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Before they ‘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in the wind.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 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 炮弹要飞行多少次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冲进海洋? 一个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扭多少次头还是假装看不见?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要死多少人才会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木工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4、“废墟文学”
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作者介绍 伯尔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研习文本请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复述小结:文章写了一个德国中学生士兵在战场上受伤,被送到临时医院医治的所见所想。最后确定临时医院竟是自己的母校。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在临时医院,“我”见到的哪些事物是作者重点描写的?①《美狄亚》
②《挑刺的少年》
③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
④希腊重甲胄武士
⑤大选帝侯、希特勒
⑥弗里茨像
⑦人种脸谱像
⑧小型阵亡战士纪念碑
⑨凯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
⑩赫尔墨斯圆柱、宙斯脸像
⑾尼采画像
⑿多哥大幅风景画 (13)十字架
学校布置这些,你怎样看待?复仇复仇愚忠尚武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军国主义“我”见到了这些熟悉的事物,但到最后才确定是母校,可信吗?身负重伤,注射麻醉剂,发烧。
环境布置统一规定。
你如何看待这一点?专制的内容用同样专制的方式普及。
“我”是如何确定这的确就是自己生活八年的母校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铭文
“我们都必须写这段铭文”,用意何在?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
盲从,为法西斯卖命。
在临时医院,作者重点写了“我的哪些所想?学校名称:阿道夫 希特勒中学
炮声均匀有节奏,如同柔和优雅的管风琴声。
你如何描绘炮声?你如何看待学校改名?纳粹军国主义宣传无孔不入深受军国教育毒害,人性扭曲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只有疯子才这样做!”““我”如果死了,名字刻在石碑上,在校史上也会留名”,你如何看待?A.“我”受伤后,周围人对“我”的态度(找出原文读一读)
45页“我”疼的发了疯的叫——平静的问“怎么了?”(冷漠、司空见惯)
46页消防队员巴炊具从“我”嘴边拿走,“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只是困倦的耸耸肩膀,径自走开去。(“我”并没有受到优待,人们对我很冷漠)
50页“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和一条右腿而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的看着我。可是医生只耸耸肩,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的、平静的推到了底。(医生的平静让人触目惊心。)
B。关于纪念碑
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是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我”想名垂青史,将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永远供人们瞻仰,可是我在战场上受伤以后,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治疗的医生对我是那么的冷漠,甚至我想喝水炊具也被拿开了。我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受了伤的病人,其他什么也不是。他们并不清楚我参加战争是为什么。我自己也一样。因为我所参加的战争本身毫无意义,而按批量生产的、随便从哪个中心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相反它们的存在仅仅证实着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价值。战争摧毁人类文明 、摧残人类肉体.远离战争,祈祷和平。人类的视点是受到限制的。现在也是一样。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完全就是正确的。记住一点:宣传永远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不要受表象蒙蔽,不要以偏概全,不要盲从他人。以至犯下受人利用的错误。为了让我们的视野少受限制那么我们就要多看、多读、多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二)探究释疑 1.“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最终是缘“我”在三个月前用六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才得到真正确认。研讨: (1)请你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分析: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确认是母校后,我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2)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其一: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确认”?其二: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肉体的创痛心灵的震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文中有没有这样的痕迹?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 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争是对文明的摧残。——主题 文明与野蛮 2.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可谓“英勇无比”,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再读结尾,体味悬念的作用:
有捉弄人的味道,具有讽刺效果。
“牛奶。”我喃喃地说……惨痛的教训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他幼稚、无知,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铭文的起句,“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小说已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三)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 他们曾经犯过错误。 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让历史重演。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一个卑劣的民族! 这是一个狭隘无耻的民族! 这是一个逃避过去,拒绝承担责任的民族!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他们直到今天依然拒绝承认他们错了! 他们的每一届下政府都把他们本国的战犯说成“英雄”,把侵略别的国家说成是“进入”,他们把屠杀别的国家的人民的历史说成是捏造的! 他们的国家的法庭和警察全力以赴保护自己国家的战犯,拒绝为受到过他们伤害的各国人民提供补偿! 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民族的后代说:“别的国家那样谴责我们的过去是因为嫉妒我们现在的成就!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道歉。” 跪着的日尔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贵勃兰特 比较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比较阅读 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但叙述的角度不同,有着怎样的区别?《一》:为国而战 《流》:为法西斯卖命《一》: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流》: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比较阅读参战目的:《一》中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一》中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 《一》中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比较阅读 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一》: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流》:“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和平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