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综合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综合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9 12: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热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太阳的热主要以( )的方式进行传递。
A.对流 B.辐射 C.传导
2.在滴有蜡油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由蜡油的熔化情况可知热传递的方向是( )。
A.从中心向右端直线传递 B.从中心向四周传递 C.从四周向中心传递
3.如下图,将盛满水并用气球皮封口的试管加热后,气球向外突起,说明(  )。
A.有空气进入试管内 B.试管变小了
C.试管内水的体积增大
4.夏天来了,小明家要装一台空调,应该安装在房间的( )。
A.上部 B.中部 C.下部
5.小红用三种不同材料制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杯子,同时各倒入200毫升、80℃的热水。10分钟后,其中水温最低的杯子是( )。
A.不锈钢杯 B.塑料杯 C.陶瓷杯
6.我们在给试管中的水加热实验中,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A.热水下降,冷水上升 B.冷水下降,热水上升 C.冷水、热水同时上升
7.测量物体温度时,我们通常使用的是( )。
A.温度计 B.测力计 C.天平
8.夏季吃雪糕时,会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冬天打开热水瓶盖时,也会看到瓶开口冒“热气”,下列关于“冷气”和“热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是不同的,前者是水蒸气,后者是小水滴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小水滴
9.下列材料中,最适用来制作锅铲手柄的是( )。
A.铜 B.不锈钢 C.木头
10.在雨后,我们常会看到山上雾气缭绕,关于雾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雾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球
B.白雾是烧火形成的烟尘
C.白雾就是水蒸气
11.高压锅、炖锅等多是用金属做成的,因为金属是( )。
A.热的良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质量轻,价格便宜
12.热水瓶内胆和不锈钢做的保温杯能起到保温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内胆和不锈钢不容易传热
B.瓶口用软木塞减缓热量传递
C.内胆、保温杯是双层的,中间是中空的,传热能力弱
二、填空题
13.冬天我们打开空调,整个室内温度会升高,这种热传递的方式是 。
14.当两物体间存在 ,在两物体间就会发生热传递。太阳是地球最大的热源,那么热从太阳到地球主要通过 方式(选填“传导”、“对流”或“辐射”)。
15.烧杯甲中放入冰块,烧杯乙中放入冰块和食盐,静置一会儿,烧杯 的外壁有更多的水珠。这是水的 现象。
16.湿衣服慢慢变干,这是水的 现象;清晨的小草上有很多露珠,这是水蒸气的 现象。
17.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太阳产生的热是通过 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
18.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19.烧杯甲中放入冰块,烧杯乙中放入冰块和食盐,静置一会儿,烧杯 的外壁有更多的水珠。
20.水加热后温度上升,达到 摄氏度时水沸腾,同时,产生大量的 ;水散热后温度下降,降至 摄氏度时水凝固变成 。
三、判断题
21.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质量也会变化。( )
2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 )
2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水是热的良导体。( )
24.给水加热到100℃,再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再上升。( )
25.勺子插在热水中,勺子的水上部分也会渐渐地热起来。( )
26.把勺柄涂了蜡的木勺、塑料勺、金属勺同时放入装有100毫升开水的烧杯中,塑料勺上的蜡最先熔化。( )
27.热在金属条中是沿着一条线传递的,在金属圆片上是向四周传递的,所以热传递没有规律。( )
28.铜、铁、铝三种金属中,导热性能最差的是铝。( )
29.我们研究温度与水的变化时,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待水沸腾时撤走酒精灯,烧杯中的水温就会立即下降。( )
30.蒸汽推进装置是利用水加热后产生蒸汽推动小船往前行驶的。( )
四、连线题
31.连线题(或图形题)
热传导
夏天吹空调 用热水袋取暖
水烧开 热对流 冬天烤火
铁锅烧菜 开窗通风
夏天开电扇 热辐射 晒被子
五、简答题
32.简答:请你整理一下,水蒸发快慢因素有哪些呢?
33.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些?说说你的设计方案,并说说你设计的理由。
34.我们经常看到商店里的冰柜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请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35.活动再现: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擦拭玻璃杯外壁,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何现象?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玻璃杯外壁有何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热从发热的物体直接向周围传递出热的传播方式叫做热辐射。太阳的热是通过辐射的方式进行传递,所以B符合题意。
2.B
【详解】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在滴有蜡油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由蜡油的熔化情况可知热传递的方向是从中心向边缘扩散,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B符合题意。
3.C
【详解】液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盛满水并用气球皮密封起来的试管加热之后,发现气球向外突起,这表明水的体积增大了。试管用气球皮密封起来,水的质量不会改变,不会有空气进入试管内,试管受热水的体积变大了,所以C符合题意。
4.A
【详解】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相反,空气遇冷后体积缩小,冷空气下降。所以夏天安装空调,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上部,这样冷空气会下降。
5.A
【详解】不锈钢导热能力最强,陶瓷导热能力最差,所以,不锈钢的保温性最差,陶瓷的保温性最强。当小红用三种不同材料制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杯子,同时各倒入200毫升、80℃的热水。10分钟后,其中水温最低的杯子是不锈钢杯。
6.B
【详解】我们在给试管中的水加热实验中,在加热时试管底部的水获得热量,温度上升,开始向上流动,并且把热量带到流动过的地方,而上方的冷水向下运动,冷热水通过循环传递热量,这就是热对流现象。所以我们在给试管中的水加热实验中,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冷水下降,热水上升。
7.A
【详解】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感温传感器等。
8.C
【详解】夏季吃雪糕时,会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冬天打开热水瓶盖时,会看到瓶口冒“热气”是热水瓶里汽化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9.C
【详解】
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传热的本领是不同的。金属材料传递热量比较快,塑料盒、木头等材料传递热量比较慢。最适用来制作锅铲手柄的是木头,木头属于热的不良导体,才能防止烫伤,所以C符合题意。
10.A
【详解】白雾通常是由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的气态水滴现象。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所以A符合题意。
11.A
【详解】材料根据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其中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绝大多数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家里的炒锅、高压锅等,绝大多数是用金属制成的,就是利用了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12.C
【详解】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散热。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保温效果。热水瓶内胆和不锈钢做的保温杯能起到保温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内胆、保温杯是双层的,中间是中空的,传热能力极弱,C是正确的选项。
13.热对流
【详解】热对流是气体或液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冬天我们打开空调,整个室内温度会升高,这种热传递的方式是热对流。
14. 温度差 辐射
【详解】热传递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只要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有温度差存在,热能就必然以热对流、热传导或热辐射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从高温到低温处传递。太阳是地球最大的热源,热从太阳到地球主要是通过辐射方式传递。
15. 乙 凝结
【详解】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气态、固态和液态,温度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烧杯甲中放入冰块,烧杯乙中放入冰块和食盐,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杯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外壁上,发生水的凝结现象,由于烧杯乙的温度更低,附着的水珠更多。
16. 蒸发 液化
【详解】洗好的衣服晾在户外慢慢变干,这是一种蒸发现象,衣服中的水分慢慢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凝结成小水滴。清晨,草地的小草上有露珠,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17.热辐射
【详解】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太阳产生的热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
18.100
【详解】沸腾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19.乙
【详解】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气态、固态和液态,温度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烧杯甲中放入冰块,烧杯乙中放入冰块和食盐,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杯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外壁上,发生水的凝结现象,由于烧杯乙的温度更低,附着的水珠更多。
20. 100 水蒸气 0 冰
【详解】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而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
21.×
【详解】热胀冷缩是物质的性质之一,绝大多数的物体具有这种性质,受热时体积会增大,遇冷时体积会缩小,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但是质量不变,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2.√
【详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一般情况下给物体加热时温度会升高。题目说法正确。
23.×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液体除了水银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
24.√
【详解】加热水时,水温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升高。通常情况下给水加热到100℃,水发生沸腾,再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再上升,这是水沸腾的温度特点,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5.√
【详解】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金属容易传递热量,把一把金属勺子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情况是整把勺子都会热起来,这是通过热传导方式传递热量的。
26.×
【详解】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金属的导热性最好,塑料的导热性次之,木勺的导热性最慢。故题干说法错误。
27.×
【详解】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28.×
【详解】铜、铝、铁这三种材料都是热的良导体,根据铜、铁和铝这三种金属做传热实验时,金属条上的火柴棒掉落顺序是铜、铝、铁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铜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铝、铁。
29.×
【详解】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如果撤走酒精灯,烧杯中的水温就会逐渐下降。
30.√
【详解】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小船上的蒸汽装置加热喷气后,利用气体喷出产生的反冲力使得小船运动,运动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所以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31.
【详解】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铁锅烧菜、用热水袋取暖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夏天吹空调、水烧开、夏天开风扇、开窗通风主要是利用热对流进行热量传递;冬天烤火、晒被子是通过热辐射传递热量。
32.(1)水的温度: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2)水的表面积:水的表面积越大,水蒸发得越快。
(3)水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水面空气流动得越快,水蒸发得越快。
【详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1)水的温度: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2)水的表面积:水的表面积越大,水蒸发得越快。(3)水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水面空气流动得越快,水蒸发得越快。
33.用一个空易拉罐,把顶部剪去。再用泡沫塑料包上,要制作双层的,在内层杯的外壁上裹一层锡箔纸,在双层间填充一些发泡剂或塑脂泡沫等隔热材料。双层间有空气存在,以减少热对流而起保温作用,双层间的空隙越大越好;内层杯的外壁上裹一层锡箔纸,注意要裹紧裹严实,以减少热辐射散失热量;在双层间填充一些发泡剂或塑脂泡沫等隔热材料,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详解】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我的设计方案及理由是:
(1)用一个空易拉罐,把顶部剪去。再用泡沫塑料包上。要制作双层的,因为双层间有空气存在,以减少热对流而起保温作用。双层间的空隙越大越好。
(2)在内层杯的外壁上裹一层锡箔纸,注意要裹紧裹严实,以减少热辐射散失热量。
(3)在双层间填充一些发泡剂或塑脂泡沫等隔热材料,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34.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缓热量的传递,使冰柜吸收的热量较少,能保持低温,也能减少电能的消耗。
【详解】用厚厚的棉被盖在冰柜上,以减慢冰融化速度,这是因为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或减缓热量传递。
35.(1)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因局部温度降低,会出现许多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2)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加入一些食盐后,玻璃杯外壁的小水珠会更多,现象更明显、突出。因为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加入一些食盐后,食盐溶解要吸收大量热量,造成玻璃杯内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玻璃杯外壁上会有更多的水蒸气凝结。(意思对即可)
【详解】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会形成小水滴,这叫凝结。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气态、液态和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擦拭玻璃杯外壁,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水珠出现,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杯壁发生的凝结现象。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玻璃杯外壁有一层小冰晶,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