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15: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评价苏联模式。
【预习新知】
列宁主义的形成
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__ __不断发展。
(2)政治:__ __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__ __。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1900 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__ __,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__ __”。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列宁认为,__ 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__ __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__ __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__ __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__ __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知识点一
1.(1)资本主义经济 (2)沙皇专制 (3)产业工人 (4)马克思主义
2. 布尔什维克
3.(1)帝国主义 (3)单独一个 (4)工人阶级
4. 俄国 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①爆发:1917 年 3 月,即俄历 2 月,俄国爆发__ __。
②意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__ __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③结果: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__ __的领导人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__ __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1917 年4 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 __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十月革命:1917年11 月7 日,即俄历10 月25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 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 __ 国家的诞生。
2.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__ __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 __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__ __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__ __ 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__ __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二
1. (1)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苏维埃 帝国主义 (2)社会主义革命(4)社会主义
2.(1)世界历史 (2)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3)殖民地半殖民地 (4)社会主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点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__ __,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__ _ _。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__ 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__ __,缓解了城市饥荒, 但严重损害了__ __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 年3 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__ _。
(2)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 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__ 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并以__ __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__ __政权。
3.苏联模式
(1)建立:1924 年1 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__ __”。
(2)成就:经过两个“__ __”,到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__ __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__ __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3)表现: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__ __ ”。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__ _ _,实行自上而下的__ __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作用: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__ __,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__ __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__ __,在__ __ 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__ __,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知识点三
1.(1)武装干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余粮收集制 (4)粮食供应 农民
2. (1)新经济政策 (2)五年计划 (3)苏维埃
3. (1)农业集体化 (2)欧洲 小农国家 (3)苏联模式 公有制 指令性 (4)工业化 卫国战争 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比例失调
【深化探究】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要 内 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特点 ①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经验教训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相同点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特别提醒】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苏俄政府为应对残酷的战争环境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
结合教材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和所学知识,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解析】选D。苏联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这是苏联垮台的原因之一,故D正确。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配合工业化的进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粮食和原料,对农业和农民的索取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获取信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情境】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发现问题:史料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学业质量水平2)
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2.论证观点:关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认识
【情境】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
(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学业质量水平4)
提示: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巩固训练】
1.1921年,俄共(布)建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是同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作斗争。监察委员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有权出席本级党委会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监委会通过的决议。这以及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并有发言权。一举措(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有益于经济政策的长期施行 D.利于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2.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指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该记者意在强调( )
A.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道路 B.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是必然的
C.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D.顺应民心民意是革命成功关键
3.下表为不同时期苏联的农业机械产量与保有量的数据。据此可以推知当时苏联( )
年份 拖拉机产量 谷物联合收割机产量 拖拉机保有量 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
1928 0.127万辆 0台 2.7万辆 2台
1940 3.16万辆 1.28万台 53.1万辆 18.2万台
A.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付出巨大 B.“五年计划”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C.机械化助推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 D.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工业化实现
4.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该报告( )
A.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 B.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
C.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 D.宣告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5.下图是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和俄历1917年10月26日所拍摄的冬宫外照片。据此可知( )
A.食物短缺引发群众示威游行 B.图像史料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C.绘画创作适应政治宣传需要 D.俄国全体民众拥护布尔什维克党
6.列宁认为,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 B.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不需要经济力量支持 D.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
7.1918年,苏俄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的条件虽极为苛刻,但却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退出战争。经济学家布哈林借此寓意,把一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项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全国电气化
8.20世纪30年代,苏联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激烈、急于出口的时机,成为当时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最大买主;同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 B.工业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C.已经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9.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
A.颁布了《和平法令》 B.被迫退出一战
C.革命性质产生转变 D.爆发二月革命
10.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 )
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 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
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 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1921年的苏俄,已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材料中的举措,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打击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即针对革命队伍建设;规范了监察委员的职能范围,如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在党组织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等,这有助于监察委员会尽责履职,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材料时间是1921年,当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监察委员会并不负责经济政策的贯彻,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不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并非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未强调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通过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机械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7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这一时期农业机械数量增多,选择B项。材料并未体现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付出巨大,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四月提纲”。选择C:这一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明确了俄国革命的方向。排除A: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排除B:材料内容未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D: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过程。选择C: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是十月革命的重要史事,从占领后照片可知,冬宫建筑外围并未受到猛烈冲击,人们仍旧按照正常方式工作生活;由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绘画作品将攻占冬宫场面描绘得壮烈宏伟,由此可见绘画作品所描述场面夸大了攻占实况、适应了政治宣传需要。排除A:食物短缺引发群众示威游行是二月革命重要史实,与绘画、照片无关。排除B:绘画和照片都属于图像史料,绘画作品加入人的主观色彩等要素,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照片也不能反映历史“全貌”。排除D: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扼杀,因此不能从照片中的和谐场面推导出全体民众拥护布尔什维克党。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选择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十月革命爆发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所以十月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排除B:十月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虽然材料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但其同样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排除D:俄国十月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选择B:《布列斯特和约》是对一战中同盟国集团的妥协,但却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退出战争,据此推断“农民的布列斯特”应当指的是对农民妥协但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即实行粮食税。排除A: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不涉及“妥协”。排除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采取的政策,而非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D:列宁提出实行全国电气化,目的是发展能源产业和现代工业,不是主要与农民相关的农业政策。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进程。选择B: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构筑贸易壁垒,急于寻找出口市场,苏联利用了西方世界急于出口的心理,从西方进口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引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排除A:这一时期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不符。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推翻了沙俄的专制统治,但并没有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和退出一战,从而促使俄国人民将目标指向临时政府,从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性质革命转变,C项正确;《和平法令》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由苏维埃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参加一战。促使俄国被迫退出一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内容发生在二月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3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号召“必须掌握技术”、“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目的是改进技术、培养人才,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D项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科技和人才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苏联并未确立对外开放的国策,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