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20:01:56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 食马者(   ) 外见(   )
2. 文常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字   ,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   》。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前两空填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说明   。 比如《   》(填学过的课文)等作品。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故:    虽: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奴隶人: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槽枥: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或: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7)执策而临之 临:   
二、默写
4.名句默写。
(1) 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他们还需要慧眼识人的人来挖掘。只有遇到
“识货”的人,有才之人的才能方可发挥出来。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   ,   。
(2)《马说》中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3)“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   ,    。
(4)《马说》中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    ,   。
三、翻译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综合性学习
6.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五、文言文阅读
7.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2) 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3) 韩愈的散文作品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表情达意。本文中的五个“也”字,也是如此。请任选两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2023八下·绿园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B.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9.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用原文回答,作者另翻新意,提出的新颖观点是什么?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语气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zhǐ;pián;lì;sì;xià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1、祗(zhǐ)
2、骈(pián)死
3、槽枥(lì)
4、食(sì)马者
5、外见(xiàn)
故答案为:zhǐ;pián;lì;sì;xiàn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答案】(1)韩愈;退之;唐;杂说
(2)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马说;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
(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杂说》等。
(2)“说”是 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学过的《爱莲说》
故答案为:
⑴韩愈;
退之;
唐;
杂说;
⑵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⑵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3.【答案】(1)所以;即使
(2)只,仅;奴仆
(3)(和普通马)一同死;马槽
(4)吃一次;有时
(5)犹,尚且
(6)才能、才干
(7)面对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故”,表示所以。“虽”为古今异义字。文中意为即使。(2)“祗”和“只”相通,意为只、仅。“奴隶人”为一词多义,文中指奴仆。(3)“骈死”和“槽枥”分别指一同死和马槽。(4)“一食”的“食”为吃,意为吃一次。“或”为一词多义,指有时。(5)“且”这里不表示递进,而是尚且。(6)“材”指才干。(7)“临”为一词多义,这里指面对。
故答案为:⑴1、所以2、即使 ⑵1、只,仅2、奴仆(3)1、(和普通马)一同死2、马槽⑷1、吃一次2、有时 ⑸ 犹,尚且 ⑹ 才能、才干 ⑺ 面对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和通假字。如“虽”今天是虽然的意思,但古文中就指即使。“奴隶人”为一词多义,既指 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任意驱使的,为他们做事的人 ,又指奴仆。所以注重积累,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才不会出错。
4.【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马说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注意易错字:祗、骈、槽枥。
故答案为:⑴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⑵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⑶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⑷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5.【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粮食。句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且:尚且。欲:想要。等:等同。安:怎么。求:要求。句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驱使。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喂。材:才能。通:通晓。句意为: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故答案为:(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6.【答案】(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知识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2)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如: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不一致的,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文本内容,“怀才不遇”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可对“作《马说》”。
故答案为:(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拓展能力,属于主观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内容和理解进行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7.【答案】(1)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食马者”傲然自大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2)托物寓意。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3)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③“是马也,虽有 才美不外见”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成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马说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执策而临之”中的“执”“临”是食马者的动作,“天下无马”是食马者的语言,这是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从这一动作和语言中,可以看出食马者觉得自己很识马而洋洋自得的神态及心理。
⑵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而不被赏识,遭埋没;而实际上暗讽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现实。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借此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⑶ 本题考查对虚词“也”的赏析。文段共有五个“也”,在不同的句中对表情达意有不同的作用。“不以千里称也”句意为:不以千里马著称。联系前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这是它“不以千里称”的原因,句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句话是说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下句转到千里马,句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句中的“也”,是作者有意停顿,提醒读者注意下文内容,即“食马者”的无知给干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意: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也”是句尾语气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怒、谴责的感情。“其真不知马也”句意: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句中的“也”,表感叹,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痛心,对“食马者”愚昧的深刻嘲讽。故答案为:⑴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食马者”傲然自大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⑵ 托物寓意。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⑶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③“是马也,虽有 才美不外见”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成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涉及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常用于诗歌和散文创作。这种手法的核心在于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志趣或理想,使得抽象的哲理或情感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得到生动的展现。
⑶本题考查对虚词“也”的赏析。
①用于名词之后,表判断语气,译为“是”。
②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肯定语气,译为“是…的”或“呢”。
③用于祈使句或感叹句之后,表祈请或感叹语气,译为“啊”或“吧”。
④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之后,解释前一分句这个结果的原因,表解释语气,译为“是因为”或“是”。
【答案】8.C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贵。(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残人才的抨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马说;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语气的揣摩与分析能力。揣摩语气要根据语言情景,从句子的意思,到作者的表达情感等方面去分析。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干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干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干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8.ABD.正确;C.有误,策:用鞭子打。
故答案为:C
9.结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意思“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全文围绕这个观点展开,可知本文的新颖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故答案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结合句子的意思“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句子采用了反问的语气,加强语气,“安”是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的意思,点明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干里的原因,表达了人才不能被识别和正确对待的愤懑之情。
故答案为: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贵。(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残人才的抨击)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 食马者(   ) 外见(   )
【答案】zhǐ;pián;lì;sì;xià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1、祗(zhǐ)
2、骈(pián)死
3、槽枥(lì)
4、食(sì)马者
5、外见(xiàn)
故答案为:zhǐ;pián;lì;sì;xiàn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 文常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字   ,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   》。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前两空填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说明   。 比如《   》(填学过的课文)等作品。
【答案】(1)韩愈;退之;唐;杂说
(2)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马说;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
(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杂说》等。
(2)“说”是 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学过的《爱莲说》
故答案为:
⑴韩愈;
退之;
唐;
杂说;
⑵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⑵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故:    虽: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奴隶人: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槽枥: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或: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7)执策而临之 临:   
【答案】(1)所以;即使
(2)只,仅;奴仆
(3)(和普通马)一同死;马槽
(4)吃一次;有时
(5)犹,尚且
(6)才能、才干
(7)面对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故”,表示所以。“虽”为古今异义字。文中意为即使。(2)“祗”和“只”相通,意为只、仅。“奴隶人”为一词多义,文中指奴仆。(3)“骈死”和“槽枥”分别指一同死和马槽。(4)“一食”的“食”为吃,意为吃一次。“或”为一词多义,指有时。(5)“且”这里不表示递进,而是尚且。(6)“材”指才干。(7)“临”为一词多义,这里指面对。
故答案为:⑴1、所以2、即使 ⑵1、只,仅2、奴仆(3)1、(和普通马)一同死2、马槽⑷1、吃一次2、有时 ⑸ 犹,尚且 ⑹ 才能、才干 ⑺ 面对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和通假字。如“虽”今天是虽然的意思,但古文中就指即使。“奴隶人”为一词多义,既指 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任意驱使的,为他们做事的人 ,又指奴仆。所以注重积累,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才不会出错。
二、默写
4.名句默写。
(1) 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他们还需要慧眼识人的人来挖掘。只有遇到
“识货”的人,有才之人的才能方可发挥出来。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   ,   。
(2)《马说》中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3)“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   ,    。
(4)《马说》中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    ,   。
【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马说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注意易错字:祗、骈、槽枥。
故答案为:⑴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⑵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⑶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⑷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三、翻译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粮食。句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且:尚且。欲:想要。等:等同。安:怎么。求:要求。句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驱使。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喂。材:才能。通:通晓。句意为: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故答案为:(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四、综合性学习
6.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答案】(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知识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2)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如: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不一致的,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文本内容,“怀才不遇”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可对“作《马说》”。
故答案为:(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拓展能力,属于主观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内容和理解进行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五、文言文阅读
7.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2) 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3) 韩愈的散文作品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表情达意。本文中的五个“也”字,也是如此。请任选两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1)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食马者”傲然自大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2)托物寓意。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3)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③“是马也,虽有 才美不外见”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成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马说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执策而临之”中的“执”“临”是食马者的动作,“天下无马”是食马者的语言,这是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从这一动作和语言中,可以看出食马者觉得自己很识马而洋洋自得的神态及心理。
⑵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而不被赏识,遭埋没;而实际上暗讽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现实。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借此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⑶ 本题考查对虚词“也”的赏析。文段共有五个“也”,在不同的句中对表情达意有不同的作用。“不以千里称也”句意为:不以千里马著称。联系前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这是它“不以千里称”的原因,句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句话是说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下句转到千里马,句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句中的“也”,是作者有意停顿,提醒读者注意下文内容,即“食马者”的无知给干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意: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也”是句尾语气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怒、谴责的感情。“其真不知马也”句意: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句中的“也”,表感叹,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痛心,对“食马者”愚昧的深刻嘲讽。故答案为:⑴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食马者”傲然自大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⑵ 托物寓意。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⑶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③“是马也,虽有 才美不外见”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成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涉及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常用于诗歌和散文创作。这种手法的核心在于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志趣或理想,使得抽象的哲理或情感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得到生动的展现。
⑶本题考查对虚词“也”的赏析。
①用于名词之后,表判断语气,译为“是”。
②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肯定语气,译为“是…的”或“呢”。
③用于祈使句或感叹句之后,表祈请或感叹语气,译为“啊”或“吧”。
④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之后,解释前一分句这个结果的原因,表解释语气,译为“是因为”或“是”。
(2023八下·绿园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B.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9.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用原文回答,作者另翻新意,提出的新颖观点是什么?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语气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8.C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贵。(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残人才的抨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马说;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语气的揣摩与分析能力。揣摩语气要根据语言情景,从句子的意思,到作者的表达情感等方面去分析。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干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干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干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8.ABD.正确;C.有误,策:用鞭子打。
故答案为:C
9.结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意思“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全文围绕这个观点展开,可知本文的新颖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故答案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结合句子的意思“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句子采用了反问的语气,加强语气,“安”是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的意思,点明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干里的原因,表达了人才不能被识别和正确对待的愤懑之情。
故答案为: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贵。(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残人才的抨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