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及结合资料,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特点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情境] 阅读教材P.80—P.84图文内容。 任务1:教材P.80图5.2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任务2:下图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完善图中横线中的内容,并理解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任务3:下图为森林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示意图,完善图中横线中的内容,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如下图所示: 图1 水循环过程 图2 生物循环过程 图3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4 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 (1)水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水文要素为中心,水文条件以河流因素为主,对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河流多河流少地形多流水侵蚀、沉积地貌少流水侵蚀、沉积地貌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大土壤水分含量小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生物植被覆盖好植被覆盖差
(2)生物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生物要素为中心,其中的植被状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植被覆盖好植被覆盖差地形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水文含沙量低,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大,径流量变化大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地壳运动为中心,其中地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形条件会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资源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等方面。 2.自然环境的整体表现及意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要素组合及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均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体分析见下表: 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迁移。( ) (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厄尔尼诺现象现已为世人所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种种灾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2.将黄山对应的要素组合连线。 2007年9月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节选自《世界博览》。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4.材料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目标二:结合资料与实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并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情境1] 教材P.82活动材料。 任务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任务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任务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情境2]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任务: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下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回答1~3题。 1.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 ) ①放苑开垦 ②掠夺式采伐 ③过度捕猎 ④连年山火 ⑤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2.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和平地上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灌木 D.针叶林 冻土,一般指温度在或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对温度敏感,且易变。根据其融化情况,可分为季节冻土和永久冻土。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位于西伯利亚的部分永久冻土开始融化,且融化速度在加快。据此完成4~5题。 4.西伯利亚部分永久冻土融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降水增多 C.气温降低 D.降水减少 5.永久冻土的融化可能导致西伯利亚地区( ) A.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B.地质灾害增加 C.气候变暖趋势缓解 D.湿地面积减少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及结合资料,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特点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情境] 阅读教材P.80—P.84图文内容。 任务1:教材P.80图5.2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参考答案: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通过大气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获得水汽;土壤中的无机盐及养分,通过水的运动被植物吸收。 任务2:下图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完善图中横线中的内容,并理解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自上而下依次是:土壤、陆生、干燥。 任务3:下图为森林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示意图,完善图中横线中的内容,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参考答案: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为:增加、增加、下降、变干。 1.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如下图所示: 图1 水循环过程 图2 生物循环过程 图3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4 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 (1)水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水文要素为中心,水文条件以河流因素为主,对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河流多河流少地形多流水侵蚀、沉积地貌少流水侵蚀、沉积地貌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大土壤水分含量小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生物植被覆盖好植被覆盖差
(2)生物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生物要素为中心,其中的植被状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植被覆盖好植被覆盖差地形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水文含沙量低,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大,径流量变化大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地壳运动为中心,其中地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形条件会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资源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等方面。 2.自然环境的整体表现及意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要素组合及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均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体分析见下表: 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迁移。( ) 【答案】√ 【解析】“落红”变为“春泥”体现了物质迁移的过程。 (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答案】× 【解析】“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答案】× 【解析】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 (4)厄尔尼诺现象现已为世人所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种种灾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答案】√ 【解析】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将黄山对应的要素组合连线。 【答案】 2007年9月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节选自《世界博览》。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答案】B 【解析】雪桥消失、长草带越来越高、冰雪消融面积增大等,是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景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当地气候在不断变暖,因此气候是导致这些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4.材料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阿尔卑斯山植被、冰川等要素发生变化,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目标二:结合资料与实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并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情境1] 教材P.82活动材料。 任务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参考答案: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任务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参考答案: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任务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参考答案: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情境2]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任务: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参考答案: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下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回答1~3题。 1.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 ) ①放苑开垦 ②掠夺式采伐 ③过度捕猎 ④连年山火 ⑤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破坏植被等,①②对;过度捕猎不是植被消失的原因,③错;缺乏管理,连年山火,导致土壤荒漠化,④对;发展旅游业,不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⑤错。 2.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和平地上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答案】C 【解析】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原因可能是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3.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灌木 D.针叶林 【答案】D 【解析】该地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说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 冻土,一般指温度在或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对温度敏感,且易变。根据其融化情况,可分为季节冻土和永久冻土。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位于西伯利亚的部分永久冻土开始融化,且融化速度在加快。据此完成4~5题。 4.西伯利亚部分永久冻土融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降水增多 C.气温降低 D.降水减少 【答案】A 【解析】导致西伯利亚部分永久冻土融化的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对。 5.永久冻土的融化可能导致西伯利亚地区( ) A.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B.地质灾害增加 C.气候变暖趋势缓解 D.湿地面积减少 【答案】B 【解析】随着永久冻土的融化,西伯利亚地区地质状况将变得不稳定,地质灾害会增加,B对;永久冻土融化,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A错;永久冻土融化,原保存在冻土中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加剧气候变暖,C错;永久冻土融化,地下水和地表水可能增多,湿地面积可能增加,D错。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