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0: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支架式写作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教材分析】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下册各有一个说明文单元,通过这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的顺序”写作训练很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读写结合。
本次写作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教学“说明的顺序”,本单元教材阅读教学安排的是《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四篇说明文,教材安排十分紧凑合理,为本单元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单元导读中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的能力,着眼于训练学生条理清楚地进行说明文写作,进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学习过事物和事理说明文,具有一定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对于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的条理清晰、引入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整合相关信息,根据说明顺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
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写作教学支架搭建点与支架类型】
在导入环节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支架导入,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对安排说明顺序的条件和必要性有所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本次写作课内容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在温故旧知环节通过回顾旧知和设置小小的训练来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写作对象应该运用的说明顺序,顺势帮助学生归纳说明顺序的写作策略,为学生搭建策略支架,便于学生下一步实战写作。
在范文引路环节通过分析经典文段,引导学生归纳各种说明顺序常用的标志性词语,为学生搭建词语支架,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进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在评价交流环节,教师提供评价支架,学生通过实战演练和互评交流,学习运用说明顺序的安排与表达,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提升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写作评价】
“说明的顺序”学生习作评价标准
评价要点 等级
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并且有与该说明顺序相符合的关键词语,衔接自然 A
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没有与该说明顺序相符合的关键词语,但写作顺序合理 B
不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但有能一定的说明顺序 C
不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混乱 D
【写作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教学过程中,我使用情境支架、范文支架、策略支架、词语支架、评价支架,帮助学生了解说明顺序、学习运用说明顺序。我结合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顾课文和评改习作,在引导分析中点拨,启发学生认识到:合理的说明顺序对清晰地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假期,小军同学去平遥古城游览了一番,他自觉收获很多,有很多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请你帮他出个主意:他怎样安排想说的内容,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白?
(生讨论后回答,师点评)
学生可能的疑问有:他想说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介绍平遥古城,就用空间顺序;如果是介绍这次古城之旅,就用时间顺序;如果是介绍晋商文化,那可以用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
师:写好说明文,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能够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也能够让读者准确把握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一方面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说明文中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支架导入,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对安排说明顺序的条件和必要性有所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本次写作课内容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二、温故旧知,归纳策略
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等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又学了《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等事理说明文。正是有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使得每一篇文章,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都条理清晰、特征鲜明、重点突出。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信》
师:这段话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的四季物候现象。
片段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叶圣陶《苏州园林》
师:这段话先总说说明内容,然后分别介绍假山和池沼。介绍池沼时,先介绍水的特点,然后介绍位置(中心),再介绍桥梁、石岸、点缀的石头和花草等其他的配合景物,最后介绍池沼里的景致,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河西莫夫《被名前的沙子李》
师:这段话先介绍斯石英及其特性,然后推理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的结论, 这样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事物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1)合理的说明顺序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能使说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吸引读者。
(2)说明顺序一般分为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里可以有多种说明频序。
师提供思考问题:
同学们看看下列说明对象(内容),说说它们应该用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介绍:①工艺品制作流程;②介绍建筑物;③历史事件发展脉络;④花草树木;⑤旅游景点;⑥生物成长过程;⑦山川湖泊;⑧一件物品;⑨概念原理。
(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预设:时间顺序:①③⑥;空间顺序:②⑤⑧;逻辑顺序:④⑦⑨(部分对象可根据选取的内容角度的不同,选择多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
师小结: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一般应考虑两点。第一,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如果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静止状态的事物),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我们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道理(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第二,按照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对于读者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规律,再说明个别现象,如《苏州园林》;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旧知和设置小小的训练来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写作对象应该运用的说明顺序,顺势帮助学生归纳说明顺序的写作策略,为学生搭建策略支架,便于学生下一步实战写作。
三、范文引路,写法落地
任务:对照给出的说明语段,找出标志说明顺序的词语。
片段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片段二: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片段三: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1)找出三个片段中关于说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预设:
片段一: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
片段二: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片段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下面、周围。
(2)学生归纳结论。
预设 正确使用标志性的词语,能使对说明对象及内容的介绍更清楚。
(3)小组讨论:以时间、空间或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通常使用哪些标志性的词语?
预设:
时间顺序的说明语段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逻辑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分析经典文段,引导学生归纳各种说明顺序常用的标志性词语,为学生搭建词语支架,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进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四、实战演练,评价交流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如何选择说明顺序和如何“表现”说明顺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接下来,请每人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习作任务完成。
a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写一个片段。可以介绍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校园的某个你熟悉的角落,200字左右。
b选择一样你熟悉的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写一个语段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00字左右。
同学们完成后,师出示评价标准,同桌互评互改,A等同学的习作做展示,同桌围绕评价标准做点评。
“说明的顺序”学生习作评价标准
评价要点 等级
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并且有与该说明顺序相符合的关键词语,衔接自然 A
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没有与该说明顺序相符合的关键词语,但写作顺序合理 B
不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但有能一定的说明顺序 C
不能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混乱 D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战演练和提供评价支架,学习运用说明顺序的安排与表达,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提升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写作说明文时要言之有序,必须先确定说明对象,考虑好写哪些内容,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然后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最后再分清主次,综合归纳。这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又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还能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顺序理清,写作才能轻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只有勤加练习,在实践中才能得真知,才能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作业1:根据评价表修改今日课堂练笔,充实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说明文。
作业2:这几年,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今日课堂练笔为“C”“D”的同学完成作业1;今日课堂练笔为“A”“B”的同学完成作业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写作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建立了在写作中安排合理的写作顺序的意识,基本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支架导入,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对安排说明顺序的条件和必要性有所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本次写作课内容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在温故旧知环节通过回顾旧知和设置小小的训练来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写作对象应该运用的说明顺序,顺势帮助学生归纳说明顺序的写作策略,为学生搭建策略支架,便于学生下一步实战写作。
在范文引路环节通过分析经典文段,引导学生归纳各种说明顺序常用的标志性词语,为学生搭建词语支架,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进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在评价交流环节,教师提供评价支架,学生通过实战演练和互评交流,学习运用说明顺序的安排与表达,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提升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通过上面层层深入地为学生写作搭建支架,大多数学生能为自己要介绍的对象安排适当的写作顺序,并且有明显的写作意识---通过支架词语表现自己的写作顺序,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展示交流的时候,我也发现有学生习作类型化的问题出现,为了纠正这一问题,我在之后的优秀习作展读中,在对循规蹈矩的习作进行展示表扬的同时,对在说明的顺序安排上有灵性表达的习作也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习作类型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