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学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学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8 15:53:27

文档简介

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能识别月相,说出月相变化规律。(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文资料,了解人造月亮实验,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综合思维) 3.通过人造月亮的实验资料,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和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月相。 [情境] 阅读教材P15资料1和图1.20。 任务1:一个月中,月相有什么变化规律。 任务2: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1.20,在下图中完成月相分布示意图,并结合月相变化口诀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2021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十五)傍晚,小玥在广州观赏了月偏食。此次月偏食从北京时间15:18开始,18:47分结束,在17:02达到食甚(月偏食阴影区最大的时刻)。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月偏食时,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下列四幅图中,与食甚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A. B. C. D. 开展简单的月相观测能估算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读“月相观测活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观测者叠放拳头可用于( ) A.估算观察地的纬度 B.估算月亮的高度角 C.确定月亮的水平方位角 D.确定月亮与地球的关系 4.图示月亮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阳历的月初 B.农历的月初 C.阳历十五左右 D.农历十五左右 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时左右,淅江台州报道了一场特殊天象“火星合月”,这是火星和月亮在各自轨道上最靠近的时候,在地球上看到两者在同一直线上的现象。据此完成5~6题。 5.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最可能是农历十月的( ) A.初五 B.十五 C.二十五 D.初一 6.此时,月球的亮面朝向应为(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目标二:运用材料,分析人造月亮的利弊,并针对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提出自己的观点。 [情境1] 阅读教材P.16材料2。 任务1:为什么人造月亮的亮度远比月光强? 任务2:扩大人造月亮照亮地表范围的可能性有多大? 任务3:为什么纬度较高地区的居民更希望有人造月亮? [情境2] 阅读教材P.16材料3。 任务1:人造月亮对人类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任务2:除资料所提到的科学家的担心外,人造月亮还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任务3:综合以上任务的学习,你认为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天象奇观:2021年11月19日17:02-18:47,天空出现血月,就是天空中出现红色的月亮。红色月亮一般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出现的,这是因为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红色光可以穿透过来。月全食时的红月亮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气层将红色光折射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在地影里,红红的月亮挂在天空中。据材料完成1~2题。 1.地球遮住了太阳的光芒,地影落在了月球上,形成了月食,这表明( ) A.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B.月球绕着地球转 C.八大行星运动具有共面性 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2.红色月亮的现象,与之有关的是( ) A.大气的吸收作用 B.大气的散射作用 C.大气的反射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 下图示意某地太阳总辐射量与地面反射量的逐日变化多年平均状况。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南半球中纬 B.南半球高纬 C.北半球中纬 D.北半球高纬 4.图示地区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是(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5.与其他月份相比,该地2月份( ) A.晴朗天气少 B.阳光强度大 C.地面积雪多 D.白昼时间长
【学习总结】
2 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能识别月相,说出月相变化规律。(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文资料,了解人造月亮实验,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综合思维) 3.通过人造月亮的实验资料,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和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月相。 [情境] 阅读教材P15资料1和图1.20。 任务1:一个月中,月相有什么变化规律。 参考答案: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任务2: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1.20,在下图中完成月相分布示意图,并结合月相变化口诀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参考答案: 2021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十五)傍晚,小玥在广州观赏了月偏食。此次月偏食从北京时间15:18开始,18:47分结束,在17:02达到食甚(月偏食阴影区最大的时刻)。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月偏食时,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答案】A 【解析】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球本身不发光,从而形成月食,此时日地月三者成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日月在地球的两侧,日地在月球的同侧,故A正确,BCD错。 2.下列四幅图中,与食甚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发生月偏食时代日期是11月19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故AC错,食甚时北京时间是17:02分,故地方时为18点的经线在135°E左右,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日落时间18点,故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在135°E左右,所以B正确,D错。 开展简单的月相观测能估算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读“月相观测活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观测者叠放拳头可用于( ) A.估算观察地的纬度 B.估算月亮的高度角 C.确定月亮的水平方位角 D.确定月亮与地球的关系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的拳头可用于估算月亮的高度角,可以用伸展手臂紧握拳头的方法来估测月亮的地平高度,高出地平线一拳约为10°,两拳约为20°,B正确;水平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至目标方位线的水平夹角,根据地平面的方位及月亮所处位置即可得出其水平方位角约为270°,与拳头的使用无关,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无法估算观察地的纬度,A错误;要确定月亮与地球的关系,需要站在地月系之外观测判断,D错误。故选B。 4.图示月亮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阳历的月初 B.农历的月初 C.阳历十五左右 D.农历十五左右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的月亮是凸面朝向西方的蛾眉月,该月相出现在农历的月初,B正确;农历十五左右,月相应为一轮圆月,D错误;月相与阳历联系不大,AC错误。故选B。 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时左右,淅江台州报道了一场特殊天象“火星合月”,这是火星和月亮在各自轨道上最靠近的时候,在地球上看到两者在同一直线上的现象。据此完成5~6题。 5.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最可能是农历十月的( ) A.初五 B.十五 C.二十五 D.初一 【答案】A 【解析】由图片材料知,月相是蛾眉月,月亮右下边缘被照亮,通常在农历上半月上半夜可见,应该在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出现,右半面被照亮)之前出现,因此A正确;农历十五时为满月,不符合题意,B错误;农历二十五在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出现,左半面被照亮)之后才出现,不符合题意,C错误;农历初一时为朔月,月相不可见,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6.此时,月球的亮面朝向应为(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B 【解析】读图片材料,此时时间为17点30分至20点20分,可知处在日落之后状态,由于蛾眉月右下边缘被照亮,说明此时月球的亮面朝向西,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目标二:运用材料,分析人造月亮的利弊,并针对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提出自己的观点。 [情境1] 阅读教材P.16材料2。 任务1:为什么人造月亮的亮度远比月光强? 参考答案:首先,人造月亮实质上就是一种携带着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照明卫星,其所处的位置远比月球距离地面近。其次,人造月亮的反射面光滑,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强度大,而月亮表面粗糙,其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强度小。再次,人造月亮可以通过人为调控反射角度,而月球的反射不会受人类控制。 任务2:扩大人造月亮照亮地表范围的可能性有多大? 参考答案: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为随着航天发射及宇宙空间探索技术的发展,其人造月亮照亮地表范围肯定会不断扩大。 任务3:为什么纬度较高地区的居民更希望有人造月亮? 参考答案:纬度较高地区在冬半年时,昼短夜长,漫漫长夜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了人造月亮可以缓解这一制约问题;另外人造月亮可以增加纬度较高地区的太阳辐射,对其环境可能带来一定好处。 [情境2] 阅读教材P.16材料3。 任务1:人造月亮对人类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影响某些区域的生物模式、影响天文观测、影响所经过地区人们的身体和生活。 任务2:除资料所提到的科学家的担心外,人造月亮还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影响人类的作息规律,扰乱生物钟,产生光污染,加剧气候变暖等。 任务3:综合以上任务的学习,你认为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参考答案:权衡利弊,合理即可。 需要:延长农作物的光照时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效提高太阳能发电站的发电量;夜间有人造月亮的光源,街道可能不再需要安装路灯,节省了大量电费开支。 不需要:成本高;可能会改变地球某些区域的生物模式;可能会影响天文观测;可能会对所经过地区人们身体和生活产生影响。 天象奇观:2021年11月19日17:02-18:47,天空出现血月,就是天空中出现红色的月亮。红色月亮一般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出现的,这是因为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红色光可以穿透过来。月全食时的红月亮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气层将红色光折射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在地影里,红红的月亮挂在天空中。据材料完成1~2题。 1.地球遮住了太阳的光芒,地影落在了月球上,形成了月食,这表明( ) A.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B.月球绕着地球转 C.八大行星运动具有共面性 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答案】A 【解析】只有当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太阳照射在月球上的光线,月球处在地球的影子里,才能形成月食,依据题意,月食发生时,表明地球一定在太阳和月球之间,A正确;月食现象不能证明月球绕着地球转,B错;月食现象与八大行星运动具有共面性无关,C错;月食现象与地球与太阳距离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日地距离适中是因为地球表面存在适宜的温度条件,所以月食现象不能说明日地距离适中,D错。故本题选A。 2.红色月亮的现象,与之有关的是( ) A.大气的吸收作用 B.大气的散射作用 C.大气的反射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红色月亮一般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出现的,这是因为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红色光可以穿透过来”这一信息,红色月亮的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大气的吸收作用,A项符合题意。故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 下图示意某地太阳总辐射量与地面反射量的逐日变化多年平均状况。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南半球中纬 B.南半球高纬 C.北半球中纬 D.北半球高纬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5月-8月没有太阳辐射,说明该地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出现在高纬地区,A、C选项错误。加之太阳辐射最高出现在一月份,应该南半球夏季,因此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B。 4.图示地区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是(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气温最低时应该是太阳辐射出现之前的时候。该地5月份之后没有太阳辐射,为极夜时期,气温不断下降,直到8月份之后太阳辐射开始出现,气温开始逐渐回升,因此气温最低应该出现在8月,D选项正确。1、2月份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A、B选项错误。7月份仍然处于极夜期间,之后气温仍在下降,C选项错误。故选D。 5.与其他月份相比,该地2月份( ) A.晴朗天气少 B.阳光强度大 C.地面积雪多 D.白昼时间长 【答案】C 【解析】该地纬度较高,全年地面反射都很低,说明大部分时间地面积雪较少,2月份地面反射量很大,接近太阳辐射量最可能是因为降雪大,地面积雪多,地面反射强,C选项正确。二月份太阳辐射较强,晴朗天气应该较多,A选项错误。2月份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月份,正午太阳高度比1月小,阳光强度较1月份小,白昼时间较1月份短,B、D选项错误。故选C。
【学习总结】 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等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地域差异,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地理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