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4: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
朱熹:“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梁启超在撰写的《王安石》中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王安石变法
15.2《答司马谏议书》

背景知识
观看王安石变法视频,梳理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背景知识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致力于变法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改革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司马光也是反对者之一。在第二年,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信中详细地列出变法的害处,希望王安石废弃改革。
本文是作者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与批评,王安石逐一做了反驳,充分表达了他变法的决心与坚定的立场。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即司马光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
“书”:文体名,书信。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熙宁二年主持变法。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王安石辞官退居江宁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司马光执政,王安石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背景知识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背景知识
王安石变法
富国: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官府给百姓贷款贷粮;
募役法:由官府雇人承担服差役,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说法:测量清算全国土地,将土地按好坏分为五等征收赋税(量出很多隐藏土地,找出了大量偷税行为);
市易法:设置市易务,货物滞销时出钱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农田水利法、均输法。
强兵:
保甲法:将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有两丁以上的农户家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训练;将兵法、军器监法。

正音读文

课堂活动
任务一: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用3400余字批评了王安石改革中的问题,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仅用一句话就全部概括清楚。齐读全文找出这句话。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发语词,无义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指读书人。
所+v=n
名和实(是否符合)
明确

课堂活动
任务二:重点阅读第二段,思考王安石对概括出的五个“名”的批评,是如何以“实”进行逐一反驳的?完成下表
名 实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
怨诽之多
固前知其如此也

课堂活动
任务三:疏通第二段文意,小组确定前四个名实之争中的一条进行讨论分析,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从现代社会的眼光看是否有逻辑漏洞。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的原因
见+v=被动,教导我,我被教导
判断句
认为
侵夺原官吏职权、官吏生事扰民、
与民争利益、拒绝接受反对意见,
招致
怨恨公开指责(诽谤)
“我”的谦称
认为
皇帝
状语后置句
有具体职务的官员都可以叫有司,宰相可以吗?

施行
抽背:放辟邪侈
V批评
排斥小人

本来;预先
古人常用谦称

疏通文意
①鄙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②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③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④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⑤不肖:旧时男子自谦。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⑥不才:旧时男子自谦。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⑦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⑧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课堂活动
任务三:疏通第二段文意,小组确定五个名实之争中的一条进行讨论分析,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从现在的眼光看是否有逻辑漏洞。
驳斥侵官:首先接受诏命,其次修议法度,最后交托官署——符合“程序正义”,名正言顺。
此项驳斥方法是①诉诸权威,认为是皇帝要求的,师出有名。但是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看,权威人物说的一定是对的吗?皇帝要求的一定是正确的?

课外链接
《与王介甫书》: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司马光说的是新法要任用良人,任用小人那是没用的。王安石说的是新法是谁订立和谁执行的问题。王安石的强调自己施行新政是皇帝的授意和司马光的批评没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此项的驳斥方法是②“转移论题”。
《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课堂活动
任务三:疏通第二段文意,小组确定五个名实之争中的一条进行讨论分析,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从现在的眼光看是否有逻辑漏洞。
驳斥征利:我就是为了天下人理财。

课外链接
《与王介甫书》: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司马光从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批评:不问个人意愿,强制散发青苗钱,征收利息,很有可能“百姓家家于常赋之外,更增息钱、役钱”,但是王安石打着“天下”的大旗来说理,我们可以称之为③“诉诸正义”。但是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是否可以打着爱国的旗号不见百姓之苦?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课堂活动
任务三:疏通第二段文意,小组确定五个名实之争中的一条进行讨论分析,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从现在的眼光看是否有逻辑漏洞。
驳斥生事:改革是先王的政治主张,为了兴利除弊而改。
此项驳斥方法同“侵官”②诉诸权威,搬出先王来施压,③诉诸正义,我是为了兴利除弊。

课堂活动
任务三:疏通第二段文意,小组确定五个名实之争中的一条进行讨论分析,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从现在的眼光看是否有逻辑漏洞。
驳斥拒谏:我骂的都是小人,邪恶之人,不算是不听意见。
此项驳斥逻辑可以举例进行反对:苏轼曾上书反对新法,那么苏轼是小人?王安石自己培养的吕惠卿各种收钱还想搞垮王安石难道算是君子?我们可以称之为④“诉诸人身”(以自己为是非标准)
历史事实是:变法的参与者吕惠卿、章憞……等,绝大部分被列入了《宋史》奸臣册,用现代社会的眼光看,不去分辨事物本身,而以自己为是非标准的逻辑是错误的。
名 实 驳斥方法 逻辑漏洞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

课堂活动
总结: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成下表。
诉诸权威、转移论题
权威不一定正确、转移话题
诉诸权威、诉诸正义
权威不一定正确、为国请命也要考虑现实
诉诸正义
为国请命也要考虑现实
诉诸自身
以自身作为标准并非客观标准

课堂活动
按照王安石对司马光“名实已明”的回复,道理与正义都在王安石方,为什么会招致“怨诽之多”呢?
任务四:请疏通第三自然段,比较“我”与对方在变法中的做法、理想和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做法 理想 态度
“我”
士大夫

疏通文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习惯
得过且过
把……当做
顾念
向众人谄媚,状语后置


帮助皇上
表目的的连词,来
怨恨朝廷(上位者)
判断句
仅仅
因为
缘故
计划
考虑
合适
认为……正确
如果
施加恩惠给百姓
名作动,做

①乐盘游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①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②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③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限度
制度
名词
丈量
谱写
动词
气度
揣测
度过
考虑

课堂活动
做法 理想 态度
“我”
士大夫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习于苟且
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
不见可悔故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一个朝代要革新的时候就一定会有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俗自媚于众,所以怨诽之多不是因为我的新政,是因为你们守旧派喜欢从大流,不考虑国家当前的情况一味遵守旧制,我们从这可以看出王安石转守为攻,表达出自己一定要有所作为,绝不妥协、后悔的坚决态度。
王安石认为怨诽多的原因是?

课堂活动
任务五:再次齐读课文,分析司马光、王安石两人的关系。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承蒙赐教
私下
认为
政治主张
表转折
交往
不一样
勉强
烦扰(解释)
被理解
回信
通“辩”,分辩
又想到
看待
书信往返,古今异义
详细的说出原因
或许
原谅我,我被原谅

课堂总结
从以上的反驳来看,王安石写这封信是否在求得司马光的认同?
“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内心清楚,就算是事无巨细的解释了,守旧派依旧不会理解他,不如总结为:皇帝让这么做的,我是为了百姓,我是为了天下,我死都不后悔。
这篇书信的出发点就不是在求得司马迁的认同,就如同盘庚之迁最终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与目的一样,王安石是在借这封信向守旧派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和立场。

课堂作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王安石和司马光所持政治理念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请以“守旧与革新”“同俗自媚与坚持自我”摘抄一段文字,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