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同步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同步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9:3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新课导入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代表作】《饮冰室合集》。
新课导入
梁启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揽 失意 达观 契约
监督 排解 循环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悲天悯人
「lǎn」
「shī yì」
「dá guān」
「xún huán」
[rú shì zhòng fù]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后的轻松愉快。
「qì yuē」
「jiān dū」
「pái jiě」
[hǎi kuò tiān kōng] ①原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海边的景色让人~);②现比喻心胸开阔、心情开朗(退一步~);③也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他们~地聊一番各自离去)。
[bēi tiān mǐn rén] 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优秀作家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的胸怀。)
字词把握
《最苦与最乐》
1.从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2.带着疑问默读全文,快速找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
明确观点
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的是: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
人生什么是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背负着未尽的责任(1-3段)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完了应尽的责任(4-5段)
人不能逃避责任,要勇于负责任(6段)
三个设问句,引出三个观点
特点1: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3.作者重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主张和见解,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
人生最苦的是背负着未尽的责任
人生最乐的是尽完了应尽的责任
人不能逃避责任,要勇于负责任
论点:人生最苦的是背负着未尽的责任,最乐的是尽完了应尽的责任,所以,人不能逃避责任,要勇于负责任 ,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明确观点
特点2: 论点明确,目的性强
1.文章的开篇很有意思,大家细读两个句子,结合上下文,思考不同的表达,效果一样吗??
原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苦于身上背负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改后: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原句的表达用一连串的设问,不断提出答案又不断否定。既引人注意、引人思考;又起到了突出强调最后背负责任最苦这一观点的作用。
探析方法
读“苦”
列举的“贫吗、老吗、死吗”与文章第二段“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相照应,显得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特点3:
结构严谨
逻辑严密
贫而不苦是因为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是因为__________;
老、病而不苦是因为____ __;真正的痛苦是源于_ ________。
读“苦”
2.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这样写的好处?
比喻论证:将“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的感受比作几千斤重担压在心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生最苦的事就是没有尽完责任这一观点,从而把抽象的感觉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探析方法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读“苦”
3.阅读第3自然段,作者提到的哪些事属于“该做的是没有做完”呢?
为什么要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
举例论证: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以及痛苦感受,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尽完责任就是最苦的事这一观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探析方法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读“苦”
4.再次阅读第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没有尽完责任就是最苦的事呢?究竟什么是“责任”呢?
探析方法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未尽责任,良心受谴责,时时受苦
责任就是:
去做应该做且力量能做到的事;
去做自己打定了主意要做的事。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由被动到主动,由浅入深
特点3: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读“苦”
5.你有没有必须要尽但还没有尽的责任呢?你有什么感受?仿照下面文段,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写一段话。
【格式】像我:……。由此可见,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
探析方法
责任就是去做应该做且力量能做到的事;
责任就是去做自己打定了主意要做的事。
像我: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由此可见,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读“乐”
1.快速阅读第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形容尽完责任之后的状态的?用了什么方法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探析方法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和俗语,生动而精辟地论证了一个人尽完责任之后内心的轻松愉快,进一步论证尽完责任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语言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得论证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补充】道理论证:①引用俗语,可以使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②引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可以或使论证更权威有力,增强文章说服力;③引用诗句等,可以使文章更有文采,增强感染力。
读“乐”
2.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这样写的好处?
探析方法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对比论证:将不尽责任得苦与尽责任得乐相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观点,使得论证具有说服力。
读“乐”
探析方法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列举仁人志士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例子;有力而又具体地论证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们因为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一直受苦痛;引出后文作者的观点,他们日日尽责任,也日日在苦中得到真乐。
这样可以从有别于普通人的角度来补充论证“尽责任是最乐之事”的观点;同时,由“小我”尽责任的“小乐”,上升到“大我”尽责任之“大乐”,议论更深刻、更透彻,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向他们学习。
3.有人说,第4段已经论述了尽责任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观点,第5自然段有点多余,你怎么看?
读“乐”
探析方法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
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只身荒漠,隐姓埋名28年,舍身忘我地研发,至死不懈;



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4.你知道哪些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他们在日日尽责任,苦中得真乐?请你参考示例,帮作者补充一些具体事例,更为具体地论证观点。
读“责任”
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探析方法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引用论证:引用别人对责任与苦的看法,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不应当卸除责任(逃避丢开责任不管),应该要解除责任(尽完责任,消除负担)。由他人看法引入,引发读者的思考。
对比论证:将尽责任得快乐与躲避责任自投苦海相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人应该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这样才能获得快乐这一观点,使得论证具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探析方法
特点4: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阅读提示
“平实”:平易、朴素、通俗。
“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等方面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给人高雅、儒雅之感。
品味语言
你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了其“平实”或“书卷气”?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特点5:语言平实,不乏文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设问句,如日常对话般,增加朴素、亲切之感;
语气词,语言口语化,增加活泼、平易之感;
引用俗语,语言浅显易懂,增加通俗、亲切之感。
品味语言
平实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四字词语;引用古语名言……
品味语言
书卷气
文章特点
特点1: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特点2:论点明确,目的性强
特点3: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特点4: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特点5:语言平实,不乏文雅
议论文
特点
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坛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百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列强环伺,面临瓜分,他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一百年前的中国中西交汇,新旧杂糅,他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人人都把独善其身的“私德”发挥到了极致,他写下此文,去启蒙还在混沌中昏睡的中国人,呼吁“公德”责任,人人尽责任,建造一个文明社会。
一百年前的他发出呐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于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不同的年龄也要背负不同的责任。今天的少年,你觉得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可以基于不同的身份去思考,如当代青少年、学生、子女等)
反省吾身
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莫过于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
在这过程中,最苦的事是什么呢?
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吗?不是。
开会、培训吗?不是。
管理学生,处理琐事吗?不是。
我说教师最苦的事,莫过于身处其位却用心不足,煞费苦心却劳而无功,谆谆教诲却付之东流,殷殷之情却视若无睹……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不是升职加薪,不是休息放假,不是荣誉称号;
看见学生的成长,算是教师的第一大乐事。
当学生有了尊师重教的态度,有了终身学习的决心,有了良好正确的习惯,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师到了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反省吾身
教师的最苦与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