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20:07:5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错了。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论语(Lún) 熹微(xī) 授予(shòu)
B.实践(jiàn) 接触(zhù) 中庸(yōng) 埋没(mò)
C.瞭望(liào) 荣誉(yù) 彷徨(fáng) 鉴定(jiàn)
D.盲目(máng) 栽种(zāi) 肇事(zhào) 细致(zhì)
3.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综合性学习
(2024八下·开州开学考)综合性学习
你的班级正在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6.请参考示例,说一说“信”的含义。
示例:休:从“人”从“木”,意思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
信:   。
7.请你完善下面的演讲稿提纲,为撰写演讲稿做好准备。
《人无信,何以立?》演讲稿提纲
素材收集 成语 言而有信、一言九鼎
名言 ①   。
故事 曾子烹彘、②   。
内容设想 第一段开头,阐述何为“诚信”。 第二段③   。
第三段守诚信的正面事例 第四段④   。 第五段总结全文,呼吁大家守诚信,讲文明。
8.演讲比赛举办前的晚上,班长小渝接到了李老师的紧急电话:“小渝,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你,实在是情况紧急啊!我们明天的演讲比赛举办不了了,改到了后天,时间还是下午两点,但是地点从教室改到了礼堂,明天早上请你跟同学们转达一下哦!”如果你是小渝,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这些信息。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9.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 请分条概述。
10.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于其有何影响?
11.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2.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表达
13.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手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钟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当时,他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查→察。B无误;C.错→措。D.尊→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儒 rú。B.触 chù。C.彷 páng。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音。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袖手旁观:多指别人有困难,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使用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一帆风顺:比喻做事情十分顺利,使用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使用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词义、词的感彩、使用对象等,常见的考点头语义重复、褒贬不当、望文生意、前后矛盾等。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5.【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提取句子主干或关键词辨析,A、是否——重要途径,不合逻辑。B、在鼓励下——使进步,缺主语。C、大概——左右,重复多余。故答案为D。
【答案】6.从“人”从“言”,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必须讲诚信(信用)。
7.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商鞅立木、一诺千金。;引出中心论点:人无信,何以立?;不守诚信的反面事例
8.同学们,本次演讲比赛推迟到明天下午两点,地点改到了礼堂。( 关键信息包括演讲比赛的时间、地点。 )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主题活动;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应用文有关知识。解答此题,可结合平时有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辨析。
(3)本题 考查学生的转述能力。首先要有称谓(同学们),同时要交代自己是在转达学校领导在“关于学生着装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其次要根据文本确定转述的要点(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其次,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6.从“人”这个部分来看,它强调了言语行为的主体是人。人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其内心世界和道德标准。因此,当说到“信”时,我们自然关联到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言”这个部分代表了说话或言辞。言语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在社交互动中,人们通过言语来建立信任关系。因此,“信”字中的“言”部分突出了言语在建立信任中的重要作用。将“人”和“言”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信”字。它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语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能够反映出其内心的诚信和正直。在古代社会中,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名誉的基石。故答案为:从“人”从“言”,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必须讲诚信(信用)。
7.①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积累。写出有关诚信的名言即可。②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写出有关诚信的故事,
商鞅立木: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端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③④本题考查演讲稿。根据第一段开头"可知,第二段一般引出“人无信,何以立”的中心论点,由“第三段守诚信的正面事例”可知,第四段可以列举不守诚信的反面事例并论述其危害,与第三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商鞅立木、一诺千金;引出中心论点:人无信,何以立;不守诚信的反面事例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相关信息,关键信息包括演讲比赛的时间、地点。 比如:事情:演讲比赛推迟举行。时间:李老师给小渝打电话的时间是昨天,原话是“改到了后头,时间还是下午两点”,那么第二天转述,就应将“后头下午”改为“明天下午”;地点“从教室改到了礼堂”,
故答案为: 同学们,本次演讲比赛推迟到明天下午两点,地点改到了礼堂。( 关键信息包括演讲比赛的时间、地点。 )
【答案】9.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0.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1.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2.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3)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9.①根据第②段“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可得出: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根据第②段“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可得出: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根据第③段“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得出: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根据第三段“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可得出: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故答案为: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0.①根据第⑤段“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可得出: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根据“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可得出:显得傻气十足。③根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可得出: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根据他拒绝题字的事件及原因可得出: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故答案为: 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1.“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是别人针对丁肇中“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的评价,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在这些人眼里,题字这一举手之劳又可扬名又能得利,他们是求之不得,而丁肇中却多次拒绝,错失了不少好机会,因此这些人不理解。再结合丁肇中拒绝的理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可以看出丁肇中的人格力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2.丁肇中很怪:一是“不合群”;二是“不知道”。不合群恰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这也解释了丁肇中 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 而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不知道, 就像文中说的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据此分析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故答案为: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13.【答案】(1)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
(1)考查图表,文字的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中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图中面对落水的紧张情况,边上还在进行理论设计,很明显还来不及的,要重视实验精神。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考查提炼主旨。在各种研究中,我们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十五的真相。陶行知领着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钟表的相关知识,就是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故答案为: 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点评】⑴考查图表说明。要充分联系事实,根据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课本中学习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本题回答的关键,结合课本;
⑵考查提炼主旨。题目首先说明陶行知改名的情况,又介绍了他带领学生修理钟表的实践过程,最后学生获得知识,就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错了。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查→察。B无误;C.错→措。D.尊→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论语(Lún) 熹微(xī) 授予(shòu)
B.实践(jiàn) 接触(zhù) 中庸(yōng) 埋没(mò)
C.瞭望(liào) 荣誉(yù) 彷徨(fáng) 鉴定(jiàn)
D.盲目(máng) 栽种(zāi) 肇事(zhào) 细致(zhì)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儒 rú。B.触 chù。C.彷 páng。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音。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
3.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袖手旁观:多指别人有困难,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使用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一帆风顺:比喻做事情十分顺利,使用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使用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词义、词的感彩、使用对象等,常见的考点头语义重复、褒贬不当、望文生意、前后矛盾等。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提取句子主干或关键词辨析,A、是否——重要途径,不合逻辑。B、在鼓励下——使进步,缺主语。C、大概——左右,重复多余。故答案为D。
二、综合性学习
(2024八下·开州开学考)综合性学习
你的班级正在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6.请参考示例,说一说“信”的含义。
示例:休:从“人”从“木”,意思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
信:   。
7.请你完善下面的演讲稿提纲,为撰写演讲稿做好准备。
《人无信,何以立?》演讲稿提纲
素材收集 成语 言而有信、一言九鼎
名言 ①   。
故事 曾子烹彘、②   。
内容设想 第一段开头,阐述何为“诚信”。 第二段③   。
第三段守诚信的正面事例 第四段④   。 第五段总结全文,呼吁大家守诚信,讲文明。
8.演讲比赛举办前的晚上,班长小渝接到了李老师的紧急电话:“小渝,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你,实在是情况紧急啊!我们明天的演讲比赛举办不了了,改到了后天,时间还是下午两点,但是地点从教室改到了礼堂,明天早上请你跟同学们转达一下哦!”如果你是小渝,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这些信息。
【答案】6.从“人”从“言”,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必须讲诚信(信用)。
7.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商鞅立木、一诺千金。;引出中心论点:人无信,何以立?;不守诚信的反面事例
8.同学们,本次演讲比赛推迟到明天下午两点,地点改到了礼堂。( 关键信息包括演讲比赛的时间、地点。 )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主题活动;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应用文有关知识。解答此题,可结合平时有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辨析。
(3)本题 考查学生的转述能力。首先要有称谓(同学们),同时要交代自己是在转达学校领导在“关于学生着装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其次要根据文本确定转述的要点(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其次,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6.从“人”这个部分来看,它强调了言语行为的主体是人。人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其内心世界和道德标准。因此,当说到“信”时,我们自然关联到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言”这个部分代表了说话或言辞。言语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在社交互动中,人们通过言语来建立信任关系。因此,“信”字中的“言”部分突出了言语在建立信任中的重要作用。将“人”和“言”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信”字。它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语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能够反映出其内心的诚信和正直。在古代社会中,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名誉的基石。故答案为:从“人”从“言”,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必须讲诚信(信用)。
7.①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积累。写出有关诚信的名言即可。②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写出有关诚信的故事,
商鞅立木: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端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③④本题考查演讲稿。根据第一段开头"可知,第二段一般引出“人无信,何以立”的中心论点,由“第三段守诚信的正面事例”可知,第四段可以列举不守诚信的反面事例并论述其危害,与第三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商鞅立木、一诺千金;引出中心论点:人无信,何以立;不守诚信的反面事例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相关信息,关键信息包括演讲比赛的时间、地点。 比如:事情:演讲比赛推迟举行。时间:李老师给小渝打电话的时间是昨天,原话是“改到了后头,时间还是下午两点”,那么第二天转述,就应将“后头下午”改为“明天下午”;地点“从教室改到了礼堂”,
故答案为: 同学们,本次演讲比赛推迟到明天下午两点,地点改到了礼堂。( 关键信息包括演讲比赛的时间、地点。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9.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 请分条概述。
10.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于其有何影响?
11.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2.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0.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1.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2.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3)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9.①根据第②段“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可得出: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根据第②段“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可得出: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根据第③段“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得出: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根据第三段“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可得出: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故答案为: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0.①根据第⑤段“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可得出: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根据“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可得出:显得傻气十足。③根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可得出: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根据他拒绝题字的事件及原因可得出: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故答案为: 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1.“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是别人针对丁肇中“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的评价,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在这些人眼里,题字这一举手之劳又可扬名又能得利,他们是求之不得,而丁肇中却多次拒绝,错失了不少好机会,因此这些人不理解。再结合丁肇中拒绝的理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可以看出丁肇中的人格力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2.丁肇中很怪:一是“不合群”;二是“不知道”。不合群恰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这也解释了丁肇中 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 而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不知道, 就像文中说的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据此分析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故答案为: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四、语言表达
13.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手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钟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当时,他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答案】(1)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
(1)考查图表,文字的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中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图中面对落水的紧张情况,边上还在进行理论设计,很明显还来不及的,要重视实验精神。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考查提炼主旨。在各种研究中,我们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十五的真相。陶行知领着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钟表的相关知识,就是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故答案为: 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点评】⑴考查图表说明。要充分联系事实,根据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课本中学习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本题回答的关键,结合课本;
⑵考查提炼主旨。题目首先说明陶行知改名的情况,又介绍了他带领学生修理钟表的实践过程,最后学生获得知识,就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