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下5.4《解决问题》(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下5.4《解决问题》(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09 10:02:07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5.4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作业布置
06
目录
07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会有策略和有序思考的优势。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知导入
1.认一认。
( )元 ( )元( )角
13
5
5
新知导入
2.我会算。
5元+3元=
7元+6元=
8元
13元
10元-6元=
5角+2角=
4元
7角
9角-4角=
4角+3角=
5角
7角
新知导入
周末,淘气和笑笑到书店帮妈妈购买杂志,他们在买杂志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我知道了每本杂志的价钱。
要解决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本杂志?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正好”是什么意思?
“正好”就是刚刚好。
“正好”在这里也就是说多于13元不行,小于13元也不行。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学生活动:
小朋友,你能选出售价之和刚好是13元的两本杂志吗?请你试着找一找。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我先随便选2本试试。
6元
8元
+ = 14元
14元比13元多了一点儿。
+ = 14元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6元
8元
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点的。
7元
13元
+ = 11元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如果我先选择5元和6元这两本书呢?
5元
6元
比13元少了一点儿。
+ = 11元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5元
6元
把其中一本书换成贵点儿的。
8元
13元
新知讲解
当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可以先任意选两本试试,根据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结果大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如果结果小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贵一些的。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我是这样想的。
5元
6元
8元
7元
先选定一本,然后再拿这本和其他的杂志一本本的按顺序去搭配。
新知讲解
5元
6元
8元
7元
算一算,看哪种情况是可以的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共11元
共13元
共12元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思考:
要想把用13元正好能买的两种杂志都找出来,应该怎么办?
继续选下一本,并有序的搭配。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5元
6元
8元
7元
共11元
共14元
共13元
6元
8元
5元
7元
共13元
共14元
共15元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7元
6元
5元
共12元
共13元
共15元
8元
先选出一本,然后按顺序试,这种方法看起来虽然有些麻烦,但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答案。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解答的正确吗?想想怎样检查?
把选的两种杂志的价格加起来是不是正好是13元。
新知讲解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右面哪两本杂志
6元
7元
6+7=13(元),对的。
5元
8元
5+8=13(元),对的
答: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画刊》和《连环画》。
答: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数学天地》和《卡通世界》。
新知讲解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尝试再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另一种就是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下面哪两样物品正好10元钱?请用“√”表示出来。
2元 3元 4元 8元 10元


课堂练习
基础题:
2.用1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①1元5角 ②2角 ③8角 ④5角 ⑤9角 ⑥1角
答:我买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填序号)
②③
⑤⑥
课堂练习
提高题:
3. 19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3+7=10(元)
9+10=19(元)
答:19元正好可以买洋娃娃、皮球和玩具车。
课堂练习
拓展题:
4.五一期间,亮亮到红石湖公园游玩,妈妈给亮亮准备了15元钱。能玩什么呢 请你帮助亮亮设计一 下好吗 (填序号)
亮亮有几种玩法 (至少四种) :_________________
1和2
3和4
1和4
1和3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知道了先尝试再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
我还知道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 14元
6元
8元
7元
13元
5元
6元
8元
7元
共11元
共13元
共12元
尝试——调整 有序罗列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15元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连一连。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拿2元钱,可以买哪两种不同的文具 圈一圈。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1.羽毛球3元、乒乓球7角、跳棋4元、跳绳7元、呼啦圈9元。田田有16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样物品?
7+9=16(元)
答:正好可以买跳绳和呼啦圈。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2.如图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1)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2)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
(3)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4)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








作业布置
到超市去看看50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综合实践类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能够运用“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
2.学习内容分析:例7教学解决问题,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买需要的东西。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因为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在阅读理解环节,体现了关键词“正好”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知道“正好”就是所买的两种杂志价格总和为13元。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策略。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前者体现为:先随便选两本算,再根据结果调整,结果大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结果小于13元,则将一本换贵一些的。后者体现为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地“试算”。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会有策略和有序思考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
2.难点: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会有策略和有序思考的优势。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认一认。(2)我会算。5元+3元= 7元+6元= 10元-6元= 5角+2角=9角-4角= 4角+3角=2.导入新课师:周末,淘气和笑笑到书店帮妈妈购买杂志,他们在买杂志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通过交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探究新知 任务一:知道了什么师:请看,书店都有一些什么杂志?课件出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本杂志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我知道了每本杂志的价钱。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本杂志?师:“正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学生1:“正好”就是刚刚好。学生2:“正好”在这里也就是说多于13元不行,小于13元也不行。 通过让学生找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正好”的意思,同时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并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内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任务二:怎样解答?师:小朋友,你能选出售价之和刚好是13元的两本杂志吗?请你试着找一找。学生独自找一找,师巡视指导。师:大家找到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6+7=13(元),可以买《画刊》和《连环画》。学生2:5+8=13(元),可以买《数学天地》和《卡通世界》。师:小明和小文的计算不是很熟悉,但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想法,你们看他们的想法行吗 课件出示:我先随便选2本试试。师:小明选得符合要求吗 学生:不符合,14元比13元多了一点儿。师:可以怎么调整?学生: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点的。师:这样调整对吗?我们一起来算算。师带领学生计算:师:现在符合要求吗?学生:符合了。师:如果我先选择5元和6元这两本书呢?学生:5+6=11(元),比13元少了一点儿。师:该怎样调整呢?学生:把其中一本书换成贵点儿的。师:这样调整对吗?我们一起来算算。师带领学生计算:师:看来当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可以先任意选两本试试,根据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结果大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如果结果小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贵一些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师:下面是小文的想法。课件出示:师:她的方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先选定一本,然后再拿这本和其他的杂志一本本的按顺序去搭配。师:这样的方法行吗?请你们也像小文这样算一算,看哪种情况是可以的 学生独自算一算,然后集体展示反馈:师:要想把用13元正好能买的两种杂志都找出来,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继续选下一本,并有序的搭配。师:你能找找吗?学生独自找一找,然后展示反馈。师:先选出一本,然后按顺序试,这种方法看起来虽然有些麻烦,但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答案。 由于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计算也是20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本环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调整的方向性,感受有策略和有序思考的优势。通过让学生运用“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和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任务三:解答正确吗?师:解答的正确吗?想想怎样检查?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把选的两种杂志的价格加起来是不是正好是13元。师:那么你能这种方法检验一下你的解答的是否正确。学生1:《画刊》和《连环画》,6+7=13(元),对的。学生2:《数学天地》和《卡通世界》,5+8=13(元),对的。师:看来大家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一起写出答语。师生口答。师:小朋友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尝试再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另一种就是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检验,将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顺向思考,不仅检验了结果,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内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迁移运用 任务四:课堂练习基础题:1.下面哪两样物品正好10元钱?请用“√”表示出来。2.用1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答:我买______或______。(填序号)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语言,有效应用。 分层挑选学生的作答,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效果,收集本节课学生知识吸收的反馈信息。
提高题:3.19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拓展题 4.五一期间,亮亮到红石湖公园游玩,妈妈给亮亮准备了15元钱。能玩什么呢 请你帮助亮亮设计一 下好吗 (填序号)亮亮有几种玩法 (至少四种):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15元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连一连。2.拿2元钱,可以买哪两种不同的文具 圈一圈。选做题:1.羽毛球3元、乒乓球7角、跳棋4元、跳绳7元、呼啦圈9元。田田有16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样物品?2.如图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1)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2)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3)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4)____和____ 正好合起来是1元。 【综合实践类作业】到超市去看看50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尝试——调整 有序罗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人民币》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购物》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中“欢乐购物街”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货币的意义,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在“学业要求”中指出:“积极投入模拟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认识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反思并述说购物的过程,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学会兑换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例1主要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例2学习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例3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例4学习人民币的兑换,例5学习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例6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例7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体现知识的运用,感悟学习知识的价值。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虽然平时都经历过与家长一起购物,但缺乏独立购物的实际经验,由于现在的社会人们都用微信、支付宝等付款,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所以在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时,需要借助学具认一认。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对兑换人民币和运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能利用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能正确辨认各种小面额、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兑换,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运用“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便于学生认识,避免混淆各面值人民币,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和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2.通过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运用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还让学生体验到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以“元”为主线,让学生在认识元币的基础上开展以元为单位的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5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综合与实践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一) 1
人民币的认识(二) 1
简单的计算 1
解决问题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5.1《人民币的认识(一)》 目标: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 任务一:认识人民币 → 任务二: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 1.认识面值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硬币和纸币,能正确说出指定人民币的金额。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通过换钱活动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关系,正确对元、角、分进行单位换算。
5.2《人民币的认识(二)》 目标: 认识生活中常用的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任务一:认识人民币 → 任务二: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 → 1.认识生活中常用的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认识到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2.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5.3《简单的计算》 目标: 学会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使学生学会在计算过程中,先根据情况进行单位统一换算,再进行运算,了解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加、减。 任务一:人民币的兑换 → 任务二:元和角的简单计算 → 1.通过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了解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方法。 2.从熟悉的买气球的情境引入,会解答关于元和角的简单计算。
5.4《解决问题》 目标: 能够运用“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 任务一:知道了什么 → 任务二:怎样解答? → 任务三:解答正确吗? → 1.通过找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理解题意,知道情境中“正好”的意思。 2.运用“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体验调整的方向性,感受有策略和有序思考的优势。 3.通过检验,将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验算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