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0:01: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设民俗博物馆,淀民族厚文化——八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段
搜集民俗资料
一、学习任务
1. 通概括四篇文章的内容,并补充填写相关表格。
2. 读四篇课文,概述课文中相关民俗内容并填写表格。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通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每篇文章提到了哪些民俗?
活动二:默读4篇课文,理清全文脉络,并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①通读《社戏》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明确: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②《回延安》一诗共有五个诗节,请根据提示,概括每个诗节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变化,明确:
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赞延安
情感:激动喜悦→感激怀念→兴奋感动→惊叹自豪→赞美热爱。
③浏览《安塞腰鼓》全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④《灯笼》中,作者以“灯笼”为线索,回忆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情节?请完善下图。
第二课段
布置民俗博物馆
一、学习任务
1. 挑选四篇课文中精彩片段,配乐朗诵作为4个展间的背景音效。
2. 为4个展间布置照片墙,并配有文字介绍。
3. 结合作者的情思,从第一课段的陈列物挑选其一,为其写陈列词。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请从四篇课文中挑选你喜欢的精彩片段,自由组队,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示例:心口啊/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啊/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 小组互读,体会作品情感、语调,再读互听,评价改进,教师相机指点。
3. 全班齐读课文精彩片段。
活动二:为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现学校需要我们为4个展间布置照片墙,你会选择怎样的照片,请用文字介绍这张照片的构图和内涵。
提示:我对_______(课文)中的______(人/景/事)印象深刻,所以我会选择这样一张照片——___________(照片的构图和内涵)。
明确:
①《社戏》:《社戏》中哪件事情或是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哪段景物描写让你最难忘呢?
【事】与“我”而言未必好看的“戏”,好吃的“豆”。
【景】: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两岸的景象和迷人的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我”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人】
双喜:A.看戏前,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分析:双喜说服母亲和外祖母的三个理由: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大家都识水性。足见双喜考虑周全,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 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分析: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C.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分析: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肯翻筋斗的原因有理有据,既安慰了“我”,又表现了他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同时也表现了双喜的聪明、细心。
D.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分析:又是双喜提议,表现了双喜在孩子们中的地位,也表现了双喜的聪明、能干。
E.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分析:双喜指挥偷豆,从中可以看出他考虑周到。
F.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分析:表现了双喜考虑周全、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孩子,他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②朗读《回延安》第三节,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
分析:首先,诗人通过描写延安的乡亲盛情接待诗人的场景:欢聚的场面。突出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等。接着,诗歌描写了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亲人团聚的亲切。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展现今日中国可喜的变化。
明确:我看到了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
③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问:《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四次,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明确:
A.好在宏伟的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好在雄壮的响声。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C.好在击鼓的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D.好在绮丽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请从《灯笼》中选取最打动你的一个场景,品读其中蕴含的深情。
明确:
灯迎祖父→祖孙情笃
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村口红灯→慰藉路人
元宵彩灯→飞扬青春
族姊远嫁→岁月沧桑
挑灯看剑→杀敌为国
活动三:陈列物还缺少陈列词,请结合作者情思,为其补充陈列词。
①文中提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迟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请以“‘豆’好吃是因为__________,‘戏’好看是因为__________”为句式,说说说你对鲁迅先生寄寓在“豆”和“戏”中的情感。
【明确】豆好吃,更是因为吃豆的过程中饱含了童真童趣,还有伙伴们的淳朴大方品质。(提示:探究“豆”好吃的原因时不仅要关注“豆”本身,还要关注与“豆”相关的人和事。)
师:赏“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10-21段,交流思考:“我”觉得是“好戏”显然,原因不在于戏本身,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前文可以看出,因为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戏。②因为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们的陪伴。③回去的时候经历了难忘的偷豆经历,体会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淳朴。
小结:文章结尾所写的“好豆”“好戏”不是好在“豆”和“戏”,而是在“吃豆”“看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童真童趣,人情温暖,伙伴们的善良淳朴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
②《回延安》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和喜悦,对母亲延安和延安人民的深切怀念、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③《安塞腰鼓》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场精彩的腰鼓表演,想要表达什么?
明确: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好一个安塞腰鼓!”歌颂阳刚之美,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装开课那么一股劲!”
④《灯笼》一文,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请以“灯笼是__________,寄托了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句话。
预设1: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寄托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预设2:灯笼是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寄托着作者愿做马前卒的爱国热情。
……
明确:灯笼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牵挂、感激之情;承载着许多乡情、民俗、传统文化,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异乡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同时承载家族历史,朝代的更替,表达岁月沧桑的感慨;以及联想到身先士卒,激发作者爱国热情。
第三课段
我为家乡民俗代言
一、学习任务
为了弘扬本地民俗文化,丰富民俗风情馆的元素,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稿,请同学们仿照本单元的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一段至今难忘的民俗经历。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请查阅资料或询问家人,深入了解家乡民俗,得知民俗的特点和来历信息。
以下三类习俗可供参考:
①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清明、中秋、重阳……
②红白习俗:如:嫁娶、满月、丧葬、寿辰……
③美食习俗。如春卷、粽子、糍粑、饺子、糯米饭……
二、作业评价及展示
共同设计评价量表,对作业进行多元评价,选出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