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5: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
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局部战争的爆发;战争全面爆发的过程;《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预习新知】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知识点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法西斯组织的建立
①意大利:1919 年__ __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 年,__ __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 年,冈村宁次、__ __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内容:法西斯主义以极端__ __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__ __,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1931 年,日本军队发动__ __,侵占中国东北。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
①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__ __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__ __ 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 年,意大利入侵__ __。
③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英法的绥靖政策
(1)表现: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__ __,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2)影响:更加助长了__ __国家的侵略野心。
知识点一
1.(1)墨索里尼 希特勒 东条英机 (2) 民族主义 共产主义
2.(1)九一八事变 (2)《凡尔赛条约》 法西斯 埃塞俄比亚
3.(1)《慕尼黑协定》 (2)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序幕:1931 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在亚洲爆发的标志: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 __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3.全面爆发:1939 年9 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__ __,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__ _ _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 年6 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4.全球阶段:同年12 月,日本挑起__ __,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 年1 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__ __同盟。
6.结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__ __和日本。1945 年5 月8 日,德国投降,9 月2 日,__ _ _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知识点二
1. 序幕
2. 全面
3. 波兰 法国
4. 太平洋战争
5. 反法西斯
6. 德国 日本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知识点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__ _ _、德黑兰、__ __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__ __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__ __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__ __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__ __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__ __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⑥成立联合国。
(3)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__ __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__ __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1)时间:1945 年10月24日成立。
(2)宗旨:维护__ __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评价: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__ __,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__ __”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知识点三
1. (1)开罗 雅尔塔 (2)分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 法西斯 殖民地 (3)世界和平 妥协
2.(2)国际和平 (3)安理会 大国一致
【深化探究】
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并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
提示1:原因:德、意、日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
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滋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进攻;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
史料二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探究2:在史料二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提示2:不同意。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是不稳固的。主要因素有:该体系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和平秩序”潜伏着深刻危机;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埋下了复仇的种子;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的矛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断冲击着“和平秩序”;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加剧。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了上述因素,进行了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仅归结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拓展】
1.经济大危机下不同国家的道路选择
(1)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全面干预;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2)原因
①历史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②国际原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③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一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④个人原因: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等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2.全面认识二战前夕西方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
(1)原因
①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②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③因一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巧妙地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英、法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
(2)表现
①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英、法控制的国联未做任何制裁,而是宣布东北“国际共管”。
②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迫于压力,制裁意大利,但未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制裁之列,实际上是一种纵容。
③西班牙内战,德、意支持叛军一方,英、法宣布“不干涉”,实际上是纵容德、意。
④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宣而不战”,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3)实质:保全自己、维护既得利益,将祸水引向苏联。
(4)影响
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5)教训: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国利益,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①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②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加速因素: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5)国际因素: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巩固训练】
1.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2.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 )
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
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3.1939年,美国大约有40家飞机制造商,可年产5865架飞机。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在此期间,美国共生产了9.8万架轰炸机,近10万架战斗机等。此外,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等的飞机。这说明( )
A.美国的飞机生产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强的
B.美国飞机制造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C.空军力量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影响
D.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美国参战影响巨大
4.“苏台德区”“慕尼黑阴谋”“闪击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巴巴罗萨计划”可以作为描述二战进程的关键词,上述词语反映的事件与如图中的相关地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A.⑤④①②③ B.④⑤①②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③②①
5.正是由于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才产生了称为“法西斯主义”的运动。据此可知(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法西斯主义运动兴起
C.法西斯主义运动主要是为了打击“红色”革命
D.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6.下图为二战时期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的作品——《“法西斯”炸弹将被移走》,图中钳子所夹者为希特勒。这幅漫画( )
A.说明了法西斯集团失败已成定局 B.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C.表明对德分区占领设想初步形成 D.凸显了苏联的主战场地位
7.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与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国,主张用西方民主制取代法西斯专制,以保证美国战后在欧洲政治行动的自由;同时,在苏德战场出现转折之后,改变对苏联的合作策略,采取既削弱又遏制,促使苏联出兵日本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中的策略( )
A.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B.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
C.直接导致了美苏冷战爆发 D.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宗旨
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德条约》,是1939年8月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A.加速了二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B.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D.推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9.1941年12月7日,日本动用60多艘舰船和423架舰载飞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袭击,击沉击伤美军大量军舰;同时出动五路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发动进攻。珍珠港事件令沉睡于孤立主义和不干涉主义情绪中的美国“猛然惊醒”,罗斯福总统就此宣布参战。之后荷兰、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近20个国家对日宣战。这意味着(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C.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D.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0.经过众多国家的一致行动,《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胁,其中“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同时,联合国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
A.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 B.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
C.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 D.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选择D: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共”为旗号,其真实意图是哄骗英法等国,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伺机扩大战争。排除A:反对苏联及共产主义只是口号,并非德日真实意图。排除B:1933年德国已退出国联。排除C:转移国内斗争视线只是幌子,并非这一协定的根本目的。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加上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提高,因此中美、中英签署新约,这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道路的胜利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中美、中英签署有关取消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并没有涉及废除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故A项错误;中国与美英并未建立过同盟关系,只是同属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对二战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等的飞机”和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排除A:A项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B:世界上最早的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起步晚”的说法错误。排除C:“起着决定性影响”夸大了空军的力量,战争的走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选择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指的是苏联,德国在1941年6月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②标注的地点是敦刻尔克,1940年5—6月出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③指的是波兰,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方式入侵波兰;④指的是苏台德区,1938年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吞并苏台德地区的要求;⑤指慕尼黑,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所以正确的对应顺序应是④⑤③②①。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兴起。选择B:据题干可知,法西斯主义运动是由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对“红色”革命的恐惧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而产生的。排除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C:法西斯主义运动不是主要打击“红色”革命。排除D: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材料中没有提到。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选择B:题干漫画中,分别带有美英苏三国国旗图案的三只手密切合作,拿着钳子夹着希特勒,象征着美英苏三国合作打败德国法西斯,强调国际合作对于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重要性。排除A:漫画主旨不是体现法西斯集团面临不利局势和必然落败,而是强调美英苏的合作。排除C:漫画反映的是合作打败德国法西斯,与分区占领德国无关。排除D:题干漫画并没有特意凸显苏联战场的地位。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中美国的政策。选择D:根据材料“……以保证美国战后在欧洲政治行动的自由”“……改变对苏联的合作策略,采取既削弱又遏制”可知,美国意图在战后插手欧洲事务以及遏制苏联发展,这些都是出于维护美国自身霸权利益的需要。排除A: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材料未涉及美国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排除B:美国在二战中的一些战略有利于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但这并非材料中美国策略的主观意图。排除C:美苏关系在二战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了根本冲突,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影响了世界的局势和格局,C项中的“直接导致”说法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选择D:苏德双方在1939年签订秘密协定,保证不联合其他国家,对另一方采取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A: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时间在1939年之前。排除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排除C: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选择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珍珠港事件后,包括美国在内的约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排除A:1939年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B: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排除C: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国抗战,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国一致原则”“核均衡”“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这些举措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