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8 15:23:05

文档简介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 通过资料并结合河流地貌发育的原理,理解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和形成过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 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历史变迁示意图及相关资料,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3. 综合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推测崇明岛的未来变化趋势。(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和结合已学知识,了解崇明岛的形成原因。 [情境] 阅读教材P.39资料1。 任务1:什么是冲积岛?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任务2: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判断崇明岛未来的发展方向。 读崇明岛位置图和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崇明岛的成因是(  ) A.河流堆积作用 B.海浪堆积作用 C.河流侵蚀作用 D.地壳抬升形成 2.该岛土地总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水体面积增加 B.大量填海造陆 C.泥沙沉积 D.耕地面积减少 3.土地结构的变化说明该岛(  ) A.经济结构调整 B.生态环境恶化 C.水土流失加剧 D.耕地被撂荒 湄公河在河口三角洲共有九个入海口,形成了“九龙入海”的水系特征。在距今1.2~0.85万年前,湄公河流域的地亮、降水相对稳定。下图示意现今湄公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的海岸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据此完成4~5题。 4.湄公河河口形成“九龙入海”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5.距今1.2~0.85万年,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挤压 B.人类开垦 C.输沙减少 D.全球变暖
目标二:运用材料,分析人造月亮的利弊,并针对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提出自己的观点。 [情境1] 阅读教材P.40材料2。 任务1:根据资料(图2.38)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任务2: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情境2] 阅读教材P.40材料3。 任务1: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任务2: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任务3:有专家预测,崇明岛未来会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你也这样认为吗?请试加分析。 下图为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1949~1998年中,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 A.1949~1964 海浪堆积 B.1964~1976 海浪堆积 C.1976~1991 流水堆积 D.1991~1998 流水堆积 2.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就没有再进行造提工程,主要原因是( ) A.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 B.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 D.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 恒河是南亚最大的水系,入海口发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三角洲(位置见下图)。研究发现,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同时期海平面上升约120米(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现今约10亿吨。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恒河入海口地貌在2万年以来的演变过程为( ) A.河口湾→下切河谷→三角洲 B.下切河谷→三角洲→河口湾 C.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 D.三角洲→下切河谷→河口湾 4.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会萎缩,证据可能包括( ) A.气候变化,南亚夏季风变弱 B.流域植被破坏,生态进一步恶化 C.地壳变动,入海口地势抬升 D.环保意识增强,流域大坝多拆除
【学习总结】
2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 通过资料并结合河流地貌发育的原理,理解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和形成过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 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历史变迁示意图及相关资料,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3. 综合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推测崇明岛的未来变化趋势。(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和结合已学知识,了解崇明岛的形成原因。 [情境] 阅读教材P.39资料1。 任务1:什么是冲积岛?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参考答案: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 任务2: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判断崇明岛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长江入海口的水流向南偏,使得北入海口流速较慢,崇明岛的北岸淤积较快,未来可能与其北侧的大陆相连。 读崇明岛位置图和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崇明岛的成因是(  ) A.河流堆积作用 B.海浪堆积作用 C.河流侵蚀作用 D.地壳抬升形成 【答案】A 【解析】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此处地势低平,水流速度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河口冲积岛。 2.该岛土地总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水体面积增加 B.大量填海造陆 C.泥沙沉积 D.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C 【解析】崇明岛是河口冲积岛,是长江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因而其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沉积。 3.土地结构的变化说明该岛(  ) A.经济结构调整 B.生态环境恶化 C.水土流失加剧 D.耕地被撂荒 【答案】A 【解析】崇明岛耕地、林地面积减小,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说明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A项正确;该岛属于河口冲积岛,地势平坦,水土流失较轻,C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判断出崇明岛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被撂荒的情况,B、D两项错误。 湄公河在河口三角洲共有九个入海口,形成了“九龙入海”的水系特征。在距今1.2~0.85万年前,湄公河流域的地亮、降水相对稳定。下图示意现今湄公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的海岸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据此完成4~5题。 4.湄公河河口形成“九龙入海”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答案】B 【解析】河口处河道分叉与河流的流量、泥沙沉积量、地形地势、海水的顶托作用影响显著,与纬度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流域雨季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河口处地势低平有起伏,导致河口段泥沙容易沉积形成沙洲,导致河流分叉,B选项正确。河口处河道分叉可能会受到海洋顶托作用的影响,但湄公河河口形成九龙入海,其河道分叉相对较多,更主要的因素在于河口处的地势过于低平,与洋流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湄公河流域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显著,雨季降水较为丰富,流量较大,这为河口处泥沙堆积提供了条件,但河口处形成分叉与大气环流并无直接关联,D选项错误。故选B。 5.距今1.2~0.85万年,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挤压 B.人类开垦 C.输沙减少 D.全球变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距今1.2~0.85万年前,湄公河流域的地壳、降水相对稳定”,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变化与板块运动不相关,A选项错误。受人类开垦的影响,易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在降水量稳定的前提下,河流泥沙易在下游产生堆积。三角洲的面积应扩大,与材料海岸线变化不符,B选项错误。湄公河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降水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河流流量稳定,河流的输沙量变化不大,C选项错误。海岸线能反映不同地质时期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距今1.2万年海岸线至距今0.85万年海岸线,海岸线向陆地一侧退却,表明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萎缩,本区地壳、降水相对稳定,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陆地冰川融化汇流入海,导致海平面上升,D选项正确。故选D。
目标二:运用材料,分析人造月亮的利弊,并针对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提出自己的观点。 [情境1] 阅读教材P.40材料2。 任务1:根据资料(图2.38)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从图2.38可以看出,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西沙和东沙为雏形阶段。其年代据历史学者考证,大体可以追溯到唐初或五代。 (2)宋代和元代为扩展阶段。先是姚刘沙(1025年)出水成洲;约75年后,在位于姚刘沙西北方向的江中,又涌现出新的大型沙洲,即崇明沙(1101年)。 (3)明代主要是沙洲合并阶段。这以元末明初平洋沙的出现为代表。 (4)明末清初,冲积岛基本建造完毕。 任务2: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崇明岛的形成自唐初以来,历经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崇明岛的冲淤变化和沙洲的坍涨合并同步进行。夏秋之季,长江洪水和风暴潮是决定崇明岛冲淤变化的两个因素。崇明岛的泥沙来源基本以长江泥沙为主,但黄河来沙的变动,对崇明岛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黄河因人为改道由泗水入淮河,经苏北注入黄海,其中部分泥沙由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带到长江口,在涨潮流的推动下,进入长江河口段参与沙洲的建造过程。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堤,挟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七百多年直接参与长江河口沙洲建造的历史。 [情境2] 阅读教材P.40材料3。 任务1: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从崇明岛的自然演变规律可以看出,长江河口沙岛并岸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自然规律的加速演变,不仅与长江上中游人类活动增强而使得水土流失增加有关,更是人们在河口地区顺应自然、基本摸清自然演变趋势后加以改造的产物。近百年或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利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利用堤坝护岸与促淤等众多工程,阻止了岸线的坍蚀,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 任务2: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围海造陆扩大了陆地面积,但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在崇明岛,河网密度非常高(达9%),河道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岛内土地出现坍蚀。由于河道引排不分,造成沟、河水体循环污染。 任务3:有专家预测,崇明岛未来会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你也这样认为吗?请试加分析。 参考答案: 预测1:崇明岛未来将延伸并与我国大陆连成一体 崇明岛是一个冲积岛。由于长江大量泥沙淤积,崇明岛的土地东、西两端淤涨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北侧水道水流变小变缓,泥沙沉积,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预测2:崇明岛未来将不会与我国大陆连成一体   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根据《崇明岛域总体规划》规划,人类活动对岛屿堤岸的加固及航运通道的建设。 下图为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1949~1998年中,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 A.1949~1964 海浪堆积 B.1964~1976 海浪堆积 C.1976~1991 流水堆积 D.1991~1998 流水堆积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等值线的特征分析,1976~1991年中,等值线分布最稀疏,说明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沿海滩地的形成主要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故C项正确。 2.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就没有再进行造提工程,主要原因是( ) A.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 B.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 D.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 【答案】B 【解析】1998年随着长江中上游地区注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问题有改善,故长江入海泥沙的沉积量减少,B项正确,A项错误;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作用基本不变,故C、D项错误。 恒河是南亚最大的水系,入海口发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三角洲(位置见下图)。研究发现,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同时期海平面上升约120米(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现今约10亿吨。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恒河入海口地貌在2万年以来的演变过程为( ) A.河口湾→下切河谷→三角洲 B.下切河谷→三角洲→河口湾 C.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 D.三角洲→下切河谷→河口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20米”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可知,河口湾形成之后,河口与海平面落差变小,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变强,河流流速降低,表现为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根据材料信息“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所以恒河入海口地貌在2万年以来的演变过程为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会萎缩,证据可能包括( ) A.气候变化,南亚夏季风变弱 B.流域植被破坏,生态进一步恶化 C.地壳变动,入海口地势抬升 D.环保意识增强,流域大坝多拆除 【答案】A 【解析】南亚夏季风减弱,会导致恒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恒河三角洲未来将会萎缩,A正确;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进一步恶化,会导致恒河含沙量增加,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增多,恒河三角洲未来将会扩大,B错误;地壳变动,入海口地势抬升,三角洲未来将会扩大,C错误;环保意识增强,流域大坝多拆除,会导致恒河含沙量增加,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增多,恒河三角洲未来将会扩大。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学习总结】 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等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地域差异,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地理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