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表格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表格式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09 08: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教学设计)
一、单元备课情况
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3月
辅助备课 2022版新课标、教材、教辅资料、PPT课件、练习题
备课分类 新教师 后优教师 优秀或老教师
主要内容 本单元注重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关注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据分析的价值。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通过投球游戏、南北两地区最高气温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坝测,并与同伴交流。 4.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重点 重点: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坝测,并与同伴交流。
单元难点 难点: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与学建议 1.准备必要学具,如多媒体。 2.提倡方法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数 练习数 辅导时间
1.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1 1 1
2.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2 2 2
3.平均数的在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 1 1 1
4.练习七 2 2 1
单元教学策略 单元教学策略: 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据,让学生感知数据的实际意义。 2.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动手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 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不同数据表示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数据分析方法,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上述策略,旨在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个人备课情况
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3月
辅助备课 2022版新课标、教材、教辅资料、PPT课件、练习题
课题 第1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学生: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教师: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是什么? 学生: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课教学 (教与学) 二、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学习第一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2第一个绿点。 (2)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在投篮的时候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投得远呢?说说你的猜想,如何验证呢? (有的同学认为是单手投球远,有的同学认为是双手投球远。有的同学认为和球的类型有关系) (3)实验验证 教师:我们可以用同一种类型的球进行实验,然后再收集并整理数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82页统计表。) 教师:观察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这是第一活动小组1-7号7名同学单手投球的距离和双手投球的距离的统计表,从表格中观察很难发现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直观的表示出来呢? 学生:可以画条形统计图。 2.学习第二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2第二个绿点。 (2)表示两组数据。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 学生:可以用两个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代表单手投球的距离和双手投球的距离。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画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吧。首先我们先画出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横轴代表其名投球者的序号,纵轴代表投球距离,并且定好刻度,这里一格表示0.5m。我们用黄色来表示单手投球距离,粉色表示双手投球距离,这叫图例,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分别代表单手投球、双手投球的距离。根据统计表我们来画一下条形。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1号选手单手投球12.5米,双手投球11米,这两个条形都是1号的,我们相邻画。二号选手的成绩空一格,像这样,接着我们画出3号、4号、5号、6号、7号的投球成绩。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有两个,所以叫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用两个不同颜色的色条分别表示出每一名同学单手投球、双手投球的距离,然后根据投球的个数分别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课堂小结 教师:现在你们学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了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吧。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 教师:做成统计图后,我们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到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了。 3.学习第三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2第三个绿点。 (2)教师:你从统计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1号、2号、3号、5号、7号同学单手投球比双手投球的距离远,4号同学双手投球的距离远,6号同学单手投球和双手投球的距离相等。 教师:说得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哪种情形投球距离远一些 在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比双手投球远。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清楚的表示各组数据的多少,形象直观地比较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3“练一练”第1题。 (1)学生集体解答。 (2)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83“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名上台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作业设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83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个不同颜色的色条表示出两种类型的数据。 特点:清楚地表示出各类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对一组数据进行比较。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不要忘记图例。
教后反思 本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引导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在涂色教学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都比较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且合理地进行涂色,整体学习效果较好。
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3月
辅助备课 2022版新课标、教材、教辅资料、PPT课件、练习题
课题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这叫什么统计图吗?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师: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某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某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如果想同时表示出两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或两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这种单式折线统计图是不能表示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新的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用这种统计图来解决同时表示两组数据变化的问题。(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教学 (教与学) 二、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学习第一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4第一个绿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教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最南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同学们想知道南北两端的气温情况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这是4月7~10日是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统计图。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学生: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两条折线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些什么? 学生1:从图中我看出了图中的两条折线,蓝色的折线表示曾母暗沙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红色的折线表示漠河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学生2:从图中我能看出曾母暗沙的气温变化比较平稳,而漠河的气温变化波动性较大。 课堂小结 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横轴表示日期,纵轴表示气温,两条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易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当我们要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时,通常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2.学习第二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4第二个绿点。 (2)看图回答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们了解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温差相差最大 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两地4月9日最高气温相差最大,因为表示这两地当天气温的点离得最远。漠河的最高温度是0℃,曾母暗沙的最高温度是29℃,相差29℃。 学生2:4月10日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30℃,漠河的最高气温是5℃,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 学生3:从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变化幅度不大,总体趋势是升高,而漠河的最高气温变化比较大,有所下降。 学生4:是看整体的发展趋势,这几天两地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稳中上升,漠河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不稳定,差异较大。 3.学习第三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4第三个绿点。 (2)从图中获取信息。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1:10月1日最高气温27℃,是最高气温最高的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是24℃,温差不大。 学生2:10月2日是最低气温最高的一天,达到16℃,10月6日最低气温最低,是10℃。 学生3:10月2日全天温差最小,10月3日和10月6日全天温差最大。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P85“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1) 1.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2. 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教后反思 学生初步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整体来看,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但是在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本课时知识点相对简单,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实践与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3月
辅助备课 2022版新课标、教材、教辅资料、PPT课件、练习题
课题 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试一试”的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从复式统计图中发现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根据图中数据增减变化的趋势,对后续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与估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吗? 学生: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怎么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2))
新课教学 (教与学) 三、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学习第一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5第一个绿点。 (2)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你们能根据上面甲、乙两城市2012年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完成两城市上半年月平均气温变化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组内讨论、交流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①写标题:标题写在图的正上方。 ②画射线: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来分别表示月份和气温。 ③标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甲市月平均气温,用虚线图例表示乙市月平均气温。 ④描点、连线:按照数据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对应的各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成线。 (5)根据上面的步骤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6)展示学生作品。 2.学习第二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5第二个绿点。 (2)看图回答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绘制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那么你们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指名汇报。 学生1:两市的月平均气温最大相差5 C, 学生2:2月与5月,两城市的月平均气温相同。 学生3;有2个月乙市的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是1月与6月。 学生4:有2个月甲市的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市,是3月与4月。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城市的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1:甲市的月平均气温先升高,后下降。 学生2:乙市的月平均气温先下降,后上升。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P86“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2)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①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 ②先描点,然后连线 ③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教后反思 1.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所以需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的选择。 2.课堂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展示他们的优点,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机动些,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3月
辅助备课 2022版新课标、教材、教辅资料、PPT课件、练习题
课题 第4课时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笑笑统计了自己上学期的6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89分、91分、90分、96分、84分、90分。 教师:你能计算出笑笑的平均分吗? 学生:(89+91+90+96+84+90)÷6 =90(分) 答:笑笑的平均分是90分。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新课教学 (教与学) 二、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学习第一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7第一个绿点。 (2)教师:同学们,你们坐公交车或外出游玩时,有没有遇见过免费乘坐或半价的优惠?。在图中有一个优惠身高是1.2米,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那么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学生:通过调查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学龄前儿童中,大多数身高不足1.2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教师: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请你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费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119.3cm和118.7cm都和1.2m很接近,所以1.2m的高度是通过统计6岁儿童的身高得出的平均身高。所以确定身高1.2m以下的儿童免费乘车是比较合理的。 教师: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学龄前儿童6岁是最大的,以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代表免费乘车身高,保证了学龄前儿童大部分都低于这个数值,所以是合理的。 课堂小结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学习第二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7第二个绿点。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事例。这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教师:请同学们吧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同学们还记得选手的平均分怎么计算吗? 学生:用五个评委的成绩总和再除以5。 教师:那现在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吧。 学生:选手1的成绩(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的成绩(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的成绩(90+98+87+85+90)÷5=90(分) 教师:你算对了吗?他们的名次就是第一名选手1,第二名选手2,第三名选手3.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因为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有的评委打分太低,会影响选手的最终名次。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求平均分就更有代表性了。 教师:说得很对。请你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选手1:去掉最高分100分,去掉最低分92分,选手1的平均分是:(98+94+96)÷3=96(分) 选手2:去掉最高分100分,去掉最低分84分,选手2的平均分是:(97+99+95)÷3=97分 选手3:去掉最高分98分,去掉最低分85分,选手3的平均分是:(90+87+90)÷3=89分 教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名次发生了变化,第一名是选手2,第二名是选手,第三名是选手3。当主观意识打分时,分数有可能偏大或偏小时,通常我们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分,这个时候的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 3.学习第三个绿点。 (1)课件出示教材P87第三个绿点。 (2)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现在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学生: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具有代表性,能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反映灵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 课堂小结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P88“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作业设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88页“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特点: 1.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具有代表性,能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平均数反映灵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教后反思 本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数据,对平均数的知识进行了重新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参与率高,探究欲望比较强,特别是在探究极值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时,学生的感受比较深刻.整体学习效果较好。 对稍复杂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进行引导,不要急于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3月
辅助备课 2022版新课标、教材、教辅资料、PPT课件、练习题
课题 第5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2.以统计图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对后续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测和判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复习 教师:教师:这个单元我们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折线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能清楚的表示各组数据的多少,形象直观地比较数量之间的关系。折线统计图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它的特点: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而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教师:同学们你回忆起这些知识点了吗?那接下来的问题你能独立完成吗?(板书:练习七)
新课教学 (教与学)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9“练习七”第1题。 (1)学生认真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 (这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他的特点是能清楚的表示各组数据的多少,形象直观地比较数量之间的关系。图例显示蓝色表示男生的身高,粉色表示女生的身高。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女生在6-12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标准身高也是增长的,从统计图可以看出6~10岁男生比女生的身高高,11~12岁女生比男生的身高高。这道题没有固定答案,意思对即可。) 2.课件出示教科书P89“练习七”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问题(1)。 (2)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A地:(290+300+270+320+310+260+280)÷7=290(kg) B地:(240+270+270+210+230+270+320)÷7≈259(kg) 259 kg<290 kg A地的平均年产量高一些。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2)。 学生:根据图中信息,B地的产量大体上是逐年上升的,所以B地的产量有可能还会提高。 课件出示教科书P90“练习七”第3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绘制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注意的问题。 学生交流各自的统计图,互相补充、订正。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统计图。 4.课件出示教科书P90“练习七”第4题。 教师:想一想,本题是选择画条形统计图,还是画折线统计图,为什么 学生1:折线统计图。 学生2:用折线统计图,更易于发现2006 -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的变化情况。 (1)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2)问题(2)。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学生1:我发现2007年城镇居民旅游人均消费最高;2010年农村居民旅游人均消费最高。 学生2:我发现农村居民的旅游人均消费一直在增加。 学生3:我发现城镇居民的旅游人均消费有高有低,不稳定。 .. (3)问题(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结果。 城镇:(883 -776)÷776= 农村:(306-222) ÷ 222= 5.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七第6题。 (1)学生根据统计表,分析题意,独立估计物品的长度。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注意的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1:我估计这个物品的长度应该在6.cm左右,,因为这些数字都比较接近6。 学生2:我估计这个物品的长度应该不超过6.3cm,因为这些数字中最 大的就是6.3。 (3)教师讲评,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相关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作业设计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1页练习七第5题、第7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七 绘制折线统计图步骤 写标题 画射线 标图例 描点、连线
教后反思 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进行比较,同时也巩固了对平均数的求法。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展示他们的优点,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机动些,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