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范进中举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范进中举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21:3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23课 范进中举
吴敬梓
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鉴赏人物形象
2.理解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理解小说主题,能评价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吴敬梓
01
晓常识
01
晓常识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01
晓常识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01
晓常识
01
晓常识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没落腐朽。明代开始实行,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八股取士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中举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中国古代科举图解
01
晓常识
生员(秀才)
童生
院试
县试、府试
乡试(三年一试,弈称秋闱)
举人(头名称解元)
会试(次年举行,亦称春闱)
贡士(头名称会员)
殿试
进士(头名称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
监生
02
知背景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考中了第七名。
03
夯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荒诞( ) 避讳( ) 荼毒( ) 带挈( )
解元( ) 作揖( ) 相公( ) 星宿( )
wù自( ) 醉醺xūn( ) tiǎn着肚子( )
细丝dìng子( ) cuì在脸上( ) wǎn了头发( )
dàn
huì

qiè
jiè


xiù
xiàng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摆架子
写文章的功夫
妻子
规矩
教书的地方
拿给
03
夯基础
屠户……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
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邻居内有个尖酸人说道:
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顾虑
很少
家乡
结交
说话尖刻的人
正事儿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04
识文本
人物:
情节:
环境: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范进中举(命运的分水岭)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04
识文本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一层(3-5):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
“噫!好了!我中了!”
2.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昏厥
“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表示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出范进狂喜的心情。
(2)疯跑
(3)跌倒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4)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疯走集上
3.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运用夸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细节描写:“老太太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
老太太的慌
报录人、邻居吓了一跳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昏厥怕人
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烘托范进的疯劲
范进的疯态
语言动作
神态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多层次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范进
众人
4.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范进发疯的癫狂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荣华富贵滚滚而来。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心中苦水,身价百倍,富贵荣华,而这些正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即令他喜极而疯。
5.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该人物形象。
(1)范进中举前
语言:任意辱骂
动作:粗鲁对待
金钱:吝啬
态度:倨傲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
现世宝
尖嘴猴腮
语言:阿谀奉承
动作:卑躬屈膝
金钱:大方
态度:恭敬
(2)范进中举后
贤婿老爷,你是天上的文曲星呀!
(2)范进中举后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典型细节: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推让的心理,讽刺意味十足。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曲星打得吗?
权变一权变
胡屠夫形象
6.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的描写,思考:
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他又是如何对待中举后的范进的?他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对待范进:“世弟兄”“至亲骨肉” 送银送房
形象:极尽巴结拉拢之能事,虚伪奸诈,趋炎附势。
目的: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世先生!
幸会!幸会!
7.仔细阅读文中对众邻居的描写,分析众邻居的人物形象。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对他的困窘不闻不问,百般奚落、嘲弄;在他中举后称他“新贵人”“范老爷”,拿酒拿米拿鸡。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冷漠势利
8.通读全文,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中举前 中举后


用  
地位  
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饿得看不见
茅草棚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无盘缠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 胡屠户送肉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人物形象:逆来顺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中举前
中举后
家境贫寒,忍气吞声
地位卑微,卑怯畏缩
中举发病
地位顿变
圆滑世故
热衷功名
随意辱骂,粗俗势利
厉声训斥,蛮横倨傲
千种夸赞
万般讨好
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奔走效力
热心帮助
嫌贫爱富
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
老奸巨滑
不屑一顾
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1.课文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各有一个“千恩万谢”,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前一个“千恩万谢”是范进母子逆来顺受,对胡屠户的唯唯诺诺,连声道谢;后面的则是胡屠户对成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卑微的“千恩万谢”。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及其揭示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写出胡屠户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很深,非常势利粗俗。
(1)“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2)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心理描写。写出范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痴如醉。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写法比较赏析
吴敬梓如一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信手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如写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出去了”,写范进“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鲁迅则如一雕刻家,对孔乙己作的是多层次的精细的雕刻,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凸现的是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范进中举》里“十几层地狱”的笑谈,“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放大式的夸张;而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  
也显示出鲁迅自然圆熟的技巧。又如孔乙己给酒钱时的一“排”一“摸”,如两个令人回味的慢镜头,引起的是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胡屠户接银两时的一“攥”一“舒”一“缩”一“揣”,则如几个快镜头,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同时,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即周围人对主人公的笑。应该说周围人对两位读书人的笑不尽相同,人们对范进的笑集中于一次完成,那就是对范进“发疯”时的滑稽相的忍不住的笑。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对孔乙己的笑却是漫长的,贯穿了他的一生:笑他不能进学——笑他偷——笑他被打折了腿,这“笑”犹如一柄无形的锐利武器逼得孔乙己步步溃退,狼狈不堪,直至死亡,这是含泪的笑。
  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