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4: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童年相关的歌曲,营造温馨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而引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童年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就描绘了几个生动的童年场景。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读等,确保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检查读书情况:
(1)读生字。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蘑 菇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 爽 ”,前鼻音“竿”,后鼻音“腾 浪”等。“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读词语。
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清爽 打碎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注意读准:前鼻音“溅”,后鼻音“爽”。
(开火车读,齐读)
3.理解词语
(1)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2)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3)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4.读好长句子: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生借助节奏线自由练读。
(2)指名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描绘的童年场景。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课文中描述了哪些童年场景?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等。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感受到了哪些童年场景?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我感受到了溪边垂钓的乐趣,好像我也在那里钓鱼一样。”
生2:“我读到了作者在江上戏水的场景,感觉特别自由、特别开心。”
师:“很好,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童年乐趣。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场景呢?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喜欢的场景及原因)
师:“看来,同学们都被课文中的童年场景深深吸引了。那么,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试着读出你对童年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童年时的快乐场景,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生字新词,还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家人或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