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5:0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学习重难点】
重点:冷战的原因、措施、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力量成长的表现。
难点: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预习新知】
冷战与两极格局
知识点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含义: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__ 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_ __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__ __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__ __也尖锐对立。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__ __的最大障碍。
④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__ __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3)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__ __”(1947年3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
经济 马歇尔计划 __ __
地缘 政治 扶植德意志__ __共和国(1949年) 扶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
军事 “北约”(1949年4月) “__ __”(1955年5月)
2.两极格局
(1)形成: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美苏__ __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__ __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__ _ _等。
知识点一
1.(1)美苏 对峙 (2)法西斯 意识形态 世界霸权 东欧 (3)美国:杜鲁门主义 联邦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
2.(1)全面 (2)苏联 印度尼西亚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知识点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出现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__ __ 。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__ __的成立和发展,__ __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 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苏联的__ __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__ __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3)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同步进行。1955 年,2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举行了__ __,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__ __,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二
1. 古巴导弹危机
2. (1)欧洲共同体 日本 (2)大国主义 社会主义阵营 (3)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两极格局的瓦解
知识点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1.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苏关系
(1) 1979 年苏联入侵__ __,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1985 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__ __ 。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__ __”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__ __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影响
①苏联解体,__ __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__ __不可逆转。
知识点三
1. (1)阿富汗 (2)两德统一
2.(1)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 (2)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深化探究】
冷战与两极格局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1.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直接 原因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形式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2.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
在学习“冷战与两极格局”一目时,“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解析】选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分别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所以C正确。
1.获取信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情境】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发现问题:史料反映战后美国的什么战略意图 为此提出了什么政策 其实质是什么 (学业质量水平1)
提示:反映了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意图。为此提出了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实质是公开干预别国内政,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谋求世界霸权。
2.论证观点: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情境】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学业质量水平2)
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它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1.积极性: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2)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性: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巩固训练】
1.20世纪50年代末,西欧各国普遍重新评估其冷战姿态。在英国,左右两翼都努力修改对美政策,表达了脱离美国的领导并保持独立的想法;在法国,戴高乐将所有法军撤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经常批评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这反映出(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丧失 B.法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欧洲各国独立意识增强
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B.表明双方都极力避免发生核战争
C.体现多极力量成长对两极格局形成制约
D.说明美苏两国开展合作主宰世界
3.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推动达成了这一协定:除古巴以外的所有拉美国家自筹资金800亿美元,美国提供外来资金200亿美元的一半,在拉美建立“争取进步联盟”。这一做法( )
A.丰富了美国的扶贫方针 B.加剧了南北美洲的对立
C.体现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D.激发了拉美的民族情绪
4.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6.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气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7.下图为1987年发表的题为《和平留给你我的机会稍纵即逝!》的时政漫画。漫画左边的跛脚鸭是美国总统里根,右边的跛脚鸭是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们刚刚签署完《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戈尔巴乔夫头上出现一把匕首,持匕首的右臂所戴红色袖章上写着“老近卫军”。漫画旨在说明( )
A.冷战背景下的和平具有脆弱性 B.苏联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改革
C.苏联战略收缩缓和了美苏关系 D.在核军备竞赛中美苏势均力敌
8.1959年,美苏各自在对方国家举办展览会。苏联宣传“共产主义苏联赶超资本主义的成就”,主要展示科技成果,包括发射成功的人造卫星。美国以“民主社会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示了彩色电视机、洗碗机等民用工业。据此可知( )
A.苏联科技全面领先 B.美国重点发展轻工业
C.美苏建交缓和对峙 D.交流仍蕴含冷战思维
9.1959年古巴外交大臣劳尔·罗亚宣布古巴不倾向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倾向资本主义阵营,1960年印尼总统苏加诺强调说,不结盟不是两极化世界的“缓冲地带”,也不是冷战对峙格局中的“中立主义”,它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良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古巴导弹危机影响了两国外交政策 B.两国竭力在美苏冷战中保持中立
C.新兴国家展示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D.两国外交受到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10.“柏林墙”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领土分割开来。民主德国柏林墙的修建是( )
A.美苏热战的表现 B.冷战开始的符号和象征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选择C:根据材料“表达了脱离美国的领导并保持独立的想法”“戴高乐将所有法军撤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政策”可知,伴随着欧洲实力的增强,部分西欧国家逐渐意识到摆脱美国控制的必要性,说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排除A:目前的世界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B: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仍然存在,“放弃遏制共产主义”说法错误。排除D:材料中只是表现了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无法代表欧洲各国。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选择B:据材料“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共同的语言”和所学可知,美苏冷战时期,为避免核战争的爆发,面对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双方理性地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危机。排除A: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发生的时间不符。排除C: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多极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在美洲地区的外交政策。选择C:据材料“除古巴以外……在拉美建立‘争取进步联盟’”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把其排除在“争取进步联盟”之外,体现的是与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政策。排除A:据所学,美国在拉美建立“争取进步联盟”,是为了遏制苏联在拉美地区的影响,而非扶贫。排除B:据材料“除古巴以外的所有拉美国家”可知,这一做法只把古巴排除在外,不会加剧南北美洲的对立。排除D:据所学,美国在拉美建立“争取进步联盟”是在拉美民族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提出,是为了缓和民族情绪。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二战后,针对柏林空运问题,英国自知实力有限,意图拉拢美国完成柏林空运,以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故选C。材料表明,英国利用美国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意图,而非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排除A;材料未体现联邦德国军事化问题,排除B;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不得不借助美国力量来对抗苏联,而非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排除D。
5.答案:C
解析:各国的根本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项正确。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与欧洲协商贸易问题,并非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未体现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由“1987年”可知,此时美苏争霸处于美攻苏守阶段;由“《和平留给你我的机会稍纵即逝!》”“签署完《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戈尔巴乔夫头上出现一把匕首”可知,漫画旨在说明冷战背景下的和平具有脆弱性,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美苏都是意图以举办展览会,展示经济成就的方式来与对方对抗,由此可知美苏的交流中仍然蕴含着冷战思维,故选D项;根据题意无法看出苏联科技全面领先,排除A项;美国重点展示民用工业不代表其重点发展轻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了美苏的对抗思想,没有说明美苏通过建交以缓和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倾向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倾向资本主义阵营,”说明其主张独立自主,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保持中立与材料“也不是冷战对峙格局中的‘中立主义’,”信息不符,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建立时间是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德国称修建柏林墙是为了 “反法西斯”,西方国家则认为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人民西逃,双方各执一词,这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c项正确;根据时间 “19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口项。故选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