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8 14:47:40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资料与实例,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综合思维)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情境1] 阅读教材P.18—P.19“内力作用”图文内容。 任务1:在书中圈画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参考答案:略。 任务2:你能用什么成语来说明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参考答案:如沧海桑田等。 [情境2] 阅读教材P.20—P.21“外力作用”图文内容。 任务1:在教材中圈画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在下图中添画箭头,并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任务2:结合已学知识,说出外力作用形成的常见地貌类型。(三种即可) 参考答案:峡谷、三角洲、沙丘、雅丹等地貌。 一、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情境3] 阅读教材P.22—P.2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文内容。 任务1:在教材中圈画出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然后根据教材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描述和教材P.24图2.10,完成下图中的内容。 参考答案: 任务2: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事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你是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之下,通过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循环转换中。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 B.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和搬运作用 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B正确。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属于外力作用,A、C、D错误。故选B。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和菲律宾火山喷发说明了( )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菲律宾火山喷发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安第斯山脉的形成体现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菲律宾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因此,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地点分析,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地区,主要受到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a形成裸岩荒漠,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将粉沙尘土吹到黄土高原地区,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将黄土高原的泥沙带到华北平原,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地貌,表示流水堆积作用。 4.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沙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沙尘暴与风力作用有关,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干旱有关。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下面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答案】B 【解析】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所以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③。 6.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答案】A 【解析】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只有岩浆能够形成岩浆岩,其他岩石都不能形成岩浆岩;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都能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条件下熔化,能形成新的岩浆。
目标二:结合实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情境1] 教材P.19活动材料。 任务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参考答案:a、b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岩浆活动造成的。 任务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参考答案: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b现象发生的过程: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 任务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参考答案: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 [情境2] 教材P.22活动材料。 任务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岩石的软硬程度不同,受海水侵蚀程度也不同,较坚硬的岩石保留下来形成海蚀柱。 任务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据此,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参考答案:由于底部长期受海水侵蚀,上部坍塌导致海蚀柱倒塌。 [情境3]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28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某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了鱼龙化石。该化石出现在曾被台风“梅萨克”破坏的巨石上。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 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 500万年。 任务1:你能推断俄罗斯该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鱼龙化石的巨石属于哪类岩石吗?这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鱼龙这种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的遗体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任务2:人类研究任务1中的岩石类型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沉积岩中保存了地壳历史进程完整的记录,通过对沉积岩的研究,可了解地壳的发生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关系,可作为地层划分和地质剖面对比的基础,研究沉积岩可以解决现代和古代沉积物的成因问题,并能恢复它们堆积时的古地理、古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和其他条件。据估计由沉积和沉积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矿产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储量的80%,因此,对沉积岩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可查明沉积岩与沉积矿产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指导寻找有关的沉积矿产。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据此完成1~2题。 1.花岗岩是一种较好的建材,形成这种岩石的作用为(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固结成岩 【答案】B 【解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这种岩石的作用为岩浆活动,B正确。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地壳运动不形成岩石,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ACD错误。故选B。 2.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A.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 B.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 C.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 D.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 【答案】A 【解析】分裂苹果岩是由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所以属于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的侵入岩;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说明是地壳向上运动,使侵入岩出露地表,在外力的风化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化物,继续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岩体发生断裂,形成现在的分裂苹果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东非裂谷带内某地剖面示意图”。该地在火山活动期形成巨厚的火山岩,火山活动间歇期以粗碎屑沉积为主。据此完成3~5题。 3.中中新统和晚中新统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分别为( ) A.花岗岩、页岩 B.花岗岩、石灰岩 C.玄武岩、砂岩 D.玄武岩、大理岩 【答案】C 【解析】根据东非裂谷带内某地剖面示意图可知,在中中新统时代,岩层为岩浆岩,结合材料火山活动期形成巨厚的火山岩进行判断,该时期的岩浆岩为喷出型岩浆岩,应为玄武岩:而在晚中新统时期所在的岩层为沉积相,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而火山活动间歇期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因此岩石应为颗粒大的沉积岩,判断为砂岩,石灰岩颗粒小,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上新统早期,凹陷中心发育了深度较大的湖泊,其成因为( ) A.河流侧向侵蚀,加宽成湖 B.裂谷快速拉张,凹陷成湖 C.湖泊下蚀增加,变深水湖 D.岩浆堵塞河道,成堰塞湖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上新统早期,凹陷中心为半深湖-深湖相,说明此阶段凹陷中心地势下沉,形成凹陷湖盆,后由于地势低洼,汇水成湖,由于该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因此湖盆的成因应为裂谷快速拉张,凹陷形成,B正确,若河流侧向侵蚀,加宽成湖,则湖泊的深度变化较小,A错误:湖泊所在区域一般水位落差小,下蚀作用弱,C错误;该阶段没有发生火山活动,D错误。故选B。 5.该凹陷西侧发育大面积冲积扇,而东侧仅发育三角洲,主要是因为( ) A.碎屑西厚东薄 B.河流西密东疏 C.降水西多东少 D.坡度西陡东缓 【答案】D 【解析】冲积扇和三角洲都属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是当河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体,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堆积体。因此导致两种地貌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坡度差异导致的,因此该凹陷西侧发育大面积冲积扇,而东侧仅发育三角洲是由于坡度西陡东缓,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第1课时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资料与实例,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综合思维)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情境1] 阅读教材P.18—P.19“内力作用”图文内容。 任务1:在书中圈画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任务2:你能用什么成语来说明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境2] 阅读教材P.20—P.21“外力作用”图文内容。 任务1:在教材中圈画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在下图中添画箭头,并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之间的关系。 任务2:结合已学知识,说出外力作用形成的常见地貌类型。(三种即可) 一、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情境3] 阅读教材P.22—P.2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文内容。 任务1:在教材中圈画出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然后根据教材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描述和教材P.24图2.10,完成下图中的内容。 任务2: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事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你是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 B.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和搬运作用 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和菲律宾火山喷发说明了( )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菲律宾火山喷发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安第斯山脉的形成体现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沙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下面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6.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目标二:结合实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情境1] 教材P.19活动材料。 任务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任务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任务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情境2] 教材P.22活动材料。 任务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据此,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情境3]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28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某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了鱼龙化石。该化石出现在曾被台风“梅萨克”破坏的巨石上。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 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 500万年。 任务1:你能推断俄罗斯该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鱼龙化石的巨石属于哪类岩石吗?这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2:人类研究任务1中的岩石类型有何意义?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据此完成1~2题。 1.花岗岩是一种较好的建材,形成这种岩石的作用为(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固结成岩 2.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A.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 B.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 C.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 D.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 下图为“东非裂谷带内某地剖面示意图”。该地在火山活动期形成巨厚的火山岩,火山活动间歇期以粗碎屑沉积为主。据此完成3~5题。 3.中中新统和晚中新统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分别为( ) A.花岗岩、页岩 B.花岗岩、石灰岩 C.玄武岩、砂岩 D.玄武岩、大理岩 4.上新统早期,凹陷中心发育了深度较大的湖泊,其成因为( ) A.河流侧向侵蚀,加宽成湖 B.裂谷快速拉张,凹陷成湖 C.湖泊下蚀增加,变深水湖 D.岩浆堵塞河道,成堰塞湖 5.该凹陷西侧发育大面积冲积扇,而东侧仅发育三角洲,主要是因为( ) A.碎屑西厚东薄 B.河流西密东疏 C.降水西多东少 D.坡度西陡东缓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