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2.2滑轮(第2课时)课件(30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2.2滑轮(第2课时)课件(30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08 22: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八年级物理下册 人教版
12.2 滑轮
第2课时 滑轮组
课时划分说明: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滑轮、滑轮组、轮轴和鞋面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滑轮和滑轮组这两个板块。本节内容计划3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滑轮,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第2课时主要学习滑轮组;第3课时主要学习轮轴和斜面。本课时为第2课时。
课时计划
学习目标
1.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的大小与物重的关系,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
安装滑轮组,并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拉力的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难点
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
5楼
怎样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课堂引入
回顾
可改变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可省力,但不能改变力方向
怎样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课堂引入
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的装置,叫做滑轮组
滑轮组
动滑轮+定滑轮
滑轮组
滑轮组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横着加滑轮
滑轮组
滑轮组
还有别的绕线方法吗?
2.拉力方向如何?
滑轮组
(1)从动滑轮开始绕线
(2)从定滑轮开始绕线
1. 绕法
s
绳子移动距离
滑轮组
3.省力情况一样吗?
1.匀速拉动;
2.忽略绳重和摩擦
4.是否都费距离呢?
定滑轮
不省力
h
物体上升高度
设计实验
(2)器材:
(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实验目的
拉力F 物重G 动滑轮重G动 物体上升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1.从定滑轮开始绕线(竖直向上、匀速提升钩码)
次数 动滑轮重G动 物重G物 G物+G动 拉力F 物体上升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1
2
结论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3)实验表格
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细绳。
滑轮组
实验步骤
每个方格边长5cm
G物=2N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从定滑轮开始绕线
滑轮组
滑轮组
实验记录
1.从定滑轮开始绕线(匀速提升钩码)
次数 动滑轮重G动 物重G物 G物+G动 拉力F 物体上升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1 0.4N 2N 2.4N 1.1N 5cm 10cm
2 2N 4.4N 2.2N 5cm 10cm
结论
s=2h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滑轮组
从动滑轮开始绕线的滑轮组是否也省1/2力,费2倍距离?
滑轮组
实验步骤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滑轮组
实验记录
2.从动滑轮开始绕线(匀速提升钩码)
次数 动滑轮重G动 物重G物 G物+G动 拉力F 物体上升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1 0.4N 2N 2.4N 0.8N 5cm 15cm
2 2N 4.4N 1.5N 5cm 15cm
结论
s=3h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滑轮组
2?
3?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滑轮组
(1)从定滑轮开始绕线
(2)从动滑轮开始绕线
G物
G动
F
F
G物
G动
F
F
F
2F=G物+G动
3F=G物+G动
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
2、3
滑轮组
前提条件
1.匀速拉动;2. 忽略绳重和摩擦
结论:当吊起动滑轮绳段数为n。
F拉=
s=nh
滑轮组所用拉力与物重和滑轮重的关系、s与h关系
滑轮组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能省多少力呢?
理性提升
两种绕线方法
理性提升
s=4h
s=5h
如何判断吊着动滑轮绳子段数呢?
理性提升
滑轮组
这些滑轮组绕线又有什么规律?
理性提升
滑轮组绕线方法总结:当n为偶数时,从定滑轮开始绕线;
当n为奇数时,从动滑轮开始绕线。
n=2
n=4
n=3
n=5
奇动偶定
滑轮组绕线方法:
理性提升
1.如图所示,某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清你判断这个滑轮组中能省多少力?(忽略绳重及摩擦)
练一练
n=6
2.如图所示,利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滑轮组,要用向下的力提升重物,请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F

要求改变力的方向,从外往里画
练一练
3.如图所示,动滑轮数与定滑轮数不等,请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滑轮个数不等:从个数少的滑轮开始绕
练一练
滑轮组当n为奇数时,从动滑轮开始绕线。
课堂小结
12.2滑轮(第2课时)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到一起的装置
3. s =nh
4.滑轮组绕线方法:
滑轮组当n为偶数时,从定滑轮开始绕线;
滑轮组
2.忽略绳重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