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童真童趣。
2.学习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童年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学习理解诗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原文、相关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确保学生对诗歌有整体把握。
(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细读《溪边》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诗句。
讨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溪边》这一部分,思考一下,‘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这句话很生动,好像能看到孩子们在溪边钓鱼,钓到鱼后欢呼雀跃的场景。”
师:“很好,你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出了具体的场景。那么,‘蹦跳’一词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生:“我觉得‘蹦跳’不仅描述了鱼儿的活动,也暗指孩子们因为钓到鱼而产生的欢乐和兴奋。”
2.自主学习《江上》和《林中》
(1)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句。
(2)小组内交流理解,分享感受。
师:“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江上》和《林中》这两部分,运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尝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对《江上》或《林中》的理解?”
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觉得《江上》描述了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场景,‘水葫芦’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和快乐。”
交流理解难懂的句子,随机引导学生对比句子: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A.发现 “蘑菇”的不同含义:前者把蘑菇比喻成斗笠,后者把戴着斗笠的孩子比喻成蘑菇。
B.联系上文“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理解一个个斗笠是戴着斗笠的小朋友。
C.联系生活理解孩子们在林中欢叫玩乐的畅快场面。
3.整体感悟与朗读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推荐阅读,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童年生活的美好。鼓励学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童年的水墨画》。
2.尝试仿写一首关于童年的小诗,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自我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