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水的状态有( )。
A.固态和气态 B.液态和固态 C.液态、固态和气态
2.实验证明月球上的环形山是( )形成的。
A.火山喷发 B.陨石撞击 C.地震
3.下列( )对影子描述正确。
A.彩色物体的影子没有颜色 B.半透明物体影子会淡些
C.光源明暗对影子没有影响
4.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的独特之处在于( )。
A.它是个球体 B.它不会发光 C.它有形态多样的动植物
5.如图所示,用手电筒照在球上,要使影子变小,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球向手电筒移动 B.球向屏移动
C.手电筒向球移动
6.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主要是( )形成的。
A.沿海地区发生地震 B.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C.地球自身的引力
7.我们的手影游戏主要运用了影子的( )。
A.方向变化特点 B.大小变化特点 C.形状变化特点
8.依据环形山模拟实验,我们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很可能的形成原因是( )。
A.陨石撞击 B.火山喷发 C.外星人采矿
9.产生影子的必备条件是( )。
A.光源、遮挡物、屏 B.需要遮挡物 C.只要有光源
10.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是( )。
A.月球是圆的 B.太阳是圆的
C.在海洋上,远去的大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11.在实验中,如果把代表太阳的大圆换得更大,要继续看到太阳和月球一样大,那么______。
A.太阳离地球要更近 B.太阳离地球要更远 C.太阳离月球要更近
12.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相比,( )。
A.海洋面积大 B.陆地面积大 C.海洋和陆地面积一样大
二、填空题
13. 、阻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14. 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的。
15.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规律是 到 。
16.测量距离大小时,除了用尺测量之外,还可以用 、 测量。
17.人类已经探测到月球的背面,发现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 。
18.太阳高度越高,地球上物体产生的影子越 (长 短)。
19.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 ,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一个 。
20.从地球上看,天空中的太阳和月球大小差不多,其实太阳比月球大得多。这是因为当我们看物体时,会有远小近大的错觉,其中 距离我们远些,所以看起来就变 了。
三、判断题
21.阳光强烈时,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太阳光很容易刺伤眼睛。 ( )
22.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的,说明了地球可能是球体。( )
23.海上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帆顶先消失,这种现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24.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远。( )
25.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 )
26.月球的表面是光滑的。( )
27.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时在网上找到的任何资料都可以直接用在海报中。( )
28.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西一北一东。( )
29.制作地球海报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来收集资料。( )
30.白天我们常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常看到明亮的月球。( )
四、连线题
31.请将下列夜晚观察到的月相与相应的时间用线连起来。
五、简答题
32.如果想让圆柱体的影子变大,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文字或画图表示。
33.地球上的水域有哪些?随着盛夏特别是暑期来临,很多同学选择游泳嬉水的消暑活动。如何做到安全游泳预防溺水,请你对同学们说出你的建议吧,
34.黑色的云和白色的云哪个更厚?为什么?
35.太阳钟——日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而制作的。如果想要制作一个日晷,你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并把制作方法简要的写出来。(可以用文字和画图表示)
参考答案:
1.C
【详解】地球上水的状态有液态、固态和气态。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2.B
【详解】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环形山的形成。
3.B
【详解】A.彩色物体的影子也有颜色而非没有颜色。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B.由于物体半透明,会透一部分光,所以影子会淡些。题干中的说法正确;
C.光源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之差为影深,所以在周围环境亮度不变的情况下,光源越亮则影越深。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故选B。
4.C
【详解】太阳、月球、地球都是球体,太阳会发光,月球和地球不会发光。地球上有动植物,这是地球的独特之处。
5.B
【详解】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及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想让屏上的影子变小,正确的做法是手电筒位置不变,球慢慢靠近屏。手电筒位置不变,球慢慢向手电筒靠近,远离屏,会使得屏上的影子变大。故B选项正确。
6.B
【详解】月球与地球之间也有引力作用。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绕地球运动,月球对地球也有引力作用,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这就是潮汐现象。
7.C
【详解】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幕。手影游戏中影子的形状随着遮挡物的形状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是利用了影子的形状变化特点。
8.A
【详解】环形山是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9.A
【详解】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10.C
【详解】进港船只先看到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11.B
【详解】在地球上观察太阳和月球,大小差不多,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比月球远,太阳比月球大400倍,在实验中,如果把代表太阳的大圆换得更大,要继续看到太阳和月球一样大,那么太阳离地球要更远。
12.A
【详解】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3.光源
【详解】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14.月食
【详解】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形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根据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15. 圆 弯(缺)
【详解】从月初到月末,月相变化的规律是先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因此农历下半月的月相由圆到缺。
故答案为:圆 弯(缺)
16. 拃 步
【详解】测量距离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工具测量、步测、目测。测量长度和距离的工具,除了刻度尺外,我们还可以用拃、步等来测量。还用到一些特殊工具,如潜水艇采用声呐,雷达用无线电原理,激光测距也是现代测量中常用的技术。
【点睛】本题考查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
17.环形山
【详解】月球表面看上颜色较浅的地方,多是环形山。环形山又称为“月坑”,环形山是月球上面最显著的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人类已经探测到月球的背面,发现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环形山。
18.短
【详解】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中午太阳高度大,物体的影子短,气温就高。早上和傍晚太阳高度小,物体的影子长,气温就低。太阳高度越高,地球上物体产生的影子越短。
19. 球体 球体
【详解】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都是太复阳系的星体,同属于太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二者组成制地月系统,二者同时一起绕着太阳转。月球、地球与太阳都是很多人熟悉的星体,都是球体,太阳体积最大,地球次之,月球体积最小。
20. 太阳 小
【详解】月球的半径是1738公里,距离地球384400千米;太阳的半径是696300公里,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比月球大400倍,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和地球距离的400倍,所以站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太阳和月球的实际大小并不一样,太阳比月球大。
21.√
【解析】略
22.√
【详解】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看到船身。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说明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直至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西班牙。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3.√
【详解】地球是球形的,海面其实是一个大的弧面而并非是平坦的平面。船远去时,船身在人的视线中逐渐被弧面所遮挡,看起来就像船逐渐在往下沉,所以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种现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4.√
【详解】月球的半径是1738公里,距离地球384400千米;太阳的半径是696300公里,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比月球大400倍,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和地球距离的400倍。故题干说法正确。
25.√
【详解】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工具。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6.×
【解析】略
27.×
【详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颜色。制作地球海报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确定地球海报的主体色彩。制作海报时可以收集和选用文字和图片形式资料,不能任何资料都可以直接用在海报中,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考查制作地球主题海报,要求学生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28.√
【详解】太阳刚升起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并在物体的西侧,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会越来越短,并逐渐向西北移动,在中午时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然后太阳向西方落下,影子越来越长,朝向东方。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影子方向自西向北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29.√
【详解】制作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步骤包括:首先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然后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小组讨论和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彩色等;再制作海报,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用色彩表达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最后展示和交流。故题干说法正确。
30.√
【详解】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确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白天我们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月亮本身不会发光,通过反射太阳光照亮地球。
31.
【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到初五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日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随着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凸向西边的半个月球,称为“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此后,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人们只能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残月或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到廿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象C字。日月地大约成30度角。上半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亮面在左侧。
32.缩小手电筒和圆柱体之间的距离,距离小影子大。
【详解】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来越小。如果想让圆柱体的影子变大,可以缩小手电筒和圆柱体之间的距离,距离小影子大。
33.答案如:海洋、江、冰川、河、溪流、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等。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在河边、池塘边等环境不熟悉的水边玩闹或游泳,以防不慎跌落水中。②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带领下到正规的游泳场馆游泳,并做好游泳前的热身活动,以防抽筋。③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太饱、太饿或者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游泳。
【详解】我们在地球仪上找到的水域有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本题考查中学生怎样预防溺水。依据教材知识,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到正规的游泳场馆游泳,并做好游泳前的热身活动等方面回答即可。
34.黑色的云更厚。因为云层越厚,透过来的太阳光线越少,所以颜色越黑。
【解析】略
35.答:需要硬纸、笔、直尺、量角器、木棍、圆规;方法:(1)在硬卡纸上用圆规画两个同心圆;(2)用量角器每隔15度,在最大圆上取点;(3)正面的教字是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4)将木棍插入圆心,按当地纬度朝正南摆放。
【详解】日晷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自制日晷需要的材料有:硬纸、笔、直尺、量角器、木棍、圆规。步骤是(1)在硬卡纸上用圆规画两个同心圆;(2)用量角器每隔15度,在最大圆上取点;(3)正面的教字是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4)将木棍插入圆心,按当地纬度朝正南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