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板块运动与地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并结合实例,理解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情境1] 阅读教材P.26—P.30“地质构造与地貌”和“板块运动与地貌”图文内容。 任务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拍照上传) 参考答案: 任务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拍照上传) 参考答案: 任务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过于强大,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位移线)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形成。 任务4:根据教材P.29的描述,在图2.20中标出世界两大山系和主要火山、地震带。 参考答案:世界两大山系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两大火山、地震大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如下图所示: 一、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地表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断层 组合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地表形态例证图解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常形成块状山地华山、庐山、泰山等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读美国马里兰州某山包图,完成1~2题。 1.该山包属于(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在地貌上成山,B正确。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山,不是背斜山,A错误。图中岩层连续,没有出现断层,不是断块山,C错误。图中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不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D错误。故选B。 2.图中地貌的成因是( ) A.背斜顶部受张力,海浪侵蚀作用强 B.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外力侵蚀 C.岩浆岩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 D.地壳水平挤压过度,岩层破碎 【答案】B 【解析】图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形成山岭,B正确。图中为向斜山,不是背斜山,A错误。题中信息没有体现该山包为岩浆岩,图中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C错误。图中岩层完整,并不破碎,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华山与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成因上看,华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山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故选C。 4.下列地形地貌与渭河平原成因类似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北平原 D.山前冲积平原 【答案】B 【解析】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为断层处岩体下降形成的地垒,两地的地貌成因类似;长江三角洲平原、汾河谷地、东北平原、山前冲积平原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选B。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答案】D 6.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答案】A 【解析】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其中③示意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就是南美洲,右侧就是非洲。
目标二:结合实例,说明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地理意义。 [情境] 材料一: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下左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 材料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能源开发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尚在勘测阶段中的墨脱水电站,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希让村的大拐弯峡谷段,长260km,落差2350m,河弯直线距离35km,拟开凿巨型隧洞引水,采用低坝发电,实现梯级开发。下图为规划中的墨脱水电站示意图。 任务1:南迦巴瓦峰属于什么构造地貌类型?判断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南迦巴瓦峰与乃彭峰之间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因此南迦巴瓦峰的构造地貌类型是断块山。 任务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该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抬升,地壳不断上升,形成高大的山体;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幽深的峡谷。 任务3:2017年12月,连接西藏墨脱与派镇的多雄拉公路隧道全线贯通,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 参考答案: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 任务4:对墨脱水电站的修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对此,你持什么态度?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支持:我国有建设重大工程的实力和经验;可改善西藏地区的交通,生态环境:可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反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墨脱地区地壳活跃,地震多发,生态脆弱:引水涵洞开挖难度大、成本高,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泥沙淤堵等问题。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叠置状态。沉积岩石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并且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假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亮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但是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不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的过程。下图为石榴庵火石峰地质剖面示意图(不同时代的地层用不同的代号表示。代号后面的下标,是对该时代地层的进一步细分)。据此完成1~2题。 1.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石榴庵向斜比火石峰背斜晚 B.火石峰向斜比石榴庵背斜早 C.火石峰背斜比火石峰断层晚 D.石榴庵背斜比火石峰断层早 【答案】D 【解析】结合图中地层年代的新老关系可知,石榴庵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火石峰底部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注意P2、P1、C2的新老关系),属于向斜,A、C错;石榴庵背斜与火石峰向斜应是在同一次地壳水平运动中形成,B错;断层北侧为C2,南侧为D3,断层两侧岩层倾斜(岩层倾斜表明发生地壳褶皱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说明先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倾斜之后,发生断层,使两侧岩层错位,所以断层发生于褶皱之后,因此石榴庵背斜形成比火石峰断层早,D正确,故选D。 2.该区域属于假整合接触的地层是( ) A.白垩系、二叠系 B.志留系、泥盆系 C.泥盆系、石炭系 D.二叠系、石炭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结合石榴庵地层新老关系可知,C1-C2-P1表示岩层由老到新,所以在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代号下标数值越小,表明岩层越老。注意该区域最南侧地层,S2与D3之间地层平行,但如果地层连续分布,该位置地层自南向北的排序应依次为S2-D1-D2-D3,所以图中S2与D3地层之间缺少D1,D2地层,S2与D3地层之间属于假整合接触,S为志留纪,D为泥盆纪,故选B。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目12时27分,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后,我国海洋卫星发现在岛屿周边几十公里海域内漂浮着大量红色、褐色的浮石,形态呈点状或条带状,条带长度从几米到10多公里。图左为汤加位置图,图右为浮石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汤加火山喷发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挤压形成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C.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张裂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知,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由板块挤压而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推测岛屿周边海域内浮石的可能成因是( ) A.火山熔岩和海水接触形成 B.火山灰物质和海水接触形成 C.岛屿原有岩石被暴雨搬运至海中形成 D.海底岩石受海水扰动出露海面形成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浮石表面多气孔,且形成于火山喷发后,因此是火山熔岩和海水接触形成的玄武岩,其质地软、多空隙、比重小,能浮于水面,在海浪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大片浮石区,A正确,C、D错误;火山灰是指由火山喷发出而直径小于2毫米的碎石和矿物质粒子,与海水接触后不可能图示石块,B错误。故选A。 5.关于汤加火山浮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隔热功能,是实用的建筑材料 B.大量漂浮在海面,阻碍海上航行 C.鱼类误食小颗粒,造成海洋鱼类死亡 D.浮石溶解造成海水酸化,鱼类死亡 【答案】D 【解析】浮石多细小的孔洞,隔热功能十分明显,将它投入到房屋建造中效果显著,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建筑材料,A不符合题意;少量浮石不会对轮船航行造成太大影响,但汤加海域的火山石成片,会阻碍航海通行,B不符合题意:火山石漂浮在海面上,会有数不清的微小火山颗粒进入海洋中,火山石颗粒会导致海洋生物误食,损害其健康,造成鱼类死亡,C不符合题意;浮石耐腐蚀,不溶于水,不会造成海水酸化,D符合题意。故选D。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 地质构造、板块运动与地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并结合实例,理解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情境1] 阅读教材P.26—P.30“地质构造与地貌”和“板块运动与地貌”图文内容。 任务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拍照上传) 任务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拍照上传) 任务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任务4:根据教材P.29的描述,在图2.20中标出世界两大山系和主要火山、地震带。 一、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地表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断层 组合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地表形态例证图解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常形成块状山地华山、庐山、泰山等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读美国马里兰州某山包图,完成1~2题。 1.该山包属于(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2.图中地貌的成因是( ) A.背斜顶部受张力,海浪侵蚀作用强 B.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外力侵蚀 C.岩浆岩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 D.地壳水平挤压过度,岩层破碎 下图为华山与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成因上看,华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4.下列地形地貌与渭河平原成因类似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北平原 D.山前冲积平原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6.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目标二:结合实例,说明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地理意义。 [情境] 材料一: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下左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 材料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能源开发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尚在勘测阶段中的墨脱水电站,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希让村的大拐弯峡谷段,长260km,落差2350m,河弯直线距离35km,拟开凿巨型隧洞引水,采用低坝发电,实现梯级开发。下图为规划中的墨脱水电站示意图。 任务1:南迦巴瓦峰属于什么构造地貌类型?判断理由是什么? 任务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该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3:2017年12月,连接西藏墨脱与派镇的多雄拉公路隧道全线贯通,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 任务4:对墨脱水电站的修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对此,你持什么态度?说明理由。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叠置状态。沉积岩石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并且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假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亮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但是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不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的过程。下图为石榴庵火石峰地质剖面示意图(不同时代的地层用不同的代号表示。代号后面的下标,是对该时代地层的进一步细分)。据此完成1~2题。 1.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石榴庵向斜比火石峰背斜晚 B.火石峰向斜比石榴庵背斜早 C.火石峰背斜比火石峰断层晚 D.石榴庵背斜比火石峰断层早 2.该区域属于假整合接触的地层是( ) A.白垩系、二叠系 B.志留系、泥盆系 C.泥盆系、石炭系 D.二叠系、石炭系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目12时27分,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后,我国海洋卫星发现在岛屿周边几十公里海域内漂浮着大量红色、褐色的浮石,形态呈点状或条带状,条带长度从几米到10多公里。图左为汤加位置图,图右为浮石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汤加火山喷发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挤压形成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C.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张裂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4.推测岛屿周边海域内浮石的可能成因是( ) A.火山熔岩和海水接触形成 B.火山灰物质和海水接触形成 C.岛屿原有岩石被暴雨搬运至海中形成 D.海底岩石受海水扰动出露海面形成 5.关于汤加火山浮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隔热功能,是实用的建筑材料 B.大量漂浮在海面,阻碍海上航行 C.鱼类误食小颗粒,造成海洋鱼类死亡 D.浮石溶解造成海水酸化,鱼类死亡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