烧
C.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变凉,说明此过程发生了放热反应
10.下列有关应用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特征的选项是(  )。
A.人工降雨 B.冷藏食物 C.制作碳酸饮料 D.灭火剂
11.在玻璃杯中倒入三勺醋,接着倒入一勺小苏打,迅速盖上玻璃片,对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冒出大量气泡 B.用手触摸杯壁感到微凉
C.听到“嗤嗤”的声音 D.闻到二氧化碳的气味
12.下列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  )是对人们的生活有利的。
A.钢铁生锈 B.汽车产生尾气 C.用面粉做蛋糕 D.面包发霉了
13.关于化学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咀嚼米饭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C.吃蔬菜水果能给身体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 D.情绪的产生与化学变化无关
14.下列能源物质不是通过亿万年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  )。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沼气
15.人们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采取在其表面刷油漆、抹油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  )。
A.改变材料性质 B.隔绝空气和水 C.改变表面颜色 D.改变表面光泽度
16.我们一天天长大,身体中也发生着许多变化,关于这些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可以通过化学变化产生一种让我们身心愉快的物质
B.食物被吃进体内,经过像燃烧那样快速变化被吸收进人体
C.生长过程中,我们变高变重都属于物理变化
D.只有婴幼儿时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17.铁制菜刀在下列情况下产生锈斑的程度由重到轻的是(  )。
①切酸菜后放置。 ②切完菜后洗净擦干。 ③切完菜后用水冲洗。
④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再抹一点花生油。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8.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它的最终能量来自(  )。
A.低等生物 B.茂密的森林 C.太阳能 D.微生物
19.煤是几亿年前大量的(  )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A.植物 B.动物 C.泥沙 D.以上都可以
20.下列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天然气 D.氢能
21.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温室效应 B.垃圾问题 C.石油、煤等能源的广泛使用 D.火山爆发
22.(  )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汽油
23.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
A.蓝色 B.黑色 C.棕色 D. 红色
24.人类社会正在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使用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下列做法对于保护环境不利的是(  )。
A.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保护绿化带 C.使用太阳能 D.为了方便尽量开私家车
25.森林对于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关于森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地球家园 B.森林里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化学变化
C.森林是无数动物的栖息地 D.地球森林面积很广,数量超过90%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50分)
26.物质的变化
右图甲、乙两个杯子中装有无色透明的液体,一杯是水,一杯是
醋,A、B两个盆子中装有白色粉末状物质,一盆是小苏打,一盆是面粉。小科做了如下实验,请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小科刚把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就发现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据此,可以判断甲杯中的液体是   ,乙杯中的液体是   ,A盆中的白色粉末是   ,B盆中的白色粉末是   。
(2)将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这种变化是   ,因为该变化   (填“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
(3)将乙杯中的液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产生气泡,这种变化是   ,因为该变化   (填“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
(4)小科利用小苏打和白醋吹气球,在饮料瓶中加入300毫升白醋,在气球中用漏斗加入100克小苏打,然后将气球口套在瓶口上,保证瓶口的密封。将气球倒置,气球中的小苏打会进入饮料瓶中。此实验中,让气球变大的动力来自(  )。
A.白醋 B.小苏打 C.新生成的气体 D.空气
(5)气球会一直变大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27.研究白糖燃烧实验。
(1)通常,白砂糖是   体,加热后白砂糖首先会熔化变成   ,这是   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2)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会“冒泡”,冒泡说明(  )。
A.有气体产生 B.有氧气产生 C.有二氧化碳产生
(3)持续加热白砂糖,还会发生其他现象,下列不是加热白砂糖过程中发生的是(  )。
A.颜色变化 B.气味变化 C.产生沉淀
(4)长时间加热后白砂糖变成了   ,这种物质放入水中不能溶解,说明它是一种和原有白砂糖   (填“相同”或“不同”)的物质,这是   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28.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出现发光、放热的现象。豆豆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产生新物质,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开展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能产生新物质吗?
作出猜想及假设:猜想一都能产生新物质;猜想二不一定都能产生新物质。
实施探究及结果: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   ;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
(2)分析:蜡烛燃烧生成   ,所以蜡烛燃烧是产生   物质的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过程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   (填“会”或“不会”)产生新物质。实验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29.学习完《物质的变化》后,飞飞同学决定制作一杯“柠檬汽水”。他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制作:
①在300毫升水中加入5克柠檬酸,搅拌至完全溶解。②再往溶液中加入3克小苏打,做成的饮料会冒气泡,这就是柠檬汽水。
(1)步骤①中柠檬酸溶解在水里属于   变化,步骤②中再加入小苏打产生气泡属于   变化。
(2)为了研究制作“柠檬汽水”时产生的是什么气体,飞飞将两根点燃的火柴一上一下放置(如下图),然后将制作“柠檬汽水”时产生的气体从瓶中倒出并流到点燃的火柴上,下方的火柴熄灭而上方的火柴没有熄灭,说明该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和   的性质。
(3)实验结束后,飞飞发现瓶中还剩下一些无色溶液,里面还有柠檬酸吗?检验方法是向无色溶液中加入   ,如果出现   ,那么说明仍旧存在柠檬酸。
(4)我们在空饮用水瓶上套上一个气球(不漏气) ,将瓶子放入热水中也能让气球鼓起来(如下图),以下能正确表示图乙中气体微粒分布的是   。
(5)上一问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瓶内气体的   发生了变化,这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0.皮皮不小心将鸡蛋壳掉进了白醋里,发现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呢?”他询问爸爸。爸爸提供了下表资料。
(1)皮皮对照资料后对爸爸说:“我认为肯定不是二氧化氮和氯气。”你认为皮皮推测的理由是   。
气体名称 特点
二氧化氮 比空气重,棕红色,有刺激性气味,支持燃烧
氧气 比空气重,无色,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无色,无毒性,不支持燃烧
氙气 比空气重,无色,不助燃,不可燃
氯气 比空气重,黄绿色,强烈刺激性气体,支持燃烧
氮气 比空气略轻,无色,常用作保护气体,不支持燃烧
氢气 气体中最轻,无色,可燃性,易爆性
(2)皮皮和爸爸一起继续进行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把点燃的木条伸进杯子中,看到的是木条立即熄灭。
探究二:把气体倒入简易天平的B端,发现B端下沉。(见右上图)
①根据探究一,皮皮判断所产生的气体   ,所以肯定不是剩下气体中   和   。
②根据探究二,皮皮判断所产生的气体   ,所以肯定不是剩下气体中   。
(3)实验后,皮皮认为该气体肯定是二氧化碳了,爸爸说不一定,爸爸的理由是   。
31.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材料清单:蜡烛、火柴、玻璃杯、玻璃片、白糖、金属勺。
(1)蜡烛燃烧实验
请从材料清单中选择材料,研究蜡烛燃烧是否会产生水。选择蜡烛、火柴、   材料,实验方法:   。观察到   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水。
②把玻璃片接触火焰,为了防止烫伤,还需要准备实验器材   。
③蜡烛燃烧过程中   现象是物理变化。
(2)加热白糖实验
①用长柄金属勺取   白糖(填“少量”或“一勺”),用蜡烛的   加热。
②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看到   现象。继续加热,发现白糖颜色由白色变为   ,再变褐色,并闻到一股焦味,最后有黑色物质生成。
③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说明有气体产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2.【答案】B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将紫甘蓝加入白醋中,变成红色,有新物质产生,颜色发生了变化加热白糖会散发特殊气味,有新物质产生,气味改变测量身高,没有新物质产生;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有新物质产生,颜色变化。
3.【答案】A
【解析】【分析】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在空气中,水泥加水能凝固成硬水泥块。这水泥块再粉碎研磨成粉末,加水,不能再形成硬水泥块。这表明水泥和硬水泥块磨成的粉末不是同一种物质;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D
【解析】【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分析选项可知,铜矿提炼出铜、石油加工成汽油、地底下煤炭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宝石发出五颜六色的光与化学变化无关。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C
【解析】【分析】白醋和小苏打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氮气、二氧化碳和少部分其他气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与我们呼出的气体成分是部分相同的。故选C。
8.【答案】C
【解析】【分析】自封袋密封起来后,空气不能从外面跑进去,混合白醋和小苏打后,自封袋鼓起来,说明产生了气体。
9.【答案】D
【解析】【分析】A、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燃烧的木条伸进白醋和小苏打刚反应后的玻璃杯里,发现火焰熄灭,说明新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B正确;
C、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正确;
D、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变凉,说明此过程发生了气体散失带走热量,并不是发生放热反应,故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分析】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 无味,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且比同体积的空气重的一种气体。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所以可以制造人工降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用于制作碳酸饮料;灭火剂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11.【答案】D
【解析】【分析】 在玻璃杯中倒入三勺醋,然后小心倒入一勺小苏打,听到“滋滋”的声音,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摸玻璃外壁,会有冰凉感觉,说明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D
【解析】【分析】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古代动植物遗体长期埋藏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动植物的能量来源最终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获得,即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混合气体。故选D。
15.【答案】B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采取在其表面刷油漆、抹油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隔绝空气和水。故选B。
16.【答案】A
【解析】【分析】A:大脑可以通过化学变化产生一种让我们身心愉快的物质,正确;
B:食物被吃进体内,经过像燃烧那样快速变化被吸收进人体,错误;食物被吃进体内,是被慢慢消化的,没有燃烧变化那么快;
C:生长过程中,我们变高变重都属于物理变化,错误;生长过程中,我们变高变重都属于化学变化。
17.【答案】C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盐会加快铁的生锈速度。铁制菜刀在下列情况下产生锈斑的程度由重到轻的是切酸菜后放置-切完菜后用水冲洗-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再抹一点花生油。故选C。
18.【答案】C
【解析】【分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石油、天然气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的生物遗体长期埋藏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它的最终能量来自太阳能。
19.【答案】A
20.【答案】C
【解析】【分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清洁环保,属于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和氢能都属于清洁能源;天然气疏忽传统能源。
21.【答案】C
【解析】【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对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会溶解贝类生物的外壳,造成贝类的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
22.【答案】B
【解析】【分析】 石油及石油产品不仅是民生必需品,更是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的重要物资。现代工业离不开石油,就像人体离不开血液一样,因此,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23.【答案】A
【解析】【分析】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24.【答案】D
【解析】【分析】“低碳生活”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为了方便尽量多开私家车,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利于保护环境。
25.【答案】D
【解析】【分析】森林对于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里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化学变化,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是无数动物的栖息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地球家园。选项D符合题意。
26.【答案】(1)醋;水;小苏打;面粉
(2)化学变化;有
(3)物理变化;没有
(4)C
(5)不会;因为小苏打和白醋的量有限,产生气体的量也是有限的
【解析】【分析】(1)装有醋、水的杯子和装有小苏打、面粉的盆子,通过肉眼观察和样品混合的表现来判断。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科刚把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就发现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据此,可以判断甲杯中的液体是醋,乙杯中的液体是水,A盆中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B盆中的白色粉末是面粉。
(2)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将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因为该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3)将乙杯中的液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产生气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
(4)小科利用小苏打和白醋吹气球,在饮料瓶中加入300毫升白醋,在气球中用漏斗加入100克小苏打,然后将气球口套在瓶口上,保证瓶口的密封。将气球倒置,气球中的小苏打会进入饮料瓶中。此实验中,让气球变大的动力来自新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故选C。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气体,这是装置中让气球变大的动力,但是气球不会一直变大,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结束后就不会产生气体了。
27.【答案】(1)固;液体;物理
(2)A
(3)C
(4)黑色物质;不同;化学
【解析】【分析】(1)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开始加热后不久,发现白砂糖由固体开始熔化,变成了液态的糖,这是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特征还是产生新物质。继续加热,液态的白砂糖的颜色很快变黄了,然后颜色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产生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所以A符合题意。
(3)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特征还是产生新物质。继续加热白砂糖,我们发现白砂糖最后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并发出了特殊的气味这时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是白砂糖,它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4)白糖开始加热后,白糖颗粒会变成液体,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时属于物理的变化;长时间加热后有气泡产生,并且产生了一种焦黑色物质,这种物质放入水中不能溶解,说明它是一种和原有白糖不同的新物质,因此可以判定,白糖加热属于化学变化。
28.【答案】(1)水珠;热
(2)水;新
(3)热;不会;二
【解析】【分析】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为了验证“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能产生新物质吗 ”这一问题,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是蜡烛燃烧和白炽灯通电,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实施探究及结果:
(1)将干冷的烧杯置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手摸烧杯有发热的感觉。
(2)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蜡烛燃烧为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3)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不会产生新物质。灯泡通电时,电流通过灯丝,电能转变为热能,使温度高达3000以上,钨丝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发生了白色的光。但是钨丝和填充的气体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属于化学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二不一定都能产生新物质是正确的。
29.【答案】(1)物理;化学
(2)比空气重
(3)小苏打;气泡
(4)A
(5)体积;不是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小苏打与酸混合产生许多气泡,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也比空气重的性质。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1)在300mL水中加入5克柠檬酸,搅拌至完全溶解,这一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再往溶液中加入3克小苏打,做成的饮料会冒气泡,这就是柠檬汽水;这一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将制作“柠檬汽水”时产生的气体从瓶中倒出并流到点燃的火柴上,下方的火柴熄灭而上方的火柴没有熄灭,说明该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也比空气重的性质。
(3)酸与小苏打混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瓶中还剩下一些无色溶液,里面还有无柠檬酸,可以加少量小苏打,看有没有气体产生;若有气体产生,说明还有柠檬酸;若没有气体产生,说明没有柠檬酸。
(4)我们在空矿泉水瓶上套上一个气球,将瓶子放入热水中也能让气球鼓起来(如图),放入热水中空气微粒之间的间距扩大,体积膨胀,微粒的数量不变,能正确表示图乙中气体微粒分布的是A。
(5)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说明了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遇冷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不是化学变化。
30.【答案】(1)因为产生的气体无色,二氧化氮是棕红色的,氯气是黄绿色的,所以肯定不是二氧化氮和氯气
(2)不支持燃烧;氧气;氢气;比空气重;氮气
(3)因为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气体不-定是表格中的二氧化碳,还有可能是其他气体。所以根据上面两个实验,不能判断这是什么气体
31.【答案】(1)玻璃杯;将一支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烧杯内部有水珠;夹子;蜡烛融化
(2)少量;火焰;白糖融化;棕色;产生气泡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蜡烛燃烧实验:
①将一支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部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
②把玻璃片接触火焰,为了防止烫伤,还需要准备夹子。
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蜡烛融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用长柄金属勺取少量的白糖,用蜡烛的火焰燃烧,加入过程中,会先看到白糖融化,继续加热,会发现白糖由白色变为棕色,再变褐色,并闻到一股焦味,最后有黑色物质生成。实验中观察到有小气泡产生,说明有气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