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昼夜交替、时差、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的产生及时区的划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联系现实生产和生活,计算时间和日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理解昼夜交替、产生时差的原因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情境1] 阅读教材P.7—P.9“昼夜交替和时差”内容,并使用手电筒和地球仪参照以下步骤演示地球自转。 演示步骤:1.在光线较弱的房间,水平放置手电筒并固定好,将地球仪与手电筒保持适当的距离,且地球仪球体的中心与手电筒中心处于同一水平位置。2.打开手电筒,转动地球仪,观察自转。如下图所示: 任务1:根据实验绘制一幅光照图,并说出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你是如何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 任务2:在地球仪上找到城市北京、莫斯科、伦敦、纽约,观察这四个城市看到“日出”的先后顺序,并结合教材P.8第一段的描述,理解时差的产生,然后将教材图1.11转绘至下图中。 任务3:根据教材P.9—P.10活动中计算时差的注意事项,完成P.10活动1。 任务4:根据任务3的计算,如果两地时间相加大于24或小于0应该怎么办? 一、晨昏线 1.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为其分界点。 (2)晨昏线(圈)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和赤道。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圈)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 (5)晨昏线(圈)上各点太阳高度同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6)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夏(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方向。 二、时差 1.地方时计算 (1)早晚判断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如上图)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 (2)同一经线等时 上图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①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个东经和一个西经相加)。 ②时间差:东加西减(同在东经度或同在西经度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一地东经度,一地西经度,求东经度地点用加)。 如图中甲与丁的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的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的地方时为2时。 2.区时计算 3.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 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6月7日从甲地(120°E)起飞,经过10小时飞行,到达乙地(30°E)。计算到达时乙地当地时间。 点拨 行程计算,即在“知三求一”的基础上往往要考虑旅程出发与到达的过程因素。 1.图示法求时间 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2.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三、日期变更线 1.两条日期变更线 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图: 两种日界线的区别 比较项目0时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两侧经度 或时区的 差异两侧可能全为东经度(或东时区),或者全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日期的变更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
2.区分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分析思路 (1)自转法: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日期减去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如下图中),加上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如下图中的)。 (2)时间法:根据时间计算结果为0时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 3.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 方法一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方法二 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信息,先求出0点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的经度数(如下图)。 [情境2] 阅读教材P.10“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内容。 任务:根据教材的描述,在下列图中用实线画出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 左右手判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南半球:伸出左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下图所示,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1~2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的交替 B.地球的公转运动 C.运动物体偏向 D.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此时,P地( ) A.正值日出 B.正值日落 C.正值白昼 D.正值夜晚 2020年12月26日上午8点,家住青岛的王强与身在美国休斯敦考察的姑姑视频聊天,此时已是美国当地时间晚上。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4.王强与身在美国休斯敦考察的姑姑聊天时,休斯敦(休斯敦使用美国中部时间—西六区区时)的时间是( ) A.12月26日19时 B.12月26日23时 C.12月25日19时 D.12月25日18时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哪一岸连接在一起?( ) A.M岸 B.N岸 C.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 D.不能确定 6.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的方向均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目标二:结合实例,计算时差,并运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情境1] 2022年5月10日凌晨1时56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8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任务1: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的时候,纽约是几时? 任务2:天舟四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的时候,全球新旧日期比大约是多少? 任务3:下表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周期,小组讨论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会有什么影响? [情境2] 距今7000年以来,长江河口(以河口沙坝为参照)的位置从扬州、镇江附近逐渐迁移到现在的位置。 任务1:距今7000年以来,长江河口的位置是如何迁移的?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2:地转偏向力对长江口位置的变迁起到了什么作用?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中D地此时是2020年12月21日的正午,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此回答3~4题。 3.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 A.等于1/2 B.大于1/2 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 4.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 A.2021年1月6日16时 B.2021年1月5日8时 C.2021年1月5日16时 D.2021年1月6日8时 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图,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回答5~6题。 5.该段河流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南回归线上 6.若该段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该段河流需要特别加固的河堤是( ) A.东岸河堤 B.南岸河堤 C.西岸河堤 D.北岸河堤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第2课时 昼夜交替、时差、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的产生及时区的划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联系现实生产和生活,计算时间和日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理解昼夜交替、产生时差的原因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情境1] 阅读教材P.7—P.9“昼夜交替和时差”内容,并使用手电筒和地球仪参照以下步骤演示地球自转。 演示步骤:1.在光线较弱的房间,水平放置手电筒并固定好,将地球仪与手电筒保持适当的距离,且地球仪球体的中心与手电筒中心处于同一水平位置。2.打开手电筒,转动地球仪,观察自转。如下图所示: 任务1:根据实验绘制一幅光照图,并说出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你是如何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 参考答案:绘图略。晨昏线与光线垂直,并自东向西运动。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因自转而出现交替,交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 任务2:在地球仪上找到城市北京、莫斯科、伦敦、纽约,观察这四个城市看到“日出”的先后顺序,并结合教材P.8第一段的描述,理解时差的产生,然后将教材图1.11转绘至下图中。 参考答案:略。 任务3:根据教材P.9—P.10活动中计算时差的注意事项,完成P.10活动1。 参考答案:我国观众观看开幕式的北京时间是6月14日22:30。 任务4:根据任务3的计算,如果两地时间相加大于24或小于0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大于24:区时之和-24=T,日期加一天; 小于0: 区时之差+24=T,日期减一天。 一、晨昏线 1.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为其分界点。 (2)晨昏线(圈)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和赤道。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圈)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 (5)晨昏线(圈)上各点太阳高度同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6)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夏(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方向。 二、时差 1.地方时计算 (1)早晚判断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如上图)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 (2)同一经线等时 上图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①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个东经和一个西经相加)。 ②时间差:东加西减(同在东经度或同在西经度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一地东经度,一地西经度,求东经度地点用加)。 如图中甲与丁的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的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的地方时为2时。 2.区时计算 3.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 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6月7日从甲地(120°E)起飞,经过10小时飞行,到达乙地(30°E)。计算到达时乙地当地时间。 点拨 行程计算,即在“知三求一”的基础上往往要考虑旅程出发与到达的过程因素。 1.图示法求时间 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2.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三、日期变更线 1.两条日期变更线 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图: 两种日界线的区别 比较项目0时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两侧经度 或时区的 差异两侧可能全为东经度(或东时区),或者全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日期的变更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
2.区分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分析思路 (1)自转法: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日期减去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如下图中),加上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如下图中的)。 (2)时间法:根据时间计算结果为0时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 3.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 方法一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方法二 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信息,先求出0点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的经度数(如下图)。 [情境2] 阅读教材P.10“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内容。 任务:根据教材的描述,在下列图中用实线画出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 参考答案: 左右手判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南半球:伸出左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下图所示,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1~2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的交替 B.地球的公转运动 C.运动物体偏向 D.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答案】A 2.此时,P地( ) A.正值日出 B.正值日落 C.正值白昼 D.正值夜晚 【答案】A 【解析】图中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P地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 2020年12月26日上午8点,家住青岛的王强与身在美国休斯敦考察的姑姑视频聊天,此时已是美国当地时间晚上。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答案】B 【解析】时间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4.王强与身在美国休斯敦考察的姑姑聊天时,休斯敦(休斯敦使用美国中部时间—西六区区时)的时间是( ) A.12月26日19时 B.12月26日23时 C.12月25日19时 D.12月25日18时 【答案】D 【解析】休斯敦使用的是西六区区时,比北京时间晚14个小时,北京时间减去14个小时,即为休斯敦的时间。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哪一岸连接在一起?( ) A.M岸 B.N岸 C.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在我国,河流流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所以泥沙将沉积在N岸,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N岸连接在一起。 6.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的方向均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但都是向东偏转。
目标二:结合实例,计算时差,并运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情境1] 2022年5月10日凌晨1时56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8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任务1: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的时候,纽约是几时? 参考答案:9日12时56分。 任务2:天舟四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的时候,全球新旧日期比大约是多少? 参考答案:67/113。 任务3:下表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周期,小组讨论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会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人类作息的参照周期。 [情境2] 距今7000年以来,长江河口(以河口沙坝为参照)的位置从扬州、镇江附近逐渐迁移到现在的位置。 任务1:距今7000年以来,长江河口的位置是如何迁移的?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迁移特点:距今7 000年以来,长江河口的位置不断向海洋推进(向东南推进)。 主要原因: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到达入海口附近,流速变慢,泥沙易沉积。河流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的左岸更易出现泥沙淤积。 任务2:地转偏向力对长江口位置的变迁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长江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江的右岸被侵蚀,而左岸则不断堆积,因此,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崇明岛不断向北移动,长江口的河道不断向南移动。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②③④四点分别位于晨线、昏线、晨线、晨线上。 2.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下图中D地此时是2020年12月21日的正午,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此回答3~4题。 3.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 A.等于1/2 B.大于1/2 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 【答案】A 【解析】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4.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 A.2021年1月6日16时 B.2021年1月5日8时 C.2021年1月5日16时 D.2021年1月6日8时 【答案】C 【解析】C地位于120°W,轮船到达时C地的时间计算如下:2020年12月21日12时+16日-1日+4小时=2021年1月5日16时。 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图,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回答5~6题。 5.该段河流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南回归线上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段河流右岸冲刷严重,所以该段河流位于北半球。 6.若该段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该段河流需要特别加固的河堤是( ) A.东岸河堤 B.南岸河堤 C.西岸河堤 D.北岸河堤 【答案】D 【解析】由上题可知,该段河流位于北半球,右岸冲刷严重,又因为该段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所以右岸为该段河流的北岸,故该段河流需要特别加固北岸河堤。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