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造地貌第2课时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学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构造地貌第2课时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学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8 14:48:52

文档简介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情境] 阅读教材P.30—P.31“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图文内容。 任务1: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地表形态从哪些方面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 任务2:山地地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任务3:在山区,交通运输线一般是如何布局的? 任务4:交通运输线翻越山地时采用“之”字形或“S”形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5:桥隧比是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能够建设高桥隧比的交通运输线得益于什么? 1.山地的特征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山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交通扶贫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下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提出隧道方案进行比选。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庄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利于居民出行 B.降低施工难度 C.减缓道路坡度 D.绕开山地地形 2.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 A.旅游业的需要 B.资金预算有限 C.施工技术不足 D.公路运量太小 展线的实质是通过修建盘山线路降低线路坡度。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是“关角展线群及新关角隧道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经济 C.社会 D.技术 4.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野生动物迁徙 我国西南某高速公路(下图)地处乌蒙山区,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新建半幅路面而成。上、下行车道相互交叉盘绕成“麻花辫”状。据此完成5~6题。 5.新公路选线主要考虑( ) ①复杂的地形条件 ②减缓坡度 ③干热多焚风 ④节省投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高速公路的桥桩最可能架设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目标二:结合实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情境1] 教材P.32活动材料。 任务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 任务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情境2] 川藏铁路是国家五条进藏路线之一,被称作“最难建的铁路”。同为进藏大通道,相比“天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要短100余公里,但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是数倍,一公里的造价约为1.55亿元,将在2026年通车。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838千米,设计速度160至200千米/小时,其中成都到雅安是双线,设计时速是200千米每小时,雅安到拉萨是单线,设计时速是160千米每小时。下图为川藏铁路示意图及沿线地势变化图。 任务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看,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任务2:川藏铁路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勘察,但直到2014年才投入建设。与初期勘察时相比,目前修建川藏铁路有哪些利条件? 任务3:从自然原因看,川藏铁路与青藏铁路相比,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大的是哪条路线? 任务4:成都到雅安及雅安到拉萨两段采用单双线不同设计,且设计时速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西安—成都之间的交通线途经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古称蜀道(下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公路、铁路的建设多沿原有蜀道修建。2017年12月正式通车运营的西成高铁,放弃沿用古蜀道,桥隧比达92.1%。据此完成1~2题。 1.近代公路修建多沿原蜀道修建,主要考虑的是( ) A.交通安全 B.国防安全 C.节省建设成本 D.发展旅游业需要 2.西城高铁放弃沿用古蜀道线路的原因是( ) A.桥梁隧道建设技术提升 B.古蜀道沿线客源较少 C.国防形式发生变化 D.古蜀道线路过于曲折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首都马累位于马累岛上,面积约1.5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最拥挤的首都之一。长期以来,马尔代夫没有桥,连接各个岛屿的主要途径是摆渡。2018年,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正式开通,总长2000米,由桥梁、填海路堤及道路等工程组成,主桥为混合叠合梁连续钢构桥,主桥所处海域水深27米-46米,无风涌浪高达3米。项目采用中国公路工程规范标准,设计使用寿命100年。据此完成3~4题。 3.长期以来,马尔代夫岛屿间交通主要依靠摆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水平差 B.经济水平落后 C.国土面积狭小 D.岛屿间距离近 4.推测大桥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主要是( ) ①珊瑚礁地质上桥梁桩基的浇注 ②高温高湿高盐的强腐蚀环境 ③施工场地狭小 ④深水和高涌浪的影响 ⑤交通不便,建设物资匮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中老昆万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客货混运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2021年12月全线通车。下图示意中老铁路走向及各区间段相关信息。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中老铁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国家政策 C.建造技术 D.经济结构 6.中老铁路的设计速度为160~200千米/时,远低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时速,主要是因为( ) ①沿线地形复杂 ②沿线站点密集 ③客货混合运输 ④单线里程较长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情境] 阅读教材P.30—P.31“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图文内容。 任务1: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地表形态从哪些方面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 参考答案:主要从交通线路密度、交通线路选址、交通线路走向及交通线路建设等方面影响。 任务2:山地地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参考答案:山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坡度大,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任务3:在山区,交通运输线一般是如何布局的? 参考答案:一般布局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任务4:交通运输线翻越山地时采用“之”字形或“S”形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降低道路坡度,降低技术难度,保障施工安全,提高运营安全性等。 任务5:桥隧比是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能够建设高桥隧比的交通运输线得益于什么? 参考答案:科技的极不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可利用技术手段克服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 1.山地的特征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山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交通扶贫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下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提出隧道方案进行比选。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庄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利于居民出行 B.降低施工难度 C.减缓道路坡度 D.绕开山地地形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甲—乙—丙段公路没有走直线,主要是因为沿线村镇较多,为了方便当地居民出行,尽量沿村镇修建,故选A。 2.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 A.旅游业的需要 B.资金预算有限 C.施工技术不足 D.公路运量太小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方案进行比选,但开凿隧道工程量大,工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而当地地处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资金预算有限,故最终选择“之”字形公路施工方案,以减轻资金短缺的困难。 展线的实质是通过修建盘山线路降低线路坡度。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是“关角展线群及新关角隧道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经济 C.社会 D.技术 【答案】A 【解析】从“展线的实质是通过修建盘山线路降低线路坡度”可看出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影响因素是地形,是为了降低坡度的必然选择,A正确。经济、社会、技术对铁路修建有影响,但不是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主要因素,排除BCD。故选A。 4.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野生动物迁徙 【答案】C 【解析】“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说明随着经济实力更加雄厚、技术水平更加先进,逐渐克服了地形了阻碍,C正确。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是需要技术达标才可以实现,排除B。青藏铁路预留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对其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C。 我国西南某高速公路(下图)地处乌蒙山区,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新建半幅路面而成。上、下行车道相互交叉盘绕成“麻花辫”状。据此完成5~6题。 5.新公路选线主要考虑( ) ①复杂的地形条件 ②减缓坡度 ③干热多焚风 ④节省投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昭会高速经过乌蒙山区,该地山高谷深,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需要考虑复杂的地形条件以及坡度问题;路面夏季湿滑、冬季易结冰,施工难度大,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拓宽能减低施工难度,节省投资。修建公路对于干热焚风的考虑较少,排除③。故选C。 6.高速公路的桥桩最可能架设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处为易碎的砾岩,且海拔较高,冬季易结冰;②处在不同岩层的结合部,地质结构不稳;③处为较坚硬的石英砂岩,且海拔较低、坡度平缓,利于施工;④位于石灰岩层,且过于接近谷底、坡度略大,有安全隐患。故选C。
目标二:结合实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情境1] 教材P.32活动材料。 任务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 参考答案: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公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谷,且为了降低道路坡度,采用曲折的线路设计;跨越河流时采取架桥的方式,且选择河道相对平直的河段,减少洪涝灾害。 任务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公路选线要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情境2] 川藏铁路是国家五条进藏路线之一,被称作“最难建的铁路”。同为进藏大通道,相比“天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要短100余公里,但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是数倍,一公里的造价约为1.55亿元,将在2026年通车。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838千米,设计速度160至200千米/小时,其中成都到雅安是双线,设计时速是200千米每小时,雅安到拉萨是单线,设计时速是160千米每小时。下图为川藏铁路示意图及沿线地势变化图。 任务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看,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参考答案:高寒、缺氧、冻土广布;地势起伏大、地质灾害多、需要跨越的河流众多。 任务2:川藏铁路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勘察,但直到2014年才投入建设。与初期勘察时相比,目前修建川藏铁路有哪些利条件? 参考答案:技术水平提升;资金更加充足;运输需求更强。 任务3:从自然原因看,川藏铁路与青藏铁路相比,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大的是哪条路线? 参考答案:川藏铁路沿线地形起伏更大,地质条件更差,多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跨越更多大江、大河,峡谷多。故川藏铁路的建设周更长、投资更大。 任务4:成都到雅安及雅安到拉萨两段采用单双线不同设计,且设计时速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参考答案:成都到雅安段建设难度小,单位距离造价低,运输需求量大,因此设计为双线、时速快:雅安到拉萨相反。(或者回答雅安到拉萨段) 西安—成都之间的交通线途经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古称蜀道(下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公路、铁路的建设多沿原有蜀道修建。2017年12月正式通车运营的西成高铁,放弃沿用古蜀道,桥隧比达92.1%。据此完成1~2题。 1.近代公路修建多沿原蜀道修建,主要考虑的是( ) A.交通安全 B.国防安全 C.节省建设成本 D.发展旅游业需要 【答案】C 【解析】蜀道自先秦开辟利用便考虑到了地形地貌、生态植被、气候水文的影响,经过三千余年的开拓发展与反复实践,走向比较合理。沿线更是在千年来形成很多历史悠久的城镇,既是千百年来官驿大道,也是百姓必经之路,是连接川陕的最优化之路。因此近代以来,川陕间公路铁路的建设多沿原有的蜀道线路,主要是为了节省建设成本,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A。 2.西城高铁放弃沿用古蜀道线路的原因是( ) A.桥梁隧道建设技术提升 B.古蜀道沿线客源较少 C.国防形式发生变化 D.古蜀道线路过于曲折 【答案】D 【解析】高铁多以直达为主,而古蜀道道路曲折,D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首都马累位于马累岛上,面积约1.5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最拥挤的首都之一。长期以来,马尔代夫没有桥,连接各个岛屿的主要途径是摆渡。2018年,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正式开通,总长2000米,由桥梁、填海路堤及道路等工程组成,主桥为混合叠合梁连续钢构桥,主桥所处海域水深27米-46米,无风涌浪高达3米。项目采用中国公路工程规范标准,设计使用寿命100年。据此完成3~4题。 3.长期以来,马尔代夫岛屿间交通主要依靠摆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水平差 B.经济水平落后 C.国土面积狭小 D.岛屿间距离近 【答案】B 【解析】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的主导因素。马尔代夫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没有建桥,岛屿间交通主要依靠摆渡,经济因素是首要因素,科技并非主导因素,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岛屿之间如何联系与国土面积大小联系较小,马尔代夫以旅游业闻名,岛屿间交通联系密切,交通需求较多,C选项错误。岛屿间距离近更容易修建桥梁连接,D选项错误。故选B。 4.推测大桥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主要是( ) ①珊瑚礁地质上桥梁桩基的浇注 ②高温高湿高盐的强腐蚀环境 ③施工场地狭小 ④深水和高涌浪的影响 ⑤交通不便,建设物资匮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珊瑚礁具有孔隙大、脆性大、强度各方向差异大的特点,桥桩打入时十分易碎,①正确;低纬度海区高温多雨,海水高盐具有强腐蚀特点,要保障大桥100年的使用寿命,在建设中就要求很高的技术,②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大桥主桥所处海域水深27米~46米,无风涌浪高达3米"指出了工程面临的环境恶劣,需要技术支撑才能克服,④正确;而施工场地狭小及交通不便,建设物资匮乏不属于技术难题,是当地的桥梁建设的不利条件,③⑤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D。 中老昆万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客货混运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2021年12月全线通车。下图示意中老铁路走向及各区间段相关信息。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中老铁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国家政策 C.建造技术 D.经济结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可知,影响中老铁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B正确;沿线山高谷深,地质地貌条件复杂,自然条件是限制性因素,A错误;中老铁路建设采用中国的技术,比较成熟,建造技术只是保障条件,不是主导因素,C错误;经济结构材料没有体现,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B。 6.中老铁路的设计速度为160~200千米/时,远低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时速,主要是因为( ) ①沿线地形复杂 ②沿线站点密集 ③客货混合运输 ④单线里程较长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老昆万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客货混运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可知,中老铁路的设计速度为160~200千米/时,远低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时速,主要是因为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不宜时速过高;是客货混合运输,为运输更多的货物,增加沿途货物装卸站点,运营时速低。①③正确;沿线部分路段站点密集,也有路段站点稀疏,因此时速设计与站点分布无关,②错误;单线运行对高铁快车运行速度影响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